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死在选型,一半烂在落地!中小企业如何“上对ERP”?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16:30 3

摘要:“我们也不是不想上ERP,但每次一提起这事,团队就一脸抗拒。” “花了几十万,结果上线半年都没跑顺,到现在仓库还靠纸质单子对库存。”

在和不少中小企业老板聊天时,经常听到类似的抱怨:

“我们也不是不想上ERP,但每次一提起这事,团队就一脸抗拒。” “花了几十万,结果上线半年都没跑顺,到现在仓库还靠纸质单子对库存。”

听多了,你就会发现——中小企业做数字化转型这件事,不是“上或不上”,而是“怎么不上错、怎么别搞砸”。

看似热火朝天的“数字化转型”,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其实是一条不太敢走、但又不得不走的窄路。

一头是旧的人工/表格管理模式,撑不住公司继续扩大;另一头是系统化管理,钱花下去了,但效果看不见。

所以有人调侃说:中小企业上ERP,一半死在选型,一半烂在落地。但是不上系统,就能万事大吉吗?

并不会。

你会发现,客户对响应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团队的协同越来越难,库存、账务、销售跟进全靠人脑记,迟早要出事。

所以,问题不在于“上不上”,而在于:能不能上对?

文中示例ERP:简道云

很多企业在上系统这件事上,一开始就急了,最常见的模式是这样的:

听同行说“我们上了某某ERP,挺好用”,于是立马联系供应商;看了个漂亮的Demo,系统好像啥功能都有,一激动就拍板;厂商说这是“行业最佳实践”,你信了;回头一看自己的业务流程,和系统根本对不上……

结果要么是系统太大、太重,真正能用的功能不到10%,要么是“为了用而用”,员工每天多出来一堆操作流程,效率不升反降。

之前接触到的一家做贸易的企业,主业务是进口+分销,老板花了将近20万选了某知名ERP产品,供应商推荐了“全模块部署”:采购、库存、销售、财务、CRM一整套。

上线半年后,销售还是用Excel记录客户,仓库每天打印出货单手工入库,CRM完全没人点开。

问题出在哪?

根本不是系统不好,而是选型脱离了业务。没有业务流程梳理,没有痛点优先级分析,只是听了销售一句“这个系统很成熟”。

选型选错了,不是浪费了钱,是浪费了机会成本 + 团队信心。

另一种更常见的情况是:系统选得还行,但落地推不动。企业内部一开始士气很高,项目启动大会开得像搞年会,结果两个月后:

操作流程没人愿意学,培训流于形式;系统和实际业务衔接不上,流程绕来绕去反而更复杂;老板开始质疑,“为啥我们搞系统还不如以前快?”一线员工更直接,“用系统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我微信沟通快。”

像我这边打磨的一套ERP落地课程,一般都会先给客户把以下几块儿讲清楚,看看他们到底需要哪些功能,哪些是多余的。

像之前一家十几人的跨境电商团队,上了个轻量级ERP,想规范库存+订单管理。

但上线过程缺乏主导人协调,不同部门各搞各的,系统数据总是不同步,仓库的“真实库存”跟系统完全对不上。

两个月后,老板决定“先放一放”,结果系统直接荒废。

这种情况的根源是:

缺乏系统“主人”,没人真负责推进实施团队和实际操作人员脱节没有流程试跑和持续反馈机制

总结一句话就是——

选型阶段没想清楚自己要啥,等于闭着眼上牌桌; 落地阶段没人推、没人用,系统就成了另一个摆设。

选错系统是一次性失误,落地失败是慢性伤害。这两步搞不定,系统再好都救不了企业的管理混乱。

“既然上系统这么容易翻车,那我是不是干脆不上了,继续用Excel、钉钉、微信群混着先撑几年?”

这个想法短期看没错,但问题是:撑得了一时,撑不了一世。

不上系统,不代表你公司运转正常了,只是把问题压下去了,等哪天爆发的时候,往往是“连环崩”,比如:

只要有一个关键员工请假、离职、出错,整个链条就瘫了。这不叫“稳”,这叫“人治”——一个公司运转全靠人脑撑,是非常脆弱的。

长远来看,这种不透明、低响应的管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客户体验和复购率。

不知道哪个产品毛利高、哪个客户最赚钱想调整库存策略,但拿不到准确的周转数据年终回顾靠感觉:这个产品好像还行?那个客户好像挺大?

你会发现,决策开始脱离事实,而这会让公司失去方向。

所以不上系统不是不花钱,而是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多出来的加班成本客户流失的机会成本因为流程混乱而犯错的隐形成本老板和骨干人员的精力消耗成本......

这些加起来,远比一套ERP系统贵得多。

说到底,中小企业上系统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也不是预算,而是“认知能力 + 执行能力”的双重落差:

很多企业上系统失败,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搞清楚到底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成功的企业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搞得很大,而是从小问题入手、逐步迭代、踩着节奏上去。

那么,怎么才能“上对”ERP?

“没搞清流程,就谈不上系统能不能用。”

很多企业选系统的第一步就错了:一上来就看产品、看价格、看供应商名气。

正确的做法是:先问自己一句话——我现在最急、最痛、最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是什么?

仓库库存总是不准?销售回款总是拖延?客户跟进没记录,销售离职就断线?项目进度控制不住,客户催着交付?

那你真正该优先解决的,是进销存?是应收应付?是CRM客户系统?还是项目管理系统?

只有先梳理好当前业务流程,定义关键瓶颈,你才能知道你要买的系统到底是哪一类、哪一个模块最重要。

“别上来就想造航母,先开一辆能跑的车。”

很多企业上系统的通病就是“贪多”:

要一次上全套系统;要一次解决全部问题;要一步到位搭建完整信息化架构。

这种心态往往会让系统项目变成“大跃进”式失败。更靠谱的做法是:

先选个“能落地、能跑通流程”的轻量系统,比如适合中小企业的SaaS型产品选一个部门或一条业务线先试点上给团队时间适应,结合反馈进行调整

系统不是“买了就会用”,更不是“装了就能省事”。最怕的情况是:系统上线后没人真负责。

所以企业必须明确:

要有一个懂业务、能协调、有推动力的人来当“系统主人”,他不一定是IT专业出身,但一定懂公司业务流程,能把系统语言翻译成员工听得懂的业务语言。要组建一个小型项目组:各部门至少安排1人参与系统上线过程,推进过程中做“流程梳理 + 测试 + 反馈 + 调优”。老板要重视,但不能事无巨细:老板不能当甩手掌柜,更不能什么都自己做,正确做法是:定目标 + 看里程碑 + 给予授权 + 保证资源

“别看谁功能多,关键看你用得起来。”

系统功能再强,落地不了,等于白搭。所以要记住两个关键点:

流程设计优先:别被系统默认流程绑住,你的业务流程怎么跑才顺,就怎么设别迷信“全模块”部署:一次部署太多模块,反而拖慢落地速度,造成混乱

总之——

系统不是“交钥匙工程”,而是“持续改进工程”。选得对、用得上、推得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很多系统动不动几十个模块,CRM、HR、生产、财务、OA、项目管理全覆盖,看着眼花缭乱。但问题是:

你现在的核心问题,可能就集中在“库存不准”或“订单难追踪”上;真正能上手的员工,可能每天只接触系统里不到5%的功能。

建议:

选系统时,只看3件事:我现在最痛的点、这个系统有没有解决方案、能不能快速落地。多余的功能,后面业务成熟了再考虑,不要一开始就堆满自己用不到的东西。

销售说的话,听听可以,但不能全信。你要知道,他们每天要给不同类型的客户讲同一套PPT,话术早就“油光水滑”。

但同行不会骗你。建议找两三家与你公司规模、行业、业务模式类似的公司,去问问他们系统用得怎么样、有哪些坑、上线周期多久。

系统难免会出bug、流程会跑不通,关键在于出了问题以后,供应商能不能第一时间解决,这对中小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IT团队,出了问题就得靠厂商扛。

建议:

明确服务条款:是否提供1对1实施顾问?是否包含后续培训?多久响应?收费方式是怎样?尽量选本地服务或线上响应快的平台型厂商。

很多选型时会搞个试用,但试用做得不深入,只是登录系统点点菜单,看起来“好像可以”。

结果正式上线才发现,自己的流程根本跑不通,系统中有的功能和业务逻辑完全对不上。

建议:

真正贵的是实施成本、培训成本、后续服务费用、定制开发费;有些系统初期报价很低,但后续每加一个功能都要“掏腰包”。选型时,要明确让对方给出总包价格清单,包含:软件授权实施部署初期培训客制化修改(有没有按小时计费)后续运维年费(升级、支持)

别把ERP当成“救命稻草”,也别把不上系统当成“躲过一劫”。 ERP是工具,是加速器,只有和正确的管理思路、业务流程结合,才能发

来源:IT战士不挨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