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9日,在第七届中阿博览会农业国际经贸合作交流会与农业国际贸易对接洽谈会上,来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企业代表、机构负责人围绕粮食安全、产业合作与种业创新展开深度对话。
8月29日,在第七届中阿博览会农业国际经贸合作交流会与农业国际贸易对接洽谈会上,来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企业代表、机构负责人围绕粮食安全、产业合作与种业创新展开深度对话。
从沙特AMK控股集团依托“数字丝绸之路” 构建虚实结合的粮食安全生态,到中阿产业投资基金以多层次合作打破农产品“原材料出口”困境,再到宁夏泰金种业将“金种子”播撒至27个国家——以数字技术为桥、产业合作为脉、种业创新为核,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正在共同书写农业互信共赢、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生动篇章。
【深一度·会客厅】数字赋能粮食安全新格局
沙特苏尔坦王子殿下家族办公室AMK控股集团董事长阿尔扎夫·侯赛因:“全球粮食危机并非源于生产不足,而是缺乏高效、透明的分配系统。我们必须用数字创新重构粮食供应链,这是通往粮食安全的最佳道路。”
“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必须用数字创新重构粮食供应链,这是通往粮食安全的最佳道路。”农业国际经贸合作交流会上,沙特苏尔坦王子殿下家族办公室AMK控股集团董事长阿尔扎夫·侯赛因对粮食安全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面对每年超1万亿美元的粮食浪费和8亿多的饥饿人口,传统粮食体系已难以为继,而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建的“数字丝绸之路”正成为破题的关键。
阿尔扎夫·侯赛因表示,AMK创新推出的一体化粮食安全模式,正是依托“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网络和沙特“2030愿景”经济转型的机遇应运而生。
“通过AI驱动将交易效率提升60%,物联网冷链物流大幅降低损耗,区块链技术则构建起前所未有的信任机制。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建设仓库,而是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阿尔扎夫·侯赛因举例说明,在宁夏建设的农业技术枢纽就是重要实践,这个枢纽搭建起连接中国农业创新与GCC(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国家市场需求的桥梁,通过数字农业工具、碳信用激励等创新手段,让宁夏成为辐射中亚、中东的智慧农业策源地。
对于未来,阿尔扎夫·侯赛因充满信心:“我们将构建粮食安全协议框架,通过政府支持、私营部门参与和创新金融工具,打造更多联合走廊。”
构建农业合作新桥梁
中阿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马学忠:“中国农业企业正抱团出海,逐步建立农产品统一标准与品牌,为中国农产品在中东市场打开新局面。”
未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农业合作如何实现从 “单点合作”到 “系统赋能”?中国农产品怎样摆脱原材料出口困境、实现品牌化出海?8月29日,在农业国际贸易对接洽谈会上,中阿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马学忠建议,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生态。
“农业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中最接地气、最惠民生的领域。”马学忠这样定义农业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合作的重要性。随着2017年中阿产业投资基金落户宁夏,从椰枣林到枸杞田,从沙漠市场到草原牧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农业合作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马学忠分享了一个动人的故事。2014年,基金负责人带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远赴阿联酋开展椰枣病虫害防治,成功攻克技术难题。这份情谊在2019年开花结果——阿联酋总统访华时,将10万株椰枣苗作为国礼相赠。“首批1500株成活率达92%,获得总统大奖。今年3.5万株新苗已扎根中国土地,这不仅是植物的迁徙,更是友谊的生根发芽。”
2018年,该基金在迪拜推动建设的中阿农牧渔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线上和线下销售体系,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施质量监控。“这不仅是我国在海外规模最大的农批市场,更是一场农业品牌革命。”马学忠说,通过直播带货、体验式营销等创新方式,彻底改变中国农产品以往只能以原材料出口的困境,让宁夏许多名优产品带着品牌与标准走向世界。
与此同时,在内蒙古草原上,百亿规模的草畜一体化项目正在推进;而在波斯湾畔,沙特椰枣和阿曼海鲜通过基金搭建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沙特种业合作突破技术转让壁垒。“区别于西方只卖产品不转让技术的模式,我们正推动向沙特转移种蛋、种鸡产业知识产权。”马学忠表示,这种深度技术合作已获得沙特投资部的认可。
马学忠表示,中国农业企业正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抱团出海,逐步建立农产品统一标准与品牌,为中国农产品在中东市场打开新局面。
“如果说宁夏枸杞遇上沙特椰枣,是中国标准对接中东市场的一次‘甜蜜’碰撞,那么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农业合作的广阔蓝图将不仅是商业故事,更是中阿命运共同体的生动篇章。”马学忠说。
宁夏“金种子”开花结果
宁夏泰金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裴卓强:“我们希望推动中国自主的蔬菜种质资源‘走出去’,也愿意把国外的优异种质资源引进来,真正实现‘交流互鉴、合作共赢’。”
依托中阿博览会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宁夏农业科技企业正将中国先进的育种技术与优质品种推向世界。在农业国际贸易对接洽谈会上,宁夏泰金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裴卓强表示,企业目前已构建起集育种、生产、推广和进出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并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深入合作,为推动种业国际协作贡献宁夏力量。
身处内陆干旱地区,致力于突破农业资源限制、保障粮食安全,是宁夏与许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农业发展上的共同诉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宁夏泰金种业凭借其在商业化蔬菜育种领域的多年积累,逐步将优质种质资源和先进种植技术推广到中亚、中东、北美等地区。
“我们不仅输出种子,更输出一套可持续的农业解决方案。”裴卓强说,宁夏泰金种业聚焦番茄、辣椒、黄瓜等8类重要蔬菜作物,突出抗性与营养品质育种,通过分子育种平台和现代化加工流水线,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适应性品种。
宁夏泰金种业坚持“本地试验、全球推广”的策略,不仅在美国、墨西哥设立试验站,还在中东、西亚、北非等地共建6个海外试验站,将适合当地气候和市场需求的品种进行本土化试种与示范。目前,该公司蔬菜种子已出口到27个国家,占宁夏蔬菜种子出口总量的95%以上,占全国出口总量的3.5%左右。
“我们更专注于成果的转化。”裴卓强介绍,宁夏泰金种业通过企业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品种。如今该公司已建成分子育种平台和专业化实验室,在国内北纬38°黄金种植带拥有2万余亩生产基地,形成从基因检测到田间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未来,宁夏泰金种业的国际合作将从种子贸易拓展到联合育种、人才培训等更深层次领域。“我们希望推动中国自主的蔬菜种质资源‘走出去’,也愿意把国外的优良种质引进来,真正实现交流互鉴、合作共赢。”裴卓强说。(记者 李昊斌 徐 琳)
【我在现场】
“贸易+投资+科技”三轮驱动——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爱芝:“未来中阿农业合作应超越单一的产品贸易,转向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数字化为核心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输出。”
8月29日,在第七届中阿博览会农业国际经贸合作交流会农业经贸规则高端对话现场,贸易、投资、科技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焦点。
“为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需着力降低制度性成本,强化双边在贸易标准特别是SPS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领域的协同与认证互认,这是提升通关效率、降低隐性关税的核心手段。”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爱芝系统阐述了她对深化中阿农业合作路径的思考。
在投资领域,于爱芝建议“强化载体,补短板,促联动”。面对共同的粮食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挑战,她提议中阿共同探索设立粮食与农业发展基金,以撬动投资便利化与可持续发展。
科技合作被视为破解资源约束、升级合作模式的关键。于爱芝指出,中国在应对干旱、半干旱环境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可供阿拉伯国家借鉴。“未来中阿农业合作应超越单一的产品贸易,转向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数字化为核心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输出。”于爱芝表示,这不仅是技术交流,更是推动农业贸易从产品向服务升级的重要途径。
当前,全球农业体系正面临深刻变革,保障粮食安全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议题。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认为:“通过机制创新、载体建设与技术驱动,中阿农业合作正迈向全产业链融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贸易先行,投资跟进’是普遍规律,但投资的价值远不止于资金本身。投资带来的技术、管理等乘数效应和扩大效应更为珍贵。”(记者 李昊斌 徐 琳)
高端对话现场。
【成果秀】
中阿深化农业经贸合作
签订66个项目总金额达78.43亿元
第七届中阿博览会农业国际经贸合作交流会现场。 图片均记者 左鸣远 摄
8月29日,在第七届中阿博览会农业国际经贸合作交流会上,66个农业合作项目正式敲定,签约总金额达78.43亿元,涉及乳制品深加工、水产养殖、肉牛养殖、特色农产品贸易等。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2个,签约金额36.33亿元;国内合作项目54个,签约金额42.1亿元。
“中国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比重由2001年的3.2%提升至2024年的7.2%,中国农产品贸易全球占比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排名由第十一位升至第二位,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吕向东介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强,埃及鲜橙、叙利亚玫瑰制品、突尼斯橄榄油、沙特椰枣等阿拉伯国家的特色产品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喜爱,中国的茶叶、大米、蜂蜜等农产品也在阿拉伯国家广受欢迎。
“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信建设业务增速最快的市场。”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滕涛说,未来,中信建设愿意结合中阿的金融、能源、农业、物流资源,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让阿拉伯农户和中国消费者同时受益。
此外,会议围绕“深化农业经贸合作、推进绿色持续发展”的主题,深入交流新时代中阿农业合作面临的机遇与可行路径。为进一步深化中阿农业技术转移与合作,发布《中国-阿拉伯国家农业技术转移中心银川倡议》,在互补互促中深化农业交流互鉴,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强适宜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及企业合作。 (记者 李昊斌 徐琳)
记者手记
打通产业发展“双向动脉”
当宁夏冷凉蔬菜端上阿拉伯国家民众的餐桌,当阿拉伯特色农产品走进中国商超,当智慧农业技术跨越山海在阿拉伯国家落地生根——共赢早已不是纸面上的词汇,而是由66个合作项目、78.43亿元签约金额构筑的鲜活现实。而串联起这一切的“桥梁”,正是中阿博览会农业国际经贸合作交流会搭建的平台。
通过展会期间的交流,打通了产业发展的“双向动脉”。一边,它让宁夏的“土宝贝”变身“金名片”,特色果蔬借平台之力走出西北,走出国门;另一边,它为阿拉伯国家的优质农产品打开中国市场的“黄金入口”。更难得的是,依托中国-阿拉伯国家农业技术转移中心,让节水技术、智能种植等“硬核科技”实现双向奔赴,既破解了双方农业发展的痛点,更激活了特色优势向合作红利转化的密码,让产业联动的齿轮越转越顺。
在交流合作中,企业畅谈全链条合作的蓝图,专家分享技术落地的实效,共识在碰撞中凝聚。从服务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到辐射非洲,从推动贸易扩容到助力技术共享,博览会正以实际行动为破解全球粮食难题提供“中阿方案”。
中阿农业合作的硕果,离不开中阿博览会这片“沃土”的滋养。它早已成为深化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务实合作的“强引擎”,更成为推动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未来,必将持续释放势能,让合作共赢的果实结得更丰硕,为全球共同发展注入更澎湃的动能。(记者 徐 琳 李昊斌)
来源:宁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