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必须充分激发全民的爱心、调动全社会的热情,使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2025年9月5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慈善工作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必须充分激发全民的爱心、调动全社会的热情,使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2025年9月5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慈善工作的决策部署,省民政厅联合省委社会工作部、省文旅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工商联等部门,以“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深入开展2025年“中华慈善日”暨“安徽慈善宣传周”主题宣传及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活动。自9月1日起,安徽省民政厅策划《慈善之光 点亮江淮》专栏,集中展现全省慈善事业发展成效,传播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温暖篇章。
发展社区慈善 助力基层治理
——合肥市创新举措构建“四善一体”社区慈善新生态
2021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为社区慈善助力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目前,合肥市有常住人口1000.2万人,实有人口1234万人,共有641个社区、1122个村。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对基层治理提出新的要求。作为特大城市,合肥市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紧盯村、社区这个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创新开展社区慈善建设,围绕“社区慈善基金+社区慈善项目+社区慈善类组织+社区慈善人才”,打造社区慈善服务综合体,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提质扩能增效。
一、积极设立社区慈善基金,不断充实基层治理资源
(一)链接资源赋能。拓展捐赠渠道,引导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冠名基金、慈善信托等方式,为城乡社区引入资金、物资等资源,有效解决基层治理资源不足、资金短缺问题。先后建立了瑶海区“瑶海益家”、包河区“乐助常青”、长丰县“长相助”、新站区“新一站”等县区级专项基金。同时引导村居通过开展品牌项目方式进行筹款,截至目前,全市已设立1393支社区(村)慈善基金,筹集基金3085万元。
(二)加大覆盖扩面。在县区级层面设置社区慈善专项基金池,带动社区慈善基金发展。全市乡街镇级社区慈善基金覆盖率超过50%、村居级社区慈善基金覆盖率达76%,计划2026年实现全市乡镇(街道)级社区慈善基金全覆盖,打造汇聚来自社会各界力量的“爱心蓄水池”。
(三)规范管理提效。各县(市)区成立由慈善会分管负责人、各镇(街)主要负责人、社区党委书记等组成的社区慈善基金管理小组,负责研究审议基金筹集方案、资金使用、经费管理等工作。同时,加强工作宣传,定期公开信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规范高效管理使用社区慈善基金。
二、持续壮大社区慈善力量,努力实现基层治理多元参与
(一)集聚社区慈善力量。积极引导社区两委成员、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家等有公信力的居民,参与社区慈善工作。与合肥民政学院、合肥市社区治理学院等深度合作,组织对社区慈善劝募人员开展职业素质和实务能力学习,每年培训3600余人次。截至目前,全市共培养聘用社区慈善劝募员1875余人,充分发挥示范宣传作用,广泛引导爱心企业和人士参与到社区慈善建设中来。
(二)汇聚志愿服务力量。在全市近1250个社区(村)推广志愿服务积分制,近1.4万个生活服务类、居民互助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小区治理,形成一批“小而美”志愿服务项目。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开展“窗帘之约”活动,为老人平安构建有力屏障。
(三)凝聚居民群众力量。拓宽居民群众支持参与社区公益慈善途径,不断引导、吸纳居民群众、社会爱心人士、辖区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就便就近参与社区慈善活动,进一步营造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的社会氛围,努力实现基层治理从政府大包大揽到全民共同参与转变。
三、不断建强社区治理矩阵,努力夯实基层治理阵地基础
(一)党群服务平台前移。在全市建成各级党群服务中心(站)2600余个、小区居民活动中心165个、老年大学(学校)1632所、老年食堂57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1032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54个,街镇社工站153个,村居社工站1074个,为社区治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平台和阵地。
(二)社区慈善组织前置。坚持市、县(市)区慈善会实体化运行,发挥枢纽型慈善组织作用。目前,全市已有慈善协会11家。各县(市)区、开发区依托街镇级社会组织孵化园,聚焦“慈善+救助”“慈善+治理”等领域,登记成立街道级社区慈善(志愿服务)联合会。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街镇慈善志愿服务联合会104家,实现了慈善组织市、县(市)区、街镇三级覆盖。
(三)慈善服务综合体前伸。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居民活动中心、村居社工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等阵地开展社区慈善活动,打造集“慈善事务接待、慈善文化传播、慈善理念宣传、慈善业务开展”等功能于一体慈善服务综合体平台。瑶海区长淮街道慈善服务综合体内设慈善超市、慈善直播间、慈善培训课堂、个案服务室等,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满足辖区居民需求。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慈善服务综合体304家。
四、精准实施社区慈善项目,努力实现基层治理精细科学
(一)困难群体分类排查。在全市建立特殊困难人群帮扶台账,全面摸排低保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患重大疾病人员、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失业待业人员等14类群体,实行动态管理。将享受救助政策后依然困难人员纳入重点帮扶对象,及时给予临时救助、慈善关爱帮扶等救助。
(二)多样需求分单处置。聚焦“一小一老一困一残”等特殊群体,全面梳理居民需求,形成服务对象点单、慈善服务综合体派单、爱心志愿者(企业)接单的“三单制”工作机制,帮助居民满足需求。蜀山区开展“蜀童花开”慈善项目,为辖区留守、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物质+服务帮扶。经开区临湖社区积极实施“探访关爱”“幸福清单”等慈善救助项目,对困难群众实行差异化关爱帮扶。
(三)培塑品牌分层推进。合肥市开展“微光成炬 善治庐州”微公益创投项目大赛,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可复制推广的社区慈善品牌项目。各县区、街镇和村居紧盯群众需求精准设立社区慈善项目,努力推动慈善帮扶从单一的物质帮助向物质+服务+慰藉转型升级。蜀山区南七街道“爱心资源库”、长丰县岗集社区“幸福来敲门”、包河区炳辉社区“香樟树下唠家常”、新站区瑶海社区“半日儿女护夕阳”等项目受到群众普遍欢迎。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打造社区慈善项目品牌800个。
来源:安徽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