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99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她是我们眼中最健康、最自律的女孩,没想到会查出这个病。”医院感染科主任医生回忆起那位27岁的空姐时,语气仍难掩惋惜。
这位女孩,身材匀称、作息规律、饮食清淡,从不熬夜,几乎是“健康生活”的模范代表。然而,体检报告上那个让人心惊的结果——HIV抗体阳性,像一记重锤,击碎了她平静的生活。
她不抽烟、不喝酒,不乱交友,怎么还是感染了艾滋病?
医生在详细了解其生活习惯后,指出她日常中犯下了6个关键错误,而这些“看起来没问题”的行为,正是她感染病毒的隐患。
1. 美甲、纹眉频繁,却忽视了器械消毒
她几乎每月都会做一次美甲或纹眉,觉得这是保持形象的“职业必需”。但她从未关心过这些美容机构的消毒流程是否规范。
事实上,艾滋病病毒虽然在空气中存活时间很短,但如果美甲刀、纹眉针没有严格高温高压消毒,血液残留就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367-2012》,所有穿破皮肤的器具都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否则就是违法使用医疗器械。
2. 与长期伴侣同居多年,却从未做过HIV检测
她有一个交往4年的男友,感情稳定,生活同居。但两人从未做过HIV初筛。她坚信对方“干净、专一”,所以从不使用安全套。
但医生提醒:艾滋病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性传播,尤其是不采取安全措施的异性性行为,占比超过90%。
《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2024年)》指出,我国新增HIV感染者中,约93.1%通过性途径感染,其中异性传播约占三分之二。
3. 偶尔去按摩店,没想到也埋下隐患
她曾在机场附近某按摩店接受过“足疗+拔火罐”,技师直接用未消毒的拔罐工具为她服务。她没有察觉异常——毕竟只是放松身体。
但医生指出:拔罐、刮痧、针灸等行为一旦接触血液,若器具重复使用,就可能成为病毒传播路径。
尤其是在缺乏行业监管的小型按摩店,消毒标准普遍低于国家规定,感染风险被严重低估。
4. 经常使用他人剃须刀、指甲刀等个人用品
她和室友关系很好,常常共用一些生活用品。但她不知道,这些“共享行为”可能带来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虽然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皮肤传播,但剃须刀、指甲刀等可能划破皮肤的工具,如果接触到带病毒的血液残留,就存在传播可能性。
卫生部曾在《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答复中明确指出,共用带血器具具有传播风险。
5. 体检项目不全,忽视了传染病筛查
她每年都会做体检,但从未主动要求“HIV抗体检测”或“梅毒筛查”。她以为体检套餐默认包含这些项目,但实际上并没有。
很多常规体检项目中,仅包含肝功能、血常规等,并不包括艾滋病抗体检测,除非个人提出或医生建议。
医生表示:尤其是存在性伴侣变动、有穿刺美容、共用针具等情况的年轻人,建议每年主动进行一次HIV初筛检测。
6. 频繁使用网购“自测包”,结果却不准确
她曾在网上购买过所谓的“HIV快速检测试纸”,检测后结果为阴性,她因此放松了警惕。
但医生强调:网购试纸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甚至不具备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即使是正规产品,也存在“窗口期”问题——感染初期体内抗体尚未产生,检测可能呈阴性。
国家疾控中心建议:可疑接触后,应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抗体检测,以确保排除感染可能。
过去,人们提到艾滋病,往往联想到“乱性”“吸毒”等词汇。但现实早已改变。
据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报告现存HIV感染者约121万人,其中35%为普通上班族,20%为家庭主妇或学生。
也就是说,艾滋病已经不再是“特定人群”的专属,而是全社会共同需要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
医生指出:无论你是否“自律”,只要存在高风险行为,就可能感染。病毒不会因为你的职业、学历、收入而网开一面。
1. 主动做一次HIV初筛检测,别等到有症状才查
HIV感染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等到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病毒已在体内复制数年。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
2. 所有具有穿皮、穿粘膜行为的服务场所,务必查证资质
美甲、美容、针灸、纹身等行业,必须持有《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并配备高温高压消毒设备。没有这些资质的店,不进!
3. 与固定伴侣也要定期共同体检
感情稳定≠身体健康。即使是夫妻,也建议每年共同进行一次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HIV、乙肝、梅毒等。
4. 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90%以上的HIV感染风险。
5. 不要羞于求医,避免因羞耻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目前我国抗病毒治疗技术成熟,早诊断、早治疗可将病毒量控制在极低水平,极大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
那位空姐如今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但她仍会反复问医生:“我已经很注意了,为什么还是会得这个病?”
医生沉默良久,只说了一句:“有些错误,不是不小心,而是太相信自己‘不会出事’。”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她,只不过运气暂时站在你这边。请记住:艾滋病不是别人的病,它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20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367-2012》
[3] 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公众预防艾滋病知识手册》2023年版
[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加强HIV快速检测试剂市场监管的通知》
来源:学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