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故事:悼念 | 深切缅怀王小飞同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14:33 1

摘要:王小飞先生生于1939年8月,于2025年8月28日下午因病逝世,享年86岁。他的离去,是黄岩区、尤其是宁溪镇文化事业的重大损失。

悼念 | 深切缅怀台州市黄岩区王小飞同志

我们怀着无比沉痛与敬仰的心情,缅怀一位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台州群众文化事业的老同志————王小飞先生。

他耕耘基层文化三十余年,为台州黄岩尤其宁溪的群众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在民间文艺的土壤里辛勤播种,一生朴素而炽热,脚踏实地、不求闻达,却真正把文化种进了老百姓的心田。

王小飞先生生于1939年8月,于2025年8月28日下午因病逝世,享年86岁。他的离去,是黄岩区、尤其是宁溪镇文化事业的重大损失。

自1966年2月起,先生投身群众文化工作,长期担任宁溪区文化站站长。

期间他走村串乡,系统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间文艺资料,先后主编《宁溪民间歌谣》《宁溪民间器乐》等六套集成,为地方文化留下珍贵史料。

他倾心尽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立了全县第一个区级图书馆,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1985年起,先生多方奔波筹措,牵头恢复举办停顿了35年之久的“宁溪二月二灯会”,有力促进了宁溪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他一手记录整理了“作铜锣”、“二徽锣鼓”等传承700多年的吹打乐曲谱,并组织民间老艺人排练演出。

“二月二灯会”于2009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铜锣”于2007年分别被列为台州市、黄岩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可以说,宁溪镇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先生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初,他调至黄岩区文化馆,统筹协调乡镇文化工作,作了大量工作。

他不仅在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贡献卓著,在文艺创作与研究上也屡获佳绩。

自八十年代起,他创作歌曲二十余首,多次发表于国家及省市级刊物,其中《小青蛙学游泳》获浙江省1996年度“五个一工程”提名奖。

他撰写的十多篇专业论文,也在省级比赛中屡获等级奖。

1992年10月,他主编了《黄岩市革命(进步)文化史料汇编》,被浙江省文化厅评为先进工作者。

直至1999年9月退休,曾任浙江省、市、区各级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以及台州市、黄岩区民协秘书长、宁溪镇文联委员等职,获副研究馆员任职资格。

退休后,王小飞先生没有停下脚步,依旧为宁溪的文化事业发挥余热。

2014年起,他主持编纂出版了《宁川记忆》《宁川故事》等六本宁溪历史文化丛书,持续为地方文化积累血脉与记忆。

作为宁溪历史文化的重要撰写者,为宁溪文化历史陈列馆、荣军馆的建设提供了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

王小飞先生不仅以数十年如一日的热忱扎根文化事业,更以深厚大爱筑就了温暖家庭,以乐观和坚韧面对疾病与人生的风雨。

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坚守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朴素而崇高的榜样。

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成果仍熠熠生辉。

他善良、执着、热爱文化的形象,将长久地留在我们心中,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王小飞:为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群文工作者而努力奋斗

拍摄于宁溪镇(左一)

1966年2月13日,我从富山公社调到宁溪区文化站工作。

那时候,文化站“站”在区政府里,只有一个7平方米的宿舍兼办公室。

为改变此种面貌,我从那时起便想方设法,东讨西凑,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终于造起了一座有1040平方米的消防文化楼(文化站可用一半多面积)。

从1988年7月开始,办起了图书室。那时候,宁溪交通十分不便,所买的图书要“三上车船四次背”,从新华书店背到黄岩车站,乘车到长潭车站下车背到长潭船埠头,然后乘船到长垟船埠头落船背到长垟汽车停靠站,上车后乘车到宁溪车站,从车站再背到文化站图书室。

虽然辛苦,但为了办好图书室,只能像蚂蚁搬家一样背图书供读者看。终于到1993年4月,图书室藏书达到9623册,成为黄岩最早有自己站舍和近万册图书室的文化站。

同时,由于在软件工作上做得出色,1989年12月宁溪区文化站在全省文化馆站考评定级时获得首批“浙江省一级文化站”的称号。

我在读中学时期就喜欢收集民间文学,进文化站工作后,为适应群文工作需要就更加倍努力。

1985年至1990年,我遵照文化部等八部委的通知精神,实施“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的方针,共搜集整理了民间故事一百多篇(3篇被《山海经》采用,2篇入省卷);民歌30首(3首入省卷);民间器乐曲17首(全部入台州卷);谚语1200多条,民间戏曲曲牌14首。

并把它们编成《宁溪民间故事集成》《宁溪民间器乐集成》《宁溪民歌集成》《宁溪民间戏曲集成》《宁溪民间谚语集成》《宁溪民间歌谣集成》共六套集成,约20多万字,全部誊写油印,为黄岩市和台州地区乃至全省民间文学集成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0年至1993年,我在宁溪区组织“一社二会”,即“宁川文学社”“山头人画会”和“宁溪铜锣会”,骨干有150多人。

我任社长和会长,力促群文创作和群文活动。刊出《宁川》文学半年刊,使宁溪区的文艺创作成果累累,每年均有百余篇文艺作品在全国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报刊上发表。培养造就了一批文艺新人。

梁临芳同志的《橘子甜了》获全国歌曲创作银奖;符正飞同志出了散文诗集《四月柔情》《烛影摇红》和《符正飞小说集》三本专著。

在黄岩,除了城关地区,宁溪区的文学创作成果是令人咋舌的。

1990年3月至1992年10月,我参加文化局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并且成为主要征集者和编纂者,共征集革命文化史料458件,其中上送省文化厅史料原件171件,由省转送文化部的有17件,为全省之最。

及时完成编写大事记107条,名人传略7篇,社团简介12篇,选编文化史料114篇,共计25万多字。于1992年正式出版了《黄岩市革命文化史料汇编》一书,同行专家认为质量较高。因此,1992年11月,我被省文化厅评为先进个人。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群文工作者的职责。每逢元旦、春节、国庆节都要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自我参与的一些文化活动,这是家常便饭,不可缺少。

除此之外,还必须组织群众喜欢的大型文化活动。1985年3月,我出谋划策恢复举办停顿了已有35年的“宁溪二月二灯会”。

说是灯会,实际上是庙会。但“二月二灯会”却不同于一般的灯会和庙会,“中华元宵皆三五,宁溪灯会独二二”,讲的就是宁溪灯会的独特时间。“六街花灯光铺地、八宅鼓乐音盖天”告诉你宁溪灯会的规模盛况,灯会期间,吹鼓手(唢呐)、赛锣鼓、贴春联、挂彩灯、舞龙舞狮、演戏、迎灯、猜谜、迎神、作铜锣等等,热闹非凡。

这是一次集民间彩灯制作、民间器乐演奏、民间戏曲表演、民间杂耍、民间歌舞和民间游戏等民间艺术的大会串。

同时,群众借灯会之机,走亲访友,增进友谊,其间永、乐、仙、临、黄五县边境的小商小贩、三教九流都汇聚到宁溪,借此开拓商机促进物资大交流,从而也有力促进了宁溪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自然也给当地领导“争了面子”。

2006年参加文艺晚会演出(右一)

群文工作者只有一专不行,还要多能,只有“一专多能”才能应付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为此,我到文化馆工作后便在“一专多能”上加倍努力。首先在群文理论上下功夫。

1996年11月,我的论文《试谈民间文艺活动的组织工作》参加省群艺活动组织工作研讨会比赛获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1998年,我的论文《黄岩文化馆加强“橘花工程”软件建设的调查报告》参加省比赛获二等奖。1999年,我的《黄岩建国50周年群文事业发展调研报告》参加省征文比赛也获二等奖。

还有多篇论文和调查报告获省比赛三等奖。

我的《文化与致富》《说力》等论文收入《台州市群文论文集》。

我是在搜集民间音乐工作中开始歌曲创作的。

1982年,我以民歌《黄岩溪》为基调,首次创作了女声独唱《黄岩溪》,并在1983年台州地区歌曲创作比赛中获优秀奖。

此后在金泉生和解孟达两位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歌曲创作一发不可收。先后创作了《小青蛙学游泳》《橘花村》《照相师傅进了庄》《算盘欢唱富裕歌》《卖豆腐》《我从山中走来》《希望霞光温暖人间》《心阔天地宽》《石头剪刀布》《搭积木》等30多首歌曲,分别在上海《哆来咪》《天津歌声》和《黄岩歌声》等歌刊上发表。

我很幸运,幼儿歌曲《小青蛙学游泳》获得1985年度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提名奖,《搭积木》也曾获得四川省少儿歌曲比赛优秀奖。

我写的民兵斗争故事《雪海打娘》收入《黄岩民兵斗争故事集》,后被收入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浙江剿匪纪实》一书。

我写的寓言《梧桐与水杉》《长角的绿蜻蜓》和散文《永久的忏悔》等在《浙江文化报》专栏发表,我写的《黄岩文化馆概览》收入《浙江省群艺馆与文化馆概览》。

我的“一专多能”奋斗成果是令人满意的,所以获得1999年参加评定我为副研究馆员的评委们的肯定,全票通过了我的职称评定(内部消息)。

可惜我只拿到一个副研究馆员的证书,却没有拿到挂钩工资,想想有些遗憾。

年华易逝,雄心未减。

我虽然退休了,但我兢兢业业办事业,踏踏实实做工作的人生守则没有变,我对群文事业的政治责任感没有变,我热爱群文工作的心没有变,我喜欢和群文活动分子交朋友的习惯没有变。

我虽然患了重病,也开过大刀,但我仍然在宁溪老家组织民乐队开展活动;我还在写歌曲《如今农民爱种花》《爸爸你在哪里》等等;我还在写宁溪民乐合奏《欢乐的山乡》《闹花灯》《花朝佳节欢歌多》三首乐曲供民乐队学习演奏。

退休十五年来,我编印了四本《民族唱法歌曲二百首》、十八本《百年越剧经典唱段》,内容遍及近百本经典越剧唱段三百多唱段,为普及民族唱法歌曲演唱和越剧演唱提供了材料。我还编印了《经典器乐合奏曲集》《经典独奏曲集》《二胡演奏京剧著名唱段曲集》和《中国二胡考级演奏练习曲选》《二胡学习轻松入门》等二胡演奏学习资料,供广大二胡爱好者学习之用,在“种文化”中做出了一个群文工作者的微薄贡献。

最近几年,宁溪镇党委、政府邀请我参加编辑《宁溪文史通讯》,已刊出了五期。

我还在与宁溪镇文化站的王建国等同志一起编不少于80万字的《宁溪历史文化丛书》(《宁川民间故事》《宁川歌谣和谚语》《宁川音韵》《宁川名人》和《宁川记忆》)。

我已经76岁了,无论生命有多长,我仍然笔耕不断、奋斗不止,为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群文工作者而不懈努力。

(本文为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群文工作者而努力奋斗由王小川先生写于2015年)

您了解宁溪灯会吗?您参加过宁溪二月二灯会吗?

您了解现代的宁溪灯会和王小川先生的关系吗?评论区聊聊!

新闻多一点:

黄岩宁溪二月二灯会是浙江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宁溪镇一带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 。 

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相传始于南宋,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宁溪人因觉得各地正月十五举办元宵灯会缺少交流,便将宁溪的元宵节改期至二月二“春龙节”举办,这样可先到各地观灯学习经验,再请亲戚朋友前来宁溪赏灯。

活动形式 :古宁溪街分为八宅,每年由八宅轮流主持灯会,首事负责确定上、下灯时间等事宜。

一般在二月初二上灯,初八落灯,灯会期间,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彩灯,每夜都要迎灯。

第一夜叫闹街,八宅各自组织锣鼓队沿街游奏,其余各夜都要“迎神”,通常在初四夜进行大迎,因初四是宁溪市日,周边群众借赶集之机来看灯,此时灯会达到高潮。

灯彩特色 :灯彩制作讲究,灯画内容要求“画必有讲头,图必寓吉祥,典故精粹,雅俗共赏”,有“寿字灯”“松鹤灯”等寓意长寿的,也有“五谷丰登灯”“年年有余灯”等代表富裕的,还有百米长的巨型龙灯,气势恢宏,这些灯彩寄托着山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民俗表演:灯会期间有丰富的民俗表演,如被誉为“江南民间交响乐”的《作铜锣》,还有舞龙舞狮、台阁、闹湖船等游艺项目,以及打铁花、杂技、川剧变脸等非遗表演,精彩纷呈。

现代发展 :如今的宁溪二月二灯会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如2025年的灯会设置了共富工坊和共富摊位,展销宁溪麦鼓头、上郑太子参等特色农副产品,还搭起“人才夜市”,实现了文旅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来源:澄江小桔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