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19个抗日根据地,红村青年交出共富答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4:51 1

摘要:伟大抗战精神,在跨越时空中薪火传递,书写着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答卷。昔日根据地的红村青年,就是其中的接棒者和答卷人。

80年前,十九个抗日根据地,如同十九座巍峨的丰碑,镌刻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80年后,同样的坐标被标注新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丰碑不朽,精神永恒。

伟大抗战精神,在跨越时空中薪火传递,书写着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答卷。昔日根据地的红村青年,就是其中的接棒者和答卷人。

延安革命纪念馆。

从7月30日开始,宁波日报报网端推出“那些红村的年轻人——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共富密码’”系列报道。记者跨越山河、跋涉万里,记录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的红村青年谱写抗战精神新篇章、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的奋斗英姿。

从四明山麓到延安窑洞,从“救亡图存”到“共同富裕”……当万里足迹与精神图谱相交相融,奔向共富的密码跃然而出,它与伟大抗战精神一脉相承——

那是澎湃激荡的爱国主义、敢为人先的创新创造、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全心为民的赤子情怀,最终汇聚成“强国有我”的青春担当,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力量!

将匹夫有责楔入爱国情怀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抗战时期,无数青年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奔赴战场,以生命守护家园。

如今,这种选择有了新时代表达。青年们将“匹夫有责”化为“舍我其谁”的挺膺担当,将爱国情变为报国心、效乡行。

我们看到——

在浙东红村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留学德国的黄徐洁回村创办第一家红色主题农家乐。外人眼中的“海归硕士端盘子”,对她而言却是对家乡最深情的告白;

在安徽无为市福渡镇,“团长农民”杨少波放弃政府安置,回乡探索“稻虾共舞”。“因为我的根在这里”,一句淡然话语背后,是红村青年与皖中抗日根据地血脉相连的眷恋;

在河北省阜平县五丈湾村,太行山“四哥们”吴泽年、牛童、方正豪、杨明乾集结在“地雷战”故地,用埋进黄土坡的传感器将农业送上“云端”。他们的“不负青春一场”,正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从苏中根据地的“白领虾王”,到琼崖根据地的“油茶郎”……19位红村青年中,有退役军人、海归学子、高校教师、城市白领,他们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同一条路——回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如今,这样的选择已成燎原之势。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200万人。青年大学生、城市白领等,正是其中的生力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今日的奋斗,是‘听党话、跟党走,青春奋进新征程’的赤子情怀,更是‘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青年应在时代坐标中找到自己的‘战场’,让抗战年代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川表示。

用创新“敢教日月换新天”

创新,是抗战精神最生动的续写。

抗战年代,广大军民以灵活思维和创新精神,开辟了胜利之路。

“新时代青年要继承这种精神,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探索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以创新举措应对挑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新活力。”河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黄泽峰说。

于是,红村青年不拘一格、不惧试错,用创新思维赢得发展先机,“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片“新天”,是技术的“攻坚突破”——

在太行山,“四哥们”的云端桃园,实现了精准灌溉与施肥;在大别山,张博创建的共享农机平台,让149台套设备在8万亩土地上“一键调度”;在冀热辽,“月季公主”王梦逍将花卉的种业“芯片”攥在自己手里,致力打造全球最前沿的景观月季。

这片“新天”,是产业的“提档升级”——

在宿迁,“萌宠达人”施立平从代加工起步,打造出年营收逾6亿元的产业链,600多种宠物用品从这里走向全球;在唐山,白嘉琦把军营管理思维搬进板栗车间,用极致标准守护食品安全,小小板栗成为家乡的金字招牌、乡亲们的致富希望。

这片“新天”,是场景与市场的“多维破壁”——

红色李巷。

在南京李巷,何海燕创新推出沉浸式剧目《嗨,一郎》,让观众从“看剧人”成为“剧中人”,把历史“演活”的同时,更向世界讲好红色故事;在湖南平江,刘牡丹把皮影戏搬进云端直播间,逾4万粉丝在方寸之间,“贴身”感受皮影戏的独特魅力,更看见信仰的光芒;在延安宜川,呼鹏用“宜川有我一棵树”主动开拓果树认养场景,用现代经营理念为传统果业注入市场新活力。

这是最大的继承,这是最好的致敬。

从智慧农田到云端卖货,从生态种养到文旅融合,在红村青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中,红色土地长出绿色产业,传统农村焕发现代生机,革命老区的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胜势。

艰苦奋斗淬炼韧性如钢

杨靖宇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时,胃里只有树皮、草根、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战士,与装备精良、远超自己兵力十倍的敌人殊死搏斗……

艰苦奋斗,是根据地军民夺取胜利的“精神法宝”,也是今日红村青年攻坚克难的精神底色。

他们迎难而上,将困难视为成长的阶梯——

那是40℃的盛夏,李君在闷热的铁皮房里,痛心看着死虾漂满水塘,用“试错也是积累”安慰自己挫败的心;

那是价值百万元桃子烂掉的夜晚,吴泽年蹲在阜平的山头,把“每一个烂桃都是学费”写进备忘录;

那是菌棒损耗15%的至暗时刻,张海峰想起了在吕梁晋绥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内看到的那本《论持久战》,他将大棚当作新时代的“战壕”,再一次发起技术“冲锋”;

那是数十吨重的制冷机组,“菇元帅”袁帅带领30多名工人用撬棍一寸寸挪动,再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攻坚场景。

他们百折不挠,将奋斗刻入青春的年轮——

在临沂,崔得龙为节省成本建厂,自己动手焊钢筋、刷外墙,把“沂蒙精神”刷进了每一道墙缝;

在郑州,韩志磊为种好火龙果,被唾沫星子淹过,被大棚钢管夹过脖子,硬是凭借一股韧劲,第二年便实现火龙果产量翻倍,让乡亲们竖起大拇指夸“中”;

在琼崖,王辉浩为了推广油茶,挨家挨户算细账,让“孤岛不孤”的精神在共同致富的“君子之约”里延续。

没有一帆风顺的创业,只有绝不回头的坚守。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红村青年视挫折为“壮骨粉”,在挑战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用汗水甚至泪水证明:抗战中那份艰苦奋斗的“硬气”,从未随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历久弥新。

全心为民续写鱼水新篇

“成功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你带动和帮助了多少人。”崔得龙的这句话,道出了新时代红村青年的共同追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冀热辽抗日根据地陈列馆外景。

这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今天红村青年创业奋斗的价值依归。他们与乡亲们汗洒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心贴在一起,续写着新时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鱼水新篇。

所以,他们的心,时刻倾听着人民群众的期盼——

杨少波打造的不仅是一条产业链,更是一套共富机制:从虾苗培育、订单保底到技术护航,让农户吃下“定心丸”。他说,“带富一方乡亲,就是最好的回报”;

女村支书杨金艳和她的青春战队,在苏北乡村续写着“人民与幸福”会师的新故事。民生堵点一个个疏通,特色产业一步步壮大,长者食堂烟火升腾,他们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让这场新时代“会师”抵达人心;

“种田大户”张博敏锐捕捉到乡亲的痛点,创办农机服务合作社,探索“共享”模式。那句“好日子是自己干出来的,也是依靠大伙儿一起拼出来的”,正是革命老区奔共富的秘诀……

红村青年的倾听和奋斗,结出了实实在在的硕果。黄徐洁的农家乐,让4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吴泽年的智慧果园,让5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袁帅的食用菌产业,一度带动3000余户农户投入麾下,每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一件件扎实的事、一个个可感数字的背后,是他们与人民共同绘制的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最鲜活的基层画卷。

岁月流转,山河日新。

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精神;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初心;变的是挑战,不变的是信念。正如浙江四明山干部学院赵瑞林所言,最深层的感恩是传承,最有力的纪念是发展,最真挚的告慰是复兴。

精神不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其光愈炽。

伟大抗战精神已化作一粒粒种子,深植于心、绽放于行,带动千千万万新青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

记者 时晓竹 编辑 刘挺

来源:甬派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