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3年后,大学校园里,一对年轻恋人因是否前往西北支教发生争执。女孩梓玉不理解男孩杨柳为何执意远去,直到她在高铁站刷到那则“烈士怀镜”的新闻时,才悄然有了答案,决定和男友一同赶赴西北。
河北省高校“青春剧本”微短剧展演大赛第二季正火热进行中。当红色记忆遇上大学生的镜头,一场关于青春的影像盛宴已悄然启幕!
今日起,我们推出“青春片场探班记”系列视频——以专业导演、新闻主播的独特视角,走进高校的微短剧拍摄现场,全方位解锁大学生创作背后的精彩故事。
在这里,每一个镜头后面都藏着年轻一代的深度思考,每一次对细节的打磨都写满成长的诚意。
记者 杨佳薇、谭悦
83年前,一位战士在雪村战斗中牺牲,怀中紧握一枚镶嵌着女子照片的小圆镜。2024年4月,他的遗骸被迁葬时,这面镜子依然清晰照见青春的模样。
83年后,大学校园里,一对年轻恋人因是否前往西北支教发生争执。女孩梓玉不理解男孩杨柳为何执意远去,直到她在高铁站刷到那则“烈士怀镜”的新闻时,才悄然有了答案,决定和男友一同赶赴西北。
这两段跨越时空的青春故事,在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师生团队创作的微短剧《心中的小圆镜》里交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师生团队将这段感人故事被拍成微短剧,用青春视角诠释家国情怀的传承。
在题材选择上,该剧将肃宁烈士迁墓新闻与主人公西北支教的人物设定巧妙结合。“烈士遗骸紧抱小圆镜的新闻让我深受触动。”编剧刘文敬表示,“那位无名烈士守护的是心底最珍贵的记忆,而当代青年选择支教西北,则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虽然时代不同,但那份青春热血与家国情怀一脉相承。”剧中,女主角梓玉原本无法理解恋人杨柳支教西北的决定,但在了解小圆镜背后的故事后,她最终选择了与他同行。“这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而是新时代青年对‘许国’与‘许卿’的重新理解。”刘文敬说。
如何将“三个时空”(现代校园、抗战战场、跨时空对话)自然衔接,成了剧组创作的重点。身兼编剧、导演和摄像多职的传媒学部学生孟天依,将“小圆镜”设计成贯穿始终的线索:“现代戏里,它是手机屏幕上的历史遗物;抗战戏里,它是战士怀中的精神寄托;梦境戏里,它又成了连接两代青年的桥梁。”为了让情感更易传递,她还在镜头语言上巧下功夫:操场争执时,让梓玉站在路灯下、杨柳隐在阴影里,用光影差表现两人的隔阂;烈士托镜的特写镜头,特意放慢运镜速度,让指尖擦去镜上泥土的细节更显珍重;就连结尾两人手拉手奔跑的画面,也特意选在日落前的“黄金时刻”拍摄,让逆光里飘动的校服衣角,多了几分青春的热烈。
“微短剧创作构建了一个大情境,从艺术创作驱动现实认知,让学生们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追溯历史、感受人物、表达情感。”指导教师万传亮认为,在他看来,这次“青春剧本”微短剧展演大赛的创作不仅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一场生动的思政课。
该院文学部副部长郭晓芸指出:“小圆镜的故事让英雄变得更真实可感。烈士牺牲时还攥着心爱之人的照片,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温情一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这种真实感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接地气、入人心。”
镜头里,83年前的小圆镜映着烽火,83年后的青春映着朝阳;镜头外,一群年轻学子用自己的方式,将历史的温度传递给更多人。让我们期待《心中的小圆镜》这部微短剧的成片吧!
来源:纵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