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一曲《乳娘颂》以质朴旋律唤醒集体记忆,如暖流穿越时空,成为连接烽火岁月与当代精神的情感纽带。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一曲《乳娘颂》以质朴旋律唤醒集体记忆,如暖流穿越时空,成为连接烽火岁月与当代精神的情感纽带。
这首由雷锋杂志社与中共乳山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颂歌,以真挚倾诉为魂、朴实旋律为骨,无需刻意渲染,便将胶东乳娘“胸膛为家,臂膀为盾” 的伟大群像,深深镌刻在时代记忆中。更难得的是,它不止于追忆历史,更通过创新传播,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鲜活生命力。
回溯1942年盛夏,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八路军主力与党政军机关为粉碎日军 “扫荡” 频繁转战,革命后代保育成为紧迫难题。中共胶东区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紧急组建胶东育儿所,从周边农村选取300余名普通妇女,赋予她们“乳娘”这一特殊使命。
此后十年,这些田间劳作、炕头持家的平凡女性,书写了超越血脉的大爱篇章:她们忍痛断自家骨肉奶水,优先哺育革命后代;深山躲避日军搜捕时,用体温为乳儿御寒;面对炮火与刺刀,毫不犹豫用身体筑生命屏障。历经十余次艰难迁徙、无数次与死神擦肩,她们最终创造了1223名乳儿无一伤亡的奇迹。这是母性光辉在硝烟中凝结的 “守护墙”,更是普通人在民族危亡时挺身而出的精神丰碑。
《乳娘颂》的创作与团队成员的情结密不可分:总策划陶克将军的军旅生涯始于胶东半岛,深耕红色文化、传承精神力量,始终是他作为《雷锋》杂志总编的核心追求;词作者张振江同样有胶东服役经历,退役后担任杂志副总编,多次重走红色足迹,从历史遗存与老人讲述中重温烽火岁月,这份感动让他笔下文字满含温度,使作品成为可听可感的 “活态记忆”——既提醒当代人,民族危亡时胶东乳娘等普通人以爱与担当筑就精神长城,也让这份沉淀80年的温暖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养分。
雷锋杂志社与乳山市委宣传部此次合作,更具深刻时代意涵:乳娘精神与雷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一脉相承,前者在烽火中守护革命火种,后者在和平年代传递奉献温情,不同时空的“小人物”,以同样的赤诚诠释“大爱无疆”精神内核;同时,双方着力推动历史资源向精神IP转化,以音乐、故事、实践活动等多艺术形态编织完整文化叙事,让分散的历史片段汇聚成可感知的精神符号。更重要的是,他们将乳娘精神与雷锋精神深度融合,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功推动这份源自地域的大爱,升华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明实践路径。
从烽火岁月的生命守护,到新时代的精神传承,《乳娘颂》的传播与实践,必将在新时代焕发磅礴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的精神动能!
来源:家国华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