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杭州到广元,跨越的是千里的山海;从“旁观者”到“记录者”,读懂的是援川人的初心。当“十四五”规划迈向收官之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迎来关键节点,从钱塘江畔到嘉陵江边,千里山海间的杭州与广元,正以东西部协作为笔,书写着从“输血”到
从杭州到广元,跨越的是千里的山海;从“旁观者”到“记录者”,读懂的是援川人的初心。当“十四五”规划迈向收官之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迎来关键节点,从钱塘江畔到嘉陵江边,千里山海间的杭州与广元,正以东西部协作为笔,书写着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答卷。
8月25日至29日,蜀地山间茶垄叠翠,田间蔬果丰茂。在此番鲜活图景中,杭州市发改委联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每日商报开展“青听振兴:跨越山海的对话”——当代青年专访杭州援川工作活动。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当代优秀青年大学生深入广元两区四县,深度采访在杭州援川工作一线的挂职干部,用青年视角记录东西部协作的生动实践,在走访与交流中读懂乡村振兴的“杭州担当”,也让青春理想与山海共情。
一桥一坊总关情
民生温度里的“帮扶初心”
青年们在萧山桥上对话副镇长
“以前汛期一到,向阳村的乡亲们就像被‘困’在了河对岸,老人突发疾病只能等水退,樱桃熟了烂在地里也运不出去。”站在旺苍县高阳镇的萧山桥上,广元市旺苍县高阳镇副镇长刘志平指着桥下潺潺流水,向青年学子们讲述这座“民心桥”的故事。这座186米长、2.5米宽的萧山桥,是萧山与旺苍东西部协作的援建项目,如今不仅解决了150余名当地村民的出行难题,更成了当地农产品外销的“致富通道”。刘书记笑着说,每到丰收季,装满梨子、樱桃的货车沿着桥面穿梭,将山野间的香甜送往更远的市场。
“原来国家战略的大布局,最终会落到一座桥、一条路这样的小民生上。”杭电学生于欣萌站在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村民,有的骑着三轮车满载农资驶过,有的牵着孩子悠闲地在桥上欣赏风景。萧山桥连接的是河的两岸,更是杭州与广元的心意。
萧山桥远景
这样的民生温度,在昭化区天雄村的“归雁幸福工坊”里同样炽热。走进工坊,缝纫机的响声此起彼伏,十余名农村妇女正专注地缝制窗帘布。“多亏了两地政府,以前我只能在家带娃、照顾老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有老师手把手教导,我这样零基础的学生也能轻松上手!”村民王女士手里的活儿不停,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
天雄村“归雁幸福工坊”内,村民正在进行窗帘布的来料加工
杭州援派昭化区委常委、副区长毛欢介绍,“归雁工程”是杭州援川的就业帮扶项目,积极借鉴浙江来料加工业发展先进经验,在区内打造东西部协作来料加工就业车间6个。天雄村“归雁幸福工坊”于今年6月正式开班,通过引入浙江的来料加工订单,为返乡妇女提供免费技能培训,让她们既能顾家又能增收。
“一台缝纫机,不仅缝出了窗帘,更缝出了她们的底气。”杭电学生肖宇晴看着工坊中忙忙碌碌的身影,感触颇深。“援川干部把梦种在了山海之外的另一个家,实现了梦的异地开花。这样接地气的方式帮乡亲们实现梦想,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一叶一菌通产销
产业创新里的“共富智慧”
基地内辛勤工作的茶农们
2018年,“白叶一号”从浙江安吉来到了广元青川。如今,“扶贫苗”变“致富叶”,镌刻着浙川情谊的白茶产业正强势崛起。
在青川县沙州镇的“白叶一号”基地,青年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数字赋能为产业提质增效的力量。站在基地的数字化监测平台前,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茶园的湿度、温度与光照数据;西湖青川东西部协作炒茶工坊里,茶香四溢。在这里,从茶叶种植到加工包装,杭州的技术与经验正让“一片叶子”焕发新生。
“青川茶智”平台系统为茶园管理提质增效
“要让青川的好东西走出大山,光靠初加工远远不够,得延伸产业链,触达现代消费者,让市场真正认可。”杭州援派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沈瑜维的话,让青年学子们对消费帮扶有了新的理解。
更让学子们惊叹的是“海伶山珍”的故事。这个诞生于青川的菌菇品牌,在杭州开设菌汤主题餐厅后,不仅登上西湖区火锅榜首位,更创新“餐饮+展销”模式,杭州的食客在品尝菌汤时,还能直接选购青川农特产品,让“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变得更短、更顺。“消费帮扶不是‘送产品’,而是‘树品牌’,让消费者愿意为青川的好品质买单。”沈瑜维的话,让出生于四川成都的杭电学生余子裕恍然大悟:“原来‘杭州的一片叶子’漂到青川,能长成带动乡亲们增收的‘摇钱树’,这就是产业创新的力量。”
剑门蜀道茶叶生态产业园
在剑阁县,这样的产业智慧同样闪耀。沿着盘山公路来到剑门蜀道茶叶生态产业园,绿色的茶垄顺着山势起伏。“我们把茶叶产业与蜀道文旅结合,就是要让剑阁的‘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杭州帮扶广元工作队队长、广元市政府副秘书长、剑阁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凯量指着远处的剑门关,向学子们介绍道。如今,产业园不仅打造了茶叶核心科技示范区,还建起茶旅综合服务中心,游客既能体验采茶炒茶,又能漫步古蜀道,“茶旅融合”正让剑阁的乡村振兴更有“文化味”。
剑阁县挂职干部为青年们讲述茶园的故事
“以前总觉得乡村振兴离自己很远,现在才明白,它需要有人扎根一线做产业,也需要我们青年人用新思维帮它‘破圈’。”青年学子郭书桓站在翠云廊的千年古柏下感慨,“援川干部们‘舍小家为大家’,用‘三个真’——真金白银、真情实意、真帮实扶干实事,这种坚持太打动人了。”
一数一链连山海
技术赋能里的“振兴希望”
杭广东西部协作数字产业园远景
数字能为乡村振兴插上翅膀,更能为返乡青年打开新的人生选择。“产自苍溪,真材实料!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直播间,这是我们苍溪的特产,折耳根盐菜……”在苍溪县的“中国播谷”杭广东西部数字产业园,直播带货的镜头前,当地青年正热情向网友介绍苍溪的农特产。这里是杭州援川打造的“数字赋能”平台,也是当地青年返乡创业的“梦工厂”。
“我们主播的收入都是公开、透明的,新人可能到手四五千,优秀的能拿到一万多。算下来,这比2024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出不少。”阿里巴巴乡村振兴特派员罗盈平介绍道。
产业园主播工作现场
“我以前总觉得农村留不住年轻人,但在这里,我看到数字经济加持下,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新可能。”青年学子王晶莹跟着工作人员参观园区,望着墙上一张张优秀青年主播的照片,眼神里满是惊喜。“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能帮返乡青年实现梦想,这样的帮扶才更有长远意义。”
而在朝天区曾家山冷链物流中心,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工作,车厢里则装满了新鲜的高山露地蔬菜,即将奔赴千里之外的杭州。8公斤的纸箱规格,13.7米长的冷链运输车,精准的数字背后是挂职干部们的默默努力。
曾家山冷链物流中心的员工正在分拣蔬菜
“刚到昭化的时候,我们也很纠结。三年任期,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去造福当地百姓?初到朝天,我们花了一个半月走遍了12个乡镇,才想到了从农业端去切入,让‘曾家山蔬’成为补足江浙沪‘菜篮子’的一抹绿色。”在忙碌的物流中心,杭州援派朝天区委常委、副区长于健给同学们讲起了高山蔬菜“出山”的故事。“蔬菜的运输是一门大学问。预冷、保鲜、恒温,这些都需要技术的支撑,也是一项可以长期造福当地民众的大工程。我希望在我们挂职期结束后,当地的蔬菜也能保持高品质,得以在杭州市场打开销路,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根据标准严格筛选后的蔬菜被分类装进筐内
“小蔬菜”撬动的是“大民生”,曾家山蔬的出山故事,让青年学子余轩禾对高山蔬菜“广供杭州”有了更具体的认知。“未来我希望有更多东西部协作的好产品,跨越万水千山,走进千家万户。”
五天的行程里,学子们与援川干部的每一次对话,都让乡村振兴从课本上的概念,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让学生们与一线亲历者面对面,就是要让他们在‘看见’中明白自己的时代使命,在对话中读懂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实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团委书记邹昕瑶表示,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不是终点,而是为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埋下“希望种子”的起点。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杭州援川的实践早已融入广元的山水与民生,而青年们的到来,让这份“山海情”有了新的传承——正如杨凯量所说,“乡村振兴需要久久为功,而青春的接力,正是这份‘功’里最有力量的部分。”
资料:对口合作处
编辑:祝芷媛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