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里那个老张,今年才六十一岁,平时走路挺快,声音也响,谁都没想到,他前几天竟然突然脑梗。人没事,但那口音变了,手也有点不利索了。
小区里那个老张,今年才六十一岁,平时走路挺快,声音也响,谁都没想到,他前几天竟然突然脑梗。人没事,但那口音变了,手也有点不利索了。
这事儿传开后,大家一边惋惜,一边也有点紧张。毕竟这年头,谁身上没点小毛病?血压有点高,血脂不太稳,觉得脑袋偶尔有点晕,也没太当回事。
脑卒中这词听过无数次,但真发生在自己身上才知道,它来得快,走得慢。恢复期动不动就半年一年,有的人甚至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
很多人以为这跟天气、情绪、运气有关,但其实,真正埋雷的,是我们日常琐碎的小习惯。
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已经开始“有脾气”了,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出事。
三高问题是最绕不开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样东西,单一个就够麻烦,三个碰头,脑卒中的风险就成倍地涨。偏偏这三样,太常见了。
有的人吃着降压药,血压还时高时低;有的人血脂不稳,但不管怎么说,油炸的、重口的,还是舍不得戒。时间久了,血管就像老旧水管,容易堵、容易破。
还有个常被忽略的,就是肾功能的变化。很多人不知道,肾脏和心脑血管是一条线上牵着的。
肾不好,血压就难控,尿蛋白一多,血管也跟着受累。
血管出问题,最怕的就是脑子里那几根细小的动脉。
它们不像心脏那边管道粗,一旦堵住或者破裂,就是脑梗或脑出血,来得像断电一样,毫无预兆。
真正忙乱的不是那一刻,而是之后的日子。语言、行动、排便、睡眠,甚至情绪,全都跟着出麻烦。很多人觉得自己还能熬,其实身体早就在亮红灯了。
睡眠问题也不是小事。长期睡不好,尤其是深夜多梦、早醒、打鼾厉害的人,脑血管的压力是持续性的。特别是有“睡眠呼吸暂停”的人,风险更高。
情绪也是个隐形杀手。有些人看着平静,心里总是焦虑、烦躁,长期的精神紧绷,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控制就更难,血管也更容易出事。
还有一点,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爱听,就是药没吃好。不是吃错了,就是吃得断断续续。有的人怕副作用,自己减量;有的人图方便,干脆不吃了。
尤其是降压药,见血压低一点就停,结果血压波动更大。
这种上下起伏,对脑血管的伤害,比一直高着还大。脑卒中很多时候,就是这么突然来的。
人的身体不像机器,一换零件就能恢复原样。脑子里的神经细胞一旦坏死,大多是不可逆的。所以预防,比抢救更重要。而预防,往往藏在生活细节里。
比如血压监测,很多人家里有血压计,却懒得用。
其实每天早晚各测一次,不仅能知道药起没起效,还能看出有没有“晨高”这个危险信号。
再说饮食,不是说不能吃肉,而是要吃对。动物内脏、肥肉、反复煎炸的油,这些东西吃得越多,血脂越难控。多吃点豆制品、深色蔬菜,血管才有保护。
还有人觉得运动太麻烦,其实根本不需要跑步,每天快走三十分钟,或者做做广播体操、八段锦,血液循环就能改善,脑部供血也会好很多。
情绪方面,有时候不是不想调节,而是不知道怎么调。多和人聊聊,别什么事都憋着;实在烦,就去公园走走,看看花草,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慢性病管理说起来像个大词,其实就是对身体多点上心。
不光是看医生,更是日常里,自己多留个心眼,不舒服别硬撑,吃药别乱停。
有些人对体检很抗拒,觉得只要不查,就没事。但有些问题,是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已经是中度以上问题了。早发现,才有早选择的余地。
说到这里,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血管的稳定性。无论是高血压还是肾病,最终都在影响血管的健康。血管一旦“破防”,脑卒中就不远了。
从医学角度说,脑卒中有两个主要类型,一个是出血,一个是缺血。
前者多和高血压、血管硬化有关,后者则常见于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
所以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不是为了让身体“清零”,而是为了给血管减负,让它们能多撑几年,少出点岔子。
有些人觉得自己平时工作不重,也不熬夜,怎么会得脑卒中?但真正的危险,不是累不累,而是“积不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用药态度,都是在积。
吃药这件事,很多人心里其实是有抗拒的。觉得一吃药就“成了病人”。
但不吃药,可不是没病,只是病在那儿你没管它。它可不会看你心情。
一些人刚开始吃降压药时,觉得有头晕、乏力,就怀疑是不是药的问题。其实那是身体在适应血压变化,不是药害你,是血壳太久了,突然松了不适应。
再说一点,很多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几个月,身体其实是有提示的。比如走路忽然不稳、短时间说话打结、手脚麻木,这些都不是小事。
但偏偏很多人觉得“歇一歇就好了”,“可能是累的”,结果就把这些信号给忽略了。等到真正倒下,才后悔没早点重视。
说到底,脑卒中不是突然来的,而是悄悄积累的。
从血压、血脂,到睡眠、情绪、用药,每一环都在加码。只是我们习惯了忽略、拖延、侥幸。
那天在小区门口,听见一个大爷说:“老张这事啊,给咱们敲了个钟。”其实这钟早就在响,只是我们不愿听,不愿信,也不愿改。
如果你身边有人血压不稳、吃药不规律、嘴又不忌,那就把这篇文章转给他看看。不是吓唬,是提醒。一个不留神,可能就变成躺着说话的人了。
人的身体到了这个岁数,很多事已经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问题大不大”。
早点接纳身体的变化,早点行动,才不至于被动地应付。
如果你现在还能自己走路、说话清楚、吃饭不靠人,那就别把这些当成理所当然。这些能力,一旦丢了,真的很难找回来。
参考文献:
[1]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2] 《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3] 《慢性肾脏病患者脑卒中风险关联因素分析》,中华肾脏病杂志,2022年第38卷第4期
来源:外科袁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