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立大功!医生发现:经常玩手机的老年人,或会有这3大好处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0:40 1

摘要:你是不是也觉得奇怪?以前总有人说,手机会让人上瘾、让人变懒、让眼睛坏掉,甚至让人“变傻”。可现在,为什么医生反倒说了句让人“耳朵一竖”的话:老年人经常玩手机,可能有好处?这不是颠覆认知了吗?

老年人玩手机,不是“不务正业”,更不是“走火入魔”,而可能是他们正在悄悄守护自己的大脑、情绪,还有身体的节奏。

你是不是也觉得奇怪?以前总有人说,手机会让人上瘾、让人变懒、让眼睛坏掉,甚至让人“变傻”。可现在,为什么医生反倒说了句让人“耳朵一竖”的话:老年人经常玩手机,可能有好处?这不是颠覆认知了吗?

难道不是手机害得不少老年人晚上睡不着、脖子疼、眼睛干?怎么现在又说玩手机能有益健康?是医生变了,还是我们一直误解了什么?

如果真有好处,那玩多久算“经常”?是不是只要看短视频、刷朋友圈,就能“抗衰老”?会不会又是个“看上去很美”的说法?

今天咱们就不说大话套话,咱们从生活里、从老人家真实的变化里,一点点捋清楚这事儿。

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医生,我见过太多“躲着手机过”的老年人,也见过那些“抱着手机活”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真的不太一样。

大脑退化,是每个老年人都绕不开的话题。可你相信吗?当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学会了用微信视频、刷新闻、查资料,他的大脑,其实是在“被激活”。

你见过老爷子用放大镜看手机屏幕,边看边叨咕“这玩意咋又更新了”?你以为他是在“折腾”,其实他是在“锻炼”。

和坐着打麻将不同,手机操作需要眼、手、脑并用,是一种立体的、多维度的思考。对抗认知能力下降,比起单一的记忆力训练,手机这种“日常化”的刺激方式,反而更自然、更持续。

神经可塑性,是大脑最宝贵的功能之一。哪怕年纪大了,大脑依然有能力“长新枝”。让它动起来,才是关键。而很多老年人玩手机,不只是“看”,他们会学着发语音、用地图、抢红包,这些“小动作”,就像是给脑子“加了油”。

前提是:玩的是有内容的手机。不是一整天刷无脑短视频那种,而是能动脑、动手、有互动的内容。哪怕只是看一段教学视频、查个菜谱、跟孙女发语音,也是一种“用脑”的过程。

认知锻炼,不是非得做题。只要能“逼着”自己去理解、去操作、去记住某个步骤,那就是在“锻炼”。而手机,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不是洪水猛兽,它是“工具”。关键就在于,怎么用。

你可能会问,那这样玩,眼睛会不会受不了?当然会累。视疲劳是个绕不开的问题。但就像走路锻炼关节也会累一样,合理使用、适当控制时间,反而能让身体适应、强化适应力。重要的不是不玩,而是不会“只玩”。

再说到情绪。很多老人退休之后,生活节奏慢了,可“空下来的心”,却常常乱。孩子上班忙、朋友都老了,有时候一天说不上一句话。孤独,是比疾病更“隐形”的问题。手机,恰好成了一个“情绪出口”。

你可能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位奶奶坐在小区花坛旁,边晒太阳边刷抖音,时不时咯咯笑出声。有人看着觉得“滑稽”,但你知道吗?情绪释放,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而这种“笑”,不是虚假的,而是她与外界的一种“连接”。

情绪调节能力,老年人其实更脆弱。很多时候,一件小事就能让他们情绪低落好几天。而手机带来的,不只是娱乐,更是一种“社交替代”。哪怕只是看别人的生活、点个赞、发个评论,也是一种“互动感”。

更别说有些老人已经学会了视频通话、语音留言,和孙子孙女“隔空交流”。哪怕不在身边,也能感受到家的气氛。这种情感链接,对心理免疫力的提升,是实打实的。

你以为老年人不再需要社交?错。他们比谁都渴望被看见、被听见、被回应。而手机,帮他们做到了这一点。不是虚拟,是现实的延伸。

手机的使用也要有节制。就像吃饭要有营养,不能只吃零食。长期沉迷短视频、过度依赖手机也会带来问题,比如睡眠紊乱、焦虑加重等。但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用不用”,而是“怎么用”。

第三个被低估的好处,其实是在身体层面。你可能想不到,玩手机这件事,本身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手部功能退化

很多老年人到了一定年纪,手指变得不灵活,写字吃力、扣扣子都难。其实这和神经退化关节僵硬有关。而手机的点触、滑动、输入操作,恰好是一种低强度、重复性高的手部运动。

这可不是瞎说。我们临床上见过不少老年患者,手指灵活度下降后,通过日常玩手机,慢慢“找回”了一些动作协调性。虽然不能替代专业训练,但对轻度功能退化的老人来说,是一种“生活式干预”。

你想啊,发微信、打字、点图标、调音量,这一系列动作,其实包含了精细动作控制肌肉记忆空间感知,这些能力一旦不用,就会慢慢退化。而手机,让这些动作“回到日常”。

别小看这些动作。它们能刺激大脑皮层相关区域的激活,尤其是主管运动的区域。也就是说,动手的同时,大脑也在“亮灯”。这一点,对预防运动退化、保持生活自理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老年人玩手机也不是“闭着眼瞎玩”。时间上,每次玩30分钟左右就需要休息;内容上,尽量选择互动性强、刺激性不过度的应用;姿势上,不要一直低头,注意颈椎负担;光线上,避免在强光或暗光下长时间用眼。

合理使用,才是真正的“立功”。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老年人玩手机,真的是“坏事”吗?还是我们自己太早贴了标签,把一个“工具”,看成了“敌人”?很多时候,不是手机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教他们怎么好好用。

在我接触的老人中,那些玩手机玩得“有节制又开心”的人,更容易保持认知清晰、情绪稳定、生活自理。他们不一定比别人活得更久,但确实活得更有质量。

健康老龄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天的小选择。手机,不是魔鬼,也不是万能药。它是老年人通向世界的一扇窗,关键是:这扇窗,开得是否刚刚好。

如果你家有老年人,不妨鼓励他们合理使用手机,别再一味劝他们“别玩了”。教他们怎么用、陪他们一起用、引导他们健康用,可能才是真正的孝顺。

时代变了,工具也变了。但我们对健康的追求,始终没变。让手机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是我们这个社会共同的课题。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干预指南.2023年版.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心理健康核心信息及解读.2022年发布.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来源:健康山海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