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天就慌了?教辅传言刷爆家长群,背后套路比网课还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2 15:08 1

摘要:开学第一天,深圳家长的微信就没消停过。不是晒娃穿校服的萌照,而是满屏的“紧急通知”:“深圳全面封禁教辅材料!”“孩子要裸奔学习了!”“完了,以后只能自己买盗版刷题了?”恐慌像病毒式扩散,连小区超市老板都来问:“要不要囤几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直到教育局中午官宣

开学第一天,深圳家长的微信就没消停过。不是晒娃穿校服的萌照,而是满屏的“紧急通知”:“深圳全面封禁教辅材料!”“孩子要裸奔学习了!”“完了,以后只能自己买盗版刷题了?”恐慌像病毒式扩散,连小区超市老板都来问:“要不要囤几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直到教育局中午官宣:“一科一辅,免费发放,9月5日到位”——嘿,合着折腾半天,是场大型“狼来了”?可问题来了:为啥一个常规政策执行,能让深圳家长集体破防?这锅,到底该甩给走样的执行、煽风的自媒体,还是我们骨子里就没治好的“教育焦虑癌”?

一、从“疯传封禁”到“免费发放”:一场被焦虑放大的“茶杯风暴”

先复盘一下这场闹剧的“传播路径”:9月1日开学,有家长发现孩子没拿到教辅,随手在群里问了句“今年教辅咋还没发?”下一秒,截图被配上“震惊!深圳教育局紧急叫停所有教辅”的标题,在家长群、朋友圈、短视频平台疯狂转发。有自媒体更绝,直接P了张“内部通知”,红底黑字写着“全面禁止教辅进校园”,下面加行小字“转发一次拯救一个孩子”——好家伙,这套路比当年“不转不是中国人”还熟练。

等教育局中午回应“一科一辅、免费发放”时,家长群的画风已经从“恐慌”转向“迷茫”:“免费?那质量能行吗?”“一科一本够刷题吗?别家孩子偷偷买咋办?”你看,焦虑这东西,就像厨房的油烟,按下葫芦起来瓢——刚确认“没被禁”,新的恐慌又冒头了:“免费教辅会不会太简单?”“老师会不会不认真讲?”

为啥会这样?因为在“教育军备竞赛”里泡久了,家长早练就了“被害妄想症”体质。以前怕“一科多辅”孩子累死,现在怕“一科一辅”孩子掉队;以前骂“教辅太贵加重负担”,现在愁“免费发放质量不行”。就像小区大妈买菜,涨价时骂“奸商”,降价时怀疑“菜不新鲜”——本质上,都是对“不确定”的恐惧。而这种恐惧,被自媒体一煽风,就成了燎原的“传言大火”。

二、教辅不是“洪水猛兽”,但“军备竞赛”早把它逼成了“背锅侠”

要聊清楚深圳这事儿,得先给教辅“正名”:它到底是“学习利器”还是“教育毒瘤”?

说实话,教辅这东西,就像家里的拖把——你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堆满整个屋子。学生学知识,光靠课本那点例题,就像学游泳只看教学视频,不下水扑腾两下,永远学不会换气。老师通过教辅找学生的知识漏洞,就像医生靠化验单诊断病情,总不能让老师凭感觉猜“这孩子哪道题不会”吧?

但问题出在哪儿?出在“军备竞赛”把拖把变成了“机关枪”。以前是“一科一辅”,后来卷成“一科三辅”,再后来“同步练习+单元测试+拔高冲刺+真题汇编”,恨不得给孩子配个“教辅军火库”。有家长算过账:小学六年,光教辅钱能买个不错的平板电脑;初中三年,够报个暑期游学营。更坑的是,有些教辅质量堪忧——题目抄来抄去,答案错漏百出,甚至把高中知识硬塞给初中生,美其名曰“提前预习”。

更要命的是“利益链条”。以前学校征订教辅,暗箱操作不少:“关系教辅”靠回扣进校,“高价教辅”强制购买,家长敢怒不敢言。所以“双减”后各地严管教辅,出台“十个严禁”,本质上是给这潭浑水“清淤”。深圳搞“目录制+一科一辅+免费发放”,相当于把“杂牌拖把”换成“统一采购的国标拖把”,既保证质量,又切断利益链,还减轻家长负担——按理说,这是好事吧?

可家长为啥不买账?因为“军备竞赛”的惯性还在。大家早习惯了“多做题=成绩好”的线性思维,就像老烟民突然被要求“每天只能抽一根”,第一反应不是“对身体好”,而是“不够抽咋办?”

三、执行“温差”+自媒体“煽风”:谣言是怎么炼成的?

教育局的政策是“暖心小棉袄”,到了家长那儿为啥变成“漏风破外套”?这里面有两个关键“推手”。

第一个是“执行温差”。政策从教育局到学校,再到老师,可能走了样。比如教育局要求“9月5日陆续发放”,但有些学校没提前跟家长解释清楚,开学第一天孩子空手回家,家长一看“没教辅”,心里就打鼓:“是不是学校偷偷禁了?”再加上个别老师可能对“双减”有误解,怕担责,不敢提教辅的事,甚至暗示家长“自己想办法”——这不就给谣言递了刀子?

第二个是自媒体的“流量密码”。现在的教育类自媒体,早就把“制造焦虑-贩卖恐慌-收割流量”玩成了流水线。你看那些传言帖子,标题永远是“紧急通知”“内部消息”“家长必看”,内容永远是“不转就害了孩子”。他们才不管真相呢,只要能戳中家长的“成绩焦虑”“升学焦虑”,就能换来点赞转发。就像这次深圳教辅风波,有自媒体把“学校暂未发放”剪辑成“全面封禁”,配上哭腔解说“孩子以后怎么办啊”,播放量轻松破百万——毕竟,“焦虑”这东西,比“真相”更下饭。

更讽刺的是,有些家长明知可能是谣言,还是忍不住转发。为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呗。就像大妈们抢盐,不是真缺盐,是怕别人抢了自己没有。教育焦虑也是如此:大家都在跑道上狂奔,突然有人说“前面没路了”,哪怕是假的,也得停下来看看——万一呢?

四、焦虑的根源:我们怕的不是“没教辅”,是“教育评价单行道”

聊到这儿,得戳个痛处:深圳教辅风波,表面是“要不要教辅”的争论,骨子里是“教育评价体系单行道”的恐慌。

现在的教育评价,说难听点,就是“唯分数论”的“独木桥”。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就被塞进“成绩-升学-好工作”的线性赛道。成绩好,就是“好孩子”;成绩差,就是“拖后腿”。在这条道上,教辅成了“加速跑鞋”——哪怕孩子已经跑得气喘吁吁,家长也得往他手里塞:“快,再穿一双!别人都穿三双呢!”

所以你看,教育局说“免费发放教辅”,家长想的是“这鞋够不够快?”学校说“一科一辅够了”,家长想的是“别人会不会偷偷穿四双?”这种“怕掉队”的恐慌,才是焦虑的发动机。就像堵车时,明明大家都在排队,你还是忍不住往前蹭——怕旁边车道比你快。

更扎心的是,这条“单行道”上,没有“备选路线”。体育好、画画好、会做饭?这些在“唯分数论”面前,都是“加分项”而非“通行证”。所以家长才会把教辅当成“救命稻草”:万一孩子成绩掉了,连“备选路线”都没有,那人生不就“完了”?

这种焦虑,甚至传染给了孩子。我见过小学生放学路上跟同学比教辅:“我妈给我买了五本奥数题,你呢?”就像比谁的玩具多,输了会哭鼻子。你说这是孩子的错吗?不,是我们把“成绩焦虑”包装成“为你好”,硬塞进了他们的书包。

五、破局:从“一科一辅”到“一生一评”,我们需要给教育“松绑”

深圳的“一科一辅”是好事,但想根治教辅焦虑,光靠教育局发文件不够,得给教育这条“单行道”多开几条“岔路”——也就是建立“一生一评”的综合评价体系。

啥叫“一生一评”?就是评价一个孩子,不光看分数,还看他的兴趣、能力、品德、实践。比如有的孩子数学不好,但体育能拿冠军;有的孩子考试不行,但动手能力超强——这些都该被看见、被认可。就像花园里不能只有玫瑰,还得有向日葵、小雏菊,各有各的美。

但这很难,难在哪儿?难在“指挥棒”没变。中考、高考还是“唯分数论”的指挥棒,大学录取看分数,好工作看学历,这条链条不破,家长就不敢松劲。你让家长别焦虑,可转头孩子考不上高中,只能去职校,社会偏见又跟着来——“职校生没前途”。这种时候,谁能不焦虑?

所以,破局需要“组合拳”:学校别只盯着升学率,多开点兴趣课、实践课;企业招聘别卡“学历门槛”,多看看真本事;社会别给“职校生”贴标签,承认不同赛道的价值。只有当“成功”的定义不再是“考高分上名校”,而是“孩子能快乐地成为自己”,家长才不会把教辅当成“救命稻草”。

就像深圳免费发教辅,是给孩子“减负担”;但真正的“松绑”,是让家长相信:就算孩子少做一本教辅,也能有光明的未来。

结尾:别让教辅焦虑,偷走孩子的童年

深圳教辅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焦虑:我们一边喊着“双减”给孩子减负,一边偷偷给孩子塞教辅;一边骂着“唯分数论”害人,一边逼着孩子考高分。我们总说“为了孩子好”,却忘了问问孩子:“你快乐吗?”

其实,孩子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风吹雨打,但不需要被绑上“教辅巨石”往上拔。一本好教辅,是给小树苗“施肥”;但太多教辅,就是“施肥过度”,反而会烧根。

深圳教育局说了:“全面封禁教辅不现实也没必要。”深以为然。但比“要不要教辅”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给教育松松绑,给孩子多一点空间——让他们能在课间追蝴蝶,能在周末画漫画,能在考试后说“这次没考好,但我下次努力”,而不是“我没做完那本教辅,我对不起爸妈”。

最后,给所有家长提个醒:开学第一天的教辅恐慌,就像一场“迷你演习”——它告诉我们,比起“没教辅”,更可怕的是我们把“教育”活成了“军备竞赛”。下次再看到“震惊!紧急通知!”,不妨先深呼吸:孩子的人生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少做一本教辅死不了,但被焦虑逼疯了,可能真的会错过路边的风景。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不是“做题机器”。你说呢?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