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烂梗王”,却18次登上春晚!孙涛凭什么屹立不倒?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3:47 1

摘要:孙涛能在春晚舞台上“钉”十八次,核心不在八卦,不在所谓“靠谁谁”,而在一个字——稳。舞台稳、节奏稳、价值观也稳。

孙涛能在春晚舞台上“钉”十八次,核心不在八卦,不在所谓“靠谁谁”,而在一个字——。舞台稳、节奏稳、价值观也稳。

这三样,放到春晚这种国家级直播晚会,就是“硬通货”。观众嫌他“烂梗”,我理解;但导演组要的是零失误的安全感,这点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交作业。

我为什么这样说?先把时间线拉一遍。1995 年他第一次上春晚演《纠察》,青涩、认真,台下笑声是真。之后《三姐妹当兵》里那句“毛病”火到出圈,2009 年的《吉祥三保》更把“我骄傲”**送进了当年的流行语库。

那会儿,他的角色都是活的,小人物身上的气味儿浓,笑点不靠堆砌,而是靠生活里咂摸出来的节奏。

问题出在哪?后半程开始掉进套路坑。

角色总在“怕老婆的小职员”“憨厚的门卫”“热心的邻里大哥”之间轮换,桥段离不开鸡毛蒜皮与家长里短,尾声还要强行煽情来个大团圆。笑料也不耐嚼,网上流行段子一把抓,往台词里硬塞,再配几个夸张表情,脚趾替人抠地。你说观众不疲劳那才怪。

那几年,孙涛的小品有两个关键词:接地气有温度。他特别会抓“小失误”的喜感:一个口头禅、一个眼神迟疑、一次站位的尴尬,都能抖出包袱。

你回想《纠察》那种年轻气质,《三姐妹当兵》里“毛病”的节奏点,《吉祥三保》里“我骄傲”的情绪爆点,都是从人物里长出来的笑,而不是为了笑去拼贴人物。

正因如此,他不是没实力,也不是没作品。

人物模板化。一旦观众能预判你下一句要干嘛,笑就没了。人物如果老在“老好人+怯懦+鸡汤”里打转,再好的演员也只能把“套路”演得熟练,而不是演出新鲜。

叙事套路化。从冲突到和解,从误会到拥抱,几乎同一条曲线。春晚的“和合文化”可以理解,但如果每年都用同一把钥匙开门,门外的风景就变得乏味。

其三,笑点外包化。

段子来自网络,而不是来自他的生活观察。笑点的“来源地”一换,观众立刻能嗅出来,一种“复制粘贴”的寡淡味道。

关于李莉,圈里都知道是同行同学,也确实在创作上出过主意。甚至有人说《纠察》取材于她的亲历。我愿意承认她的贡献,但把十八次登台归因于“靠老婆”,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春晚语言类节目要过几道关,从小样、彩排到联排、带妆、终审,每一关都有人把着尺度与风险。真要是“关系学”,那就不是春晚了。与其说“有人”,不如说“有系统”:凡是能把直播风险降到最低的人,都会被系统记住。

台词与节奏稳。他对现场笑点的呼吸感拿捏得住,哪怕包袱哑火,也能靠节奏把观众带回来,不至于冷场塌台。

直播状态稳。春晚不是棚拍,不能重来。他多次直播零失误,这在导演眼里就是“保险系数”。

价值观表达稳。小人物视角、家庭叙事、社区和谐,这些主题与春晚“合家欢”气质高度同频。你也许嫌土,但导向正确、边界清晰。

工作方法稳。提前进组、反复排练、细到走位与停顿。

他的职业习惯能显著压缩“现场不确定性”。这点,很多才华横溢但舞台经验不足的新面孔做不到。

春晚的机制决定了它必须安全优先

语言不过界、情绪不过火、节奏不拖泥带水、时长不越线——这是一套标准化的 KPI。

而孙涛恰恰满足了“可控、可靠、可交付”。换成人话:你可能不爱看,但直播车队离不开他。

也别急着把“可控”当成贬义。国家级晚会要兼顾地域、年龄与文化层的多元,节目编排像解一道方程:相声小品同时要负责“笑”与“和”。

当舞台复杂度叠满,导演组对“变量”的容忍度就会下降,于是“稳”成了第一位的“生产要素”。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天赋爆表却爱即兴的人,总在距离春晚一步之遥徘徊。

观众要的是新鲜感与锋利度,希望语言类节目敢戳生活“痛点”。

春晚要的是温度与秩序,讲究化解而不是刺激。两边的期待张力越来越大,于是一个现象就出现了:作品越安全,口碑越两极。孙涛站在这条缝里,天然要挨骂。

批评“套路化”,我完全同意;但否认他的职业精神与舞台贡献,就不公道。

18次春晚背后,是一整套对直播纪律的敬畏、对舞台边界的自觉。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