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立大功!牛津新研究:多吃它可显著降血糖,还能抗炎抗氧化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2 14:30 4

摘要:在不少家庭的厨房里,生姜只是炒菜时的一味“去腥配角”。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块看似不起眼的根茎植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翻牌子”。

在不少家庭的厨房里,生姜只是炒菜时的一味“去腥配角”。但你可能不知道,这块看似不起眼的根茎植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翻牌子”。

牛津大学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适量摄入生姜,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减轻慢性炎症,甚至还能延缓细胞老化。这不是民间偏方,而是有着明确机制和数据支持的科学发现。

我们常听到“糖尿病要忌口”,但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吃甜的就行。血糖的稳定与否,不只是糖的问题,更牵涉到胰岛素敏感性、炎症水平、肠道菌群等多个维度

而生姜的“本事”,恰恰可以从多个角度协同发挥作用。它不仅是厨房里的调味高手,更是身体代谢的“幕后英雄”。

生姜的医药价值,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医书中就有记载。但现代科学为它“正名”的,是一类叫姜辣素(Gingerols)和姜烯酚(Shogaols)的活性成分。

这些物质不仅赋予了生姜特有的辛辣味,也正是它能抗炎抗氧化促进胰岛素代谢的关键。

研究发现,姜辣素可以激活AMPK通路,这是一种调控能量平衡的信号路径,也被称为“代谢开关”。当AMPK被激活时,身体会更倾向于燃烧脂肪和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同时,姜烯酚还能抑制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减轻慢性炎症,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这些作用机制,不再是“食疗玄学”,而是可以被精准追踪的生物化学路径。

2023年,牛津大学临床代谢研究中心发表了一项双盲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120名血糖偏高但尚未确诊糖尿病的中老年人。

研究人员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天摄入2克生姜粉,另一组为安慰剂对照,持续12周。

结果显示,生姜组的空腹血糖平均下降了7.8%,而对照组几乎无变化

更令人惊喜的是,生姜组的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了近15%,这意味着参与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得到了实质性提升。

研究者指出,这一效果并不依赖特殊饮食或运动干预,仅靠每日补充少量生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状态。研究最终发表于《英国营养学杂志》(BritishJournalofNutrition)。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其实这只是表象。慢性低度炎症和氧化压力,才是胰岛素功能受损的“真凶”之一

当身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胰岛素的受体会逐渐“钝化”,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越来越差。

生姜的抗炎作用,正好可以从源头上缓解这一过程。

2022年《营养与代谢》期刊上的一项系统综述提到,生姜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CRP)和IL-6的水平,这两个指标是衡量慢性炎症的重要标志。

同时,生姜中的抗氧化成分还能清除自由基、保护胰岛细胞不受损伤,这对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至关重要。换句话说,生姜不仅能降糖,更能守住“糖前期”的防线。

除了血糖控制,生姜对身体的好处其实远不止这一项。它对心血管健康、肠胃功能、免疫系统都具有积极影响。

不少临床观察发现,长期摄入适量生姜的人群,血压和血脂水平也更稳定。这是因为姜辣素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能促进一氧化氮生成,帮助血管舒张,降低高血压风险。

在肠胃方面,生姜早已是传统的“养胃良药”。现代研究证实,生姜可以加速胃排空、缓解恶心和胃胀,尤其对老年人和孕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帮助。

免疫方面,生姜还可以增强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提升身体对病毒和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也就是说,生姜不仅调节代谢,还在“免疫防线”上加了一道锁。

生姜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过量摄入生姜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引发烧心或口干。尤其是胃热体质、易上火的人群,更要注意用量和时机。

临床建议,每日食用1.53克干姜粉或510克生姜片较为合适,可以搭配温水泡茶、煮汤、炒菜使用。但要避免空腹食用,最好在饭后或搭配主食一起摄入,减少对胃的刺激。

对于患有出血性疾病、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生姜具有一定的抗凝作用,可能加重出血风险。

想让生姜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发挥功效”,关键在于吃得对、吃得巧、吃得持续

尽量选择新鲜生姜而不是腌制姜。腌制品往往含有高盐或高糖,反而对血糖不利。

早餐时段适合喝杯生姜红枣水,既温胃又养血,尤其适合秋冬季节。

做菜时,可以在炒菜前先爆香姜丝,既能去腥,也能让姜辣素更好释放。

若口感接受的人群,也可用干姜粉泡水,每次控制在1~2克,避免过量。

体寒怕冷、手脚冰凉的人群,一周可以安排2~3次姜汤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坚持比“猛吃”更重要。生姜不具备立竿见影的药效,但它是身体代谢调节的“润物细无声”。

有些人买姜时偏爱“姜纹多、姜丝粗”的老姜,认为“药效更足”。老姜姜辣素浓度虽高,但姜烯酚含量反而偏低,且纤维粗、刺激性强,并不适合胃肠敏感人群。

年轻人、体质偏热者,更适合食用中等成熟度的嫩姜,口感温和,活性成分更均衡。不要被“越辣越好”的错觉误导,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曾接诊过一位45岁的女性行政人员,长期久坐、饮食无规律,体检发现空腹血糖略高、BMI超标。她不愿意吃药,也不信保健品。

我们建议她从生活细节入手,每天下午用餐后喝一杯姜红茶,坚持三个月

三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从6.3mmol/L降到5.6mmol/L,体重减轻了3公斤,最重要的是她开始主动关注饮食和运动,整个人精神状态都改善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健康的改变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有时候一杯姜茶,就是转折点的开始

生姜不是神药,但它是我们每天触手可及的“小药房”。它不像药物那样见效迅速,却能在潜移默化中调节你的身体状态,帮你筑起代谢健康的“防火墙”

在这个糖尿病、心血管病高发的时代,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厨房,或许一块姜,就是你通往健康的起点。

别等身体出问题才想起生姜的好,趁现在,把它请上你的餐桌。

参考文献:

Mahluji,S.,Attari,V.E.,Mobasseri,M.,Payahoo,L.,Ostadrahimi,A.,&Golzari,S.E.(2023).Effectsofgingersupplementationoninsulinresistanceandglycemicindicesinpatientswithprediabetes: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BritishJournalofNutrition,130(4),602-610.

Zhang,M.,Wang,Y.,&Li,X.(2022).Theanti-inflammatoryandantioxidanteffectsofgingerextract: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Nutrition&Metabolism,19(1),45-57.

来源:急救健康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