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晨跑时,手腕上的智能手环实时跳动着心率数字;当你熬夜后,血氧仪夹在指尖,几秒钟就测出身体是否缺氧 —— 这些常见的健康监测场景,背后都藏着同一种 “黑科技”:PPG 技术。它没有针头、不用贴电极,仅凭一束光就能 “看透” 血管搏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
当你晨跑时,手腕上的智能手环实时跳动着心率数字;当你熬夜后,血氧仪夹在指尖,几秒钟就测出身体是否缺氧 —— 这些常见的健康监测场景,背后都藏着同一种 “黑科技”:PPG 技术。它没有针头、不用贴电极,仅凭一束光就能 “看透” 血管搏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PPG,全称 “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名字听起来很复杂,其实核心原理特别简单:用光 “追踪” 血液的流动变化。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 “捉迷藏”:设备里的小灯泡(光源)是 “寻找者”,发射特定颜色的光;血管里的血液是 “被寻找者”,会吸收一部分光;而设备里的 “光敏探测器”,就是观察 “光有没有被血液藏起来” 的 “裁判”。
当心脏跳动时,血管会像松紧带一样 “收缩 - 舒张”:收缩时血液变多,藏起来的光就多,探测器看到的光就少;舒张时血液变少,藏起来的光就少,探测器看到的光就多。这种 “光多 - 光少” 的周期性变化,就是 PPG 技术捕捉到的 “脉搏信号”,再通过算法换算,就能得到心率、血氧等数据。
就像做饭需要锅碗瓢盆,PPG 监测也离不开三个核心部件,它们各司其职,缺一不可 ——
不是所有光都能 “看穿” 血液,PPG 会根据监测目标,选择特定波长的光:
测心率:偏爱绿光(约 500-600nm)。因为绿光对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特别敏感,而且皮肤、毛发对绿光的干扰小,哪怕你是深色皮肤,也能准确捕捉信号,所以智能手环、手表大多用绿光。测血氧:必须 “红光 + 红外光” 组合(红光约 660nm,红外光约 940nm)。原因很简单:血液里的 “含氧血红蛋白” 和 “去氧血红蛋白”,对这两种光的 “躲藏能力” 不一样 —— 去氧血红蛋白更爱 “藏” 红光,含氧血红蛋白更爱 “藏” 红外光。通过对比两种光的 “被藏程度”,就能算出血氧饱和度(比如 98%,就说明血液里大部分是含氧血红蛋白)。光的 “多与少” 是看不见的,这时候就需要探测器出马。它就像一个 “信号转换器”,能把接收到的光强变化,变成微弱的电流或电压变化(比如光少的时候,电流变小;光多的时候,电流变大)。
不过这个电信号非常弱,就像蚊子叫一样容易被杂音掩盖,所以还需要一个 “放大器”(比如很多设备里的 “模拟前端 AFE”),把信号放大,再过滤掉呼吸、手抖带来的干扰 —— 这一步,就是为了让后续的 “计算” 更准确。
放大后的电信号还是 “连续的波形”,需要通过 “AD 转换器”(模拟信号转数字信号),变成电脑能读懂的 “数字样本”(比如之前提到的 “21 位数字样本”),再存储到设备的寄存器里。
最后,算法会对这些数字进行分析:比如找出血氧信号的 “波峰”(每次心脏收缩的最高点),计算两个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比如 1 秒),再用 “60÷ 间隔时间”,就能算出心率(60 次 / 分);而血氧,则是通过红光和红外光的信号比例,代入公式算出来的。
我们以智能手环测心率为例,看看 PPG 的完整工作流程有多快:
0.01 秒:光源发光:手环背面的绿光 LED 亮起,光穿透皮肤,直达皮下毛细血管。0.02 秒:光被血液 “筛选”:心脏收缩,血管里血液变多,绿光被吸收得多,探测器接收到的光变少;心脏舒张,血液变少,光被吸收得少,探测器接收到的光变多 —— 光强开始 “波动”。0.05 秒:信号转换与放大:探测器把光的波动变成电信号,经过 AFE 放大、滤波,去掉手抖带来的干扰。0.08 秒:数字转换与存储:AD 转换器把电信号变成数字样本,存进寄存器(比如一次存 8 个样本,确保数据够全)。0.1 秒:算出心率:算法分析数字样本,找到波峰间隔,换算出心率,显示在手环屏幕上。整个过程不到 0.1 秒,比你眨一下眼睛还快,所以我们才能看到 “实时心率”。
PPG 技术因为 “无创、小巧、省电” 的优点,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消费电子:智能手环、手表(测心率、睡眠呼吸)、智能眼镜(运动时监测血氧);医疗设备:指夹式血氧仪(医院、家庭常备)、动态心电监测仪(长期跟踪心率异常)、新生儿血氧监测仪(避免宝宝缺氧);运动场景:专业运动手表(比如跑步时提醒 “心率过高,该减速了”)、骑行头盔(内置 PPG 模块,不用戴手环也能监测)。五、注意!PPG 不是 “万能的”,这些情况会影响 accuracy虽然 PPG 很方便,但它也有 “小脾气”,遇到以下情况,数据可能不准:
运动幅度大:比如跑步、跳绳时,手腕晃动会干扰光的传播,导致心率显示偏高或偏低(现在很多设备会用 “运动补偿算法” 减少干扰,但剧烈运动时仍需谨慎);皮肤状态差:比如手指脱皮、手腕出汗,会让光的穿透率变低;深色皮肤的人,因为皮肤色素会吸收一部分光,可能需要设备调整光强才能准确监测;外界强光干扰:比如在太阳直射下,阳光会 “淹没” 设备发出的光,探测器分不清是阳光还是设备的光,数据就会出错;佩戴方式不对:手环戴太松,光源和皮肤之间有缝隙,光会漏出去;戴太紧,会压迫血管,导致血液流动不畅,信号变弱。所以用 PPG 设备时,尽量保持安静、皮肤干燥,佩戴松紧适中,这样得到的数据才更可靠。
如今的 PPG 技术,已经不满足于只测心率和血氧了。科学家正在研究用它监测血压(通过分析脉搏波的传播速度)、血糖(通过特定波长光的吸收变化),甚至早期识别心血管疾病(通过脉搏波的形态异常)。
或许未来某一天,你的智能手环不仅能告诉你 “心率多少”,还能提醒你 “最近血管弹性下降,该多运动了”—— 而这一切,都始于 “光与血液的那场游戏”。
来源:老司机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