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拍了拍我肩膀,说:“我刚跑业务时身无分文,却总觉得自己‘早晚能成’,跟客户谈生意不卑不亢,敢拒绝压价的订单,这股‘有钱的感觉’,反而让人家信我。”
去年同学聚会上,当年总抄我作业的王磊开着奔驰来了,席间侃侃而谈他的建材生意。散场时我忍不住问:“你当年成绩不如我,怎么现在混得这么好?”
他拍了拍我肩膀,说:“我刚跑业务时身无分文,却总觉得自己‘早晚能成’,跟客户谈生意不卑不亢,敢拒绝压价的订单,这股‘有钱的感觉’,反而让人家信我。”
这话让我想起稻盛和夫在《活法》里写的一句话:“很多人以为‘先有钱,才能有有钱的感觉’,却不知道反过来才对, 先有‘配得上钱的思维和底气’,钱才会主动来找你。”
我们总把 “有钱” 和 “银行卡里的数字” 画等号,觉得没存款就不配 “有有钱的感觉”,可稻盛和夫偏要戳破这层窗户纸。
他 27 岁时还在租来的公寓里啃泡面,却敢对客户说 “我的陶瓷值这个价,少一分都不卖”;30 岁创办京瓷时只有 8 个员工,却按 “世界一流企业” 的标准做产品;78 岁接手日航时,日航负债 2 万亿,他却坚信 “这公司能起死回生”。
更离谱的是,他说这种 “有钱的感觉” 不是装出来的阔气,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虚荣,而是 “对自己创造的价值有笃定,对未来的方向有底气”,你先相信自己 “能赚到钱、配得上钱”,才会按这个标准做事,最后真的赚到钱。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稻盛和夫的 “有钱感觉哲学”:为什么有人身无分文却自带 “老板气场”,有人腰缠万贯却像 “守财奴”?为什么 “记住有钱的感觉” 不是空想,反而能帮你真变有钱?那些 “看起来像有钱人” 的底气,到底藏在什么地方?
我小区门口有个水果店老板老吴,开店三年,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他总说 “我没本钱,进不了好水果”,结果货架上全是快烂的苹果、蔫了的香蕉,价格倒是便宜,可没人愿意买。
有次我劝他:“进点进口车厘子试试?现在年轻人爱吃。” 他摆手:“那玩意儿太贵,卖不出去就赔了,我这小本生意,折腾不起。”
隔壁新开了家水果店,老板小张刚毕业,租店面的钱还是借的,却敢进车厘子、阳光玫瑰这些高价水果,货架摆得整整齐齐,还免费给顾客试吃。
有人问他:“你不怕赔吗?” 小张笑着说:“我选的水果品质好,值这个价,肯定有人买,就算卖得慢,也比卖烂水果强。” 结果三个月不到,小张的店就挤满了人,老吴的店却快关门了。
这像极了稻盛和夫年轻时在松风工业的遭遇。
24 岁的稻盛和夫刚进公司,就被派去研发新型陶瓷,用于电视机的绝缘材料。
当时公司快破产了,实验室里连像样的设备都没有,同事们都在摸鱼,说 “这种小公司搞不出什么名堂”。
可稻盛和夫不这么想,他把铺盖搬到实验室,饿了就吃泡面,困了就趴在桌上睡,还自己掏钱买原料,别人骂他 “傻”,他却觉得 “我研发的陶瓷要是成功了,能帮公司活下来,这就是它的价值,早晚能卖上价”。
有次他拿着样品去找客户,对方压价:“你们公司快倒了,这陶瓷就按成本价卖吧,不然我们就找别家。” 换做别人可能就妥协了,可稻盛和夫却摇头:“这陶瓷的绝缘性能比别家好 30%,能帮你们的电视机减少故障,值这个价, 要是你们觉得贵,可以再考虑,我相信懂行的人会认可它的价值。”
结果客户被他的底气打动了,不仅按原价采购,还成了长期客户。
后来稻盛和夫说:“当时我口袋里只有几百日元,却没觉得自己‘穷’,我知道自己做的东西有价值,这就是‘有钱的感觉’,比真有多少钱都管用。”
这彻底颠覆了我们对 “有钱的感觉” 的认知:不是 “穿名牌、开豪车” 的虚荣,不是 “出手阔绰” 的装蒜,而是 “知道自己创造的东西值多少钱,不因为没钱就贱卖自己的价值”。
反观我们身边的 “穷酸思维”,做设计的不敢提高价,怕客户跑了,结果接的全是 “低价低质” 的活,越做越累;开网店的不敢进好货,怕卖不出去,结果店里全是 “廉价次品”,没人愿意回头。
“对自己的价值没底气”,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值更多钱,别人怎么会愿意给你更多钱?
有钱的感觉’不是你真有多少钱,是你敢对自己说‘我能做到,我配得上,这种底气,能帮你抓住别人不敢抓的机会。
我前同事小敏,总说 “等我攒够 10 万块,就辞职开个花店”。
为了攒钱,她每天吃泡面,衣服只买打折的,周末还去兼职发传单,可攒了三年,也只攒了 5 万块,花店的影子都没见着。
更扎心的是,她在公司里总是 “不敢争取”:领导让她负责项目,她怕做不好拒绝了;有培训机会,她怕花钱不去了, 最后同事都升职加薪了,她还是个普通职员。
小敏委屈地说:“我不是不想争取,是我没底气, 等我攒够钱,就有底气了。” 可她不知道,她等的不是 “钱”,是 “按富人逻辑做事的勇气”,富人从来不是 “等有钱了再做事”,而是 “先按富人的逻辑做事,慢慢变有钱”。
稻盛和夫年轻时就是个 “提前按富人逻辑做事” 的高手。
他在松风工业做工程师时,虽然只是个打工的,却把自己当成 “公司的主人”:他不仅研发陶瓷,还主动去车间帮工人改进生产流程,去销售部帮着谈客户,甚至给老板提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的建议。
有人骂他 “多管闲事”,他却觉得 “我是公司的一员,公司好了,我才能好, 这是老板该有的思维”。
结果老板越来越信任他,把研发部的大权交给了他,还给他涨了工资。
后来他创办京瓷,也是延续了这种 “老板思维”:虽然公司小,却建立了 “全员参与经营” 的制度,让每个员工都像 “老板” 一样思考,生产线上的工人会主动想 “怎么减少浪费”,销售部的员工会主动想 “怎么留住客户”,甚至前台接待都会想 “怎么让客户觉得舒服”。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让员工像老板一样思考?” 稻盛和夫笑着说:“因为只有每个人都有‘老板的感觉’,才会真正为公司着想 ,公司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所有人的,所有人都按老板的逻辑做事,公司才能越来越好,大家才能真的赚到钱。”
这就是 “记住有钱的感觉” 的关键:不是空想 “我要赚 100 万”,是提前按 “能赚 100 万的人” 的逻辑做事,赚 100 万的人会怎么思考?怎么决策?怎么行动?你先照着做,慢慢就会真的赚到 100 万。
就像学游泳,你先模仿游泳健将的姿势,慢慢就会真的游得快;学画画,你先模仿大师的笔法,慢慢就会真的画得好。
反观我们身边的 “等靠要选手”:想创业,等 “有人带、有资金、有资源”;想升职,等 “老板发现、同事推荐、运气好”;想赚钱,等 “天上掉馅饼、中彩票、拆迁”,他们总觉得 “等条件成熟了再行动”,却不知道 “条件从来不是等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有钱的感觉不是等你有钱了才拥有,是你提前按有钱的逻辑做事,自然就会拥有,这就像播种,你先播种,再浇水施肥,最后才会收获,不是等收获了再播种。
三、别把 “有钱的感觉” 当空想!真关键是 “让感觉落地成价值创造”去年我刷到一个视频,一个博主说 “每天对着镜子说‘我很有钱’,就能真的变有钱”,下面有很多人评论 “试了一个月,还是没赚到钱,这是骗局”。
其实不是方法错了,是他们把 “有钱的感觉” 当成了 “空想”,却没让这种感觉落地成 “价值创造”,稻盛和夫说的 “记住有钱的感觉”,从来不是 “自我催眠”,而是 “因为相信自己能创造价值,所以拼尽全力去做,最后真的赚到钱”。
他自己就是个 “落地狂魔”。
27 岁时,他相信自己研发的陶瓷能赚钱,就真的把铺盖搬到实验室,熬了三个月,试了 100 多次,最后真的研发成功了;30 岁时,他相信京瓷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就真的按这个标准做产品,拒绝低质订单,反复打磨工艺,最后京瓷真的成了世界 500 强。
“我从来不是‘空想家’,我是‘实干家’,我相信自己能赚到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能创造出配得上钱的价值,而且我愿意为了创造这个价值拼尽全力。” 稻盛和夫说,“‘有钱的感觉’是‘因’,‘价值创造’是‘果’,不是光有因没有果,也不是光要果不要因。”
更绝的是,他还把 “有钱的感觉” 和 “利他” 绑在了一起 ,你创造的价值不仅要让自己赚钱,还要让别人受益,这样的 “有钱的感觉” 才是长久的。
他创办京瓷时,不是为了 “自己赚大钱”,是为了 “让员工过上好日子,让客户用上好产品”;他拯救日航时,不是为了 “名声”,是为了 “让几万员工不失业,让乘客有更好的出行选择”;他成立 “盛和塾” 时,不是为了 “赚钱”,是为了 “帮助更多中小企业家成长”。
结果呢?他越 “利他”,赚的钱越多;越 “帮别人”,自己的事业越成功。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利他’?” 他说:“因为钱是‘价值交换的媒介’,你创造的价值能帮到更多人,就会有更多人愿意跟你交换,你自然就能赚到更多钱。
‘有钱的感觉’不是‘我要赚你的钱’,是‘我要帮你解决问题,你愿意给我钱作为回报’,这才是真的‘有钱的感觉’。”
反观我们身边的 “空想家”:每天说 “我要赚 100 万”,却不愿意学习新技能,不愿意加班加点,不愿意帮别人解决问题,他们的 “有钱的感觉” 是 “只想得到,不想付出”,最后自然赚不到钱。
就像有人说 “我要开一家赚钱的饭店”,却不愿意研究菜谱,不愿意打扫卫生,不愿意服务好顾客,最后饭店肯定会倒闭
“有钱的感觉” ,不是空想,不是虚荣,是 “相信自己能创造价值,愿意为创造价值拼尽全力,而且这个价值能帮到别人”,你做到了这三点,钱自然会来;你做不到,再怎么空想也没用。
四、普通人怎么 “记住有钱的感觉”?稻盛和夫的 3 个 “笨办法”,简单却管用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稻盛和夫是企业家,能创造大价值,我就是个普通人,怎么‘记住有钱的感觉’?” 其实普通人也能做到,稻盛和夫分享过 3 个 “笨办法”,照着做,你也能慢慢拥有 “有钱的感觉”,真的赚到钱。
第一个办法:“对自己的工作有‘价值笃定’,不随便贱卖自己的时间”。
稻盛和夫年轻时做工程师,就算工资低,也觉得 “我的工作是研发有价值的陶瓷,不能随便应付”,他不会因为 “工资少就少干活”,反而会更认真,因为他知道 “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有价值的,不能随便浪费”。
第二个办法:“提前按‘更高阶的标准’做事,哪怕现在没回报”。
稻盛和夫在松风工业时,只是个普通工程师,却按 “研发部长” 的标准做事,主动帮公司解决问题 ,他当时没得到回报,可后来老板把研发部交给了他,这就是 “提前按高阶标准做事” 的回报。
第三个办法:“创造‘能帮到别人’的价值,哪怕很小”。
稻盛和夫说:“再小的价值,只要能帮到别人,就是有意义的,也能帮你赚到钱。” 他创办京瓷时,一开始只是帮索尼做陶瓷封装件,很小的生意,可因为能帮索尼解决问题,慢慢就做大了。
稻盛和夫去世前,有人问他:“您这辈子最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我这辈子最成功的,不是创办了两家世界 500 强,也不是拯救了日航,而是我从 24 岁开始,就相信自己‘能创造价值、配得上钱’,这种‘有钱的感觉’,帮我抓住了很多机会,也帮我克服了很多困难,最后真的赚到了钱,实现了人生的意义。”
我们总觉得 “钱是硬通货”,却忘了 “思维和底气才是赚钱的硬通货”,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能赚到钱,怎么会愿意为赚钱拼尽全力?你连自己的价值都不笃定,怎么会让别人愿意给你钱?你连 “有钱的感觉” 都没有,怎么会按有钱的逻辑做事?
如果你现在还在 “装穷酸”“等有钱”“空想”,不妨从今天开始,试着 “记住有钱的感觉”。
慢慢你会发现,你说话的底气足了,做事的动力强了,愿意帮你的人多了, 钱自然会来。
因为钱是 “聪明的”,它会流向那些 “相信自己、创造价值、帮到别人” 的人,远离那些 “自卑、空想、只想索取” 的人。
最后送大家一句稻盛和夫的话:“人生的结果 = 思维方式 × 热情 × 能力。而‘有钱的感觉’,就是‘积极的思维方式’, 你先有了它,才能点燃热情,提升能力,最后赚到钱。”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