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全球政策》(Global Policy), Vol. 16, No. 2, 2025 | 国政学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2 19:08 2

摘要:Global Policy(《全球政策》)是一本跨学科国际期刊,致力于汇聚顶级学者与实务专家,共同探讨全球性风险、公共与私人政策方案、集体行动难题、跨国政策协调与全球治理创新等问题,旨在搭建理论与实践桥梁,启发学术界、政府决策者和国际机构深化政策学习。其核心关

期刊简介

Global Policy(《全球政策》)是一本跨学科国际期刊,致力于汇聚顶级学者与实务专家,共同探讨全球性风险、公共与私人政策方案、集体行动难题、跨国政策协调与全球治理创新等问题,旨在搭建理论与实践桥梁,启发学术界、政府决策者和国际机构深化政策学习。其核心关注包括国际法与人权、气候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公共物品、经济金融治理等多个领域,并以期刊形式定期刊发引领性研究成果 。2019年该杂志影响因子为1.238。

期刊目录

1

China's Outward FDI in the European Union: How Much Geopolitics is in There?

中国对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其中有多少地缘政治因素?

2

American Public Opinion on US Responses to Russia's Nuclear Threats in Ukraine

美国公众对美国应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核威胁的看法

3

Classical Realism, Practices, and Paradiplomacy: Th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of Canadian Provinces

古典现实主义、实践与“泛外交”:加拿大省份的国际活动

4

Side Payments in World Politics: Theory and Practice

世界政治中的“补偿支付”:理论与实践

5

Global Labour Governance by Numbers: A Comparison of the ILO and OECD

以数据治理全球劳工:国际劳工组织与经合组织的比较

6

Protecting Access to Medicines After Cambodia Graduates From Least Developed Country Status: A Policy Analysis

柬埔寨脱离“最不发达国家”地位后的药品获取保护:一项政策分析

7

Collision Course: How Iran and Israel Brought the Middle East to the Brink of War

碰撞航线:伊朗与以色列如何将中东推向战争边缘

8

Forward Defence, Hamas-Hezbollah War With Israel and Iran's Path to Nuclear Bombs

前沿防御、哈马斯—真主党与以色列的战争,以及伊朗通向核武器之路

9

Servicing Development: Productive Upgrading of Labor-Absorbing Service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服务型发展:发展中经济体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生产性升级

10

The Global Seigniorage Duopoly

全球铸币税双寡头格局

11

Monetary Sovereignty and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Competing Models for Future Cross-Border Payment Platforms

货币主权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未来跨境支付平台的竞争模式

12

Can China Destabilize US Government Debt? The Biggest Threat Comes from within

中国能否动摇美国国债?

13

The Discordant ‘Debt Trap’ and ‘Secrecy’ Narratives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债务陷阱”和“保密性”叙事的分歧: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话语冲突

14

The Future of China-Gulf Solar and Wind Supply Chains

中国—海湾地区太阳能与风能供应链的未来

15

Metatechnological Mapping and the Ye Wenjie Effect: Mitigating Civilizational Vulnerabilities

元技术映射与“叶文洁效应”:缓解文明脆弱性

16

Internet Shutdowns, Sovereignty, and the Postcolonial State in Africa

互联网封锁、主权与非洲的后殖民国家

17

Mapp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for Safe and Healthy Digital Environment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为儿童与青少年构建安全健康数字环境的政策与监管图谱

18

Public Policies to Restrict Food Marketing to Children in Latin America: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拉丁美洲限制儿童食品营销的公共政策:进展与挑战

19

Reflections on Applying Systems Thinking to Stakeholder Mapping: The STOA Unit at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关于在欧洲议会STOA部门应用系统思维进行利益相关者映射的反思

20

Should Eminence Outweigh Evidence? The Global Preparedness Monitoring Board's Report on Pandemic Preparedness

声望是否应凌驾于证据之上?全球防范监测委员会的疫情防范报告

21

“Invisible Bullets”: The Power of Narratives in Modern Warfare

“无形的子弹”:现代战争中叙事的力量

内容摘要

中国对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其中有多少地缘政治因素?

题目:China's Outward FDI in the European Union: How Much Geopolitics is in There?

作者:Agnieszka Gehringer,科隆应用技术大学经济学教授

简介:本研究以2005年至2022年间中国在欧盟14个行业的投资为对象,探讨其背后的动因。通过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回归,研究系统检验经济与地缘政治因素的相对影响。结果显示,传统经济动机不足以解释中国在欧盟的投资格局,相反,地缘政治诉求在战略性行业与关键技术领域的投资决策中扮演了更显著的角色。研究表明,中国的FDI不仅是资本流动,更是国家战略的延伸。对欧盟而言,这意味着投资审查和相关政策制定需要同时纳入安全与战略维度,而不仅仅基于市场逻辑。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72

美国公众对美国应对俄罗斯在乌克兰核威胁的看法

题目:American Public Opinion on US Responses to Russia's Nuclear Threats in Ukraine

作者:Kaitlin Peach,俄克拉荷马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Andrew Fox,俄克拉荷马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Kuhika Gupta,俄克拉荷马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Joseph Ripberger,俄克拉荷马大学政治科学系副主任;Cheyenne Black,俄克拉荷马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Tristan Winkle,俄克拉荷马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Hank Jenkins-Smith,俄克拉荷马大学政治科学系主任。

简介:本研究聚焦于2022年“国家安全调查”的民意数据,探讨在三个假设场景中—俄罗斯可能对乌克兰使用核武时—美国民众对美国应对策略的偏好(核、常规或非军事手段)。运用定量调查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公众普遍倾向选择常规军事回应而非核选项;在决策过程中,受访者更多运用的是一种“后果逻辑”,强调战略效用高于伦理或规范考量。研究启示在于:面对核威胁,公众的态度依然倾向现实主义策略,公众反对核武并非因道德禁令,而是因实用性不足,这动摇了“核禁令”的传统理解,也呼吁在政策制定中更重视效用逻辑的权衡。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90

古典现实主义、实践与“泛外交”:加拿大省份的国际活动

题目:Classical Realism, Practices, and Paradiplomacy: Th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of Canadian Provinces

作者: Grant Dawson,宁波诺丁汉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简介:本研究以1945至2020年加拿大各省开展的国际活动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汉斯·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与“实践”理论的泛外交通用分析框架。作者指出,各省在进行国际互动时,依托一种独特的“加拿大联邦主义外交传统”,将地方与联邦间的权力博弈转化为外交实践。作者在此框架下提炼出一种包含“非对称性、模糊性与适应性”的三段式社会机制,并通过过程追踪和与实践者访谈加以验证。该文不仅弥补了泛外交领域缺乏理论基础的空缺,也为国际关系理论(如情感视角、“实践转向”与古典现实主义回归)增添了新视角。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70008

世界政治中的“补偿支付”:理论与实践

题目:Side Payments in World Politics: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Ethan B. Kapstein,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冲突实证研究项目执行主任。

简介:本研究从军事联盟到环境协定等多个议题领域出发,分析“补偿支付”如何成为国际合作的动力。作者指出,此类支付必须具备可信度,即双方需达成“有约束力协议”,但在无国际仲裁机制的无政府体系中,实现这一点存在难度。作者进一步提出:“小规模或有限承诺”的支付形式更具可行性,因其更容易兑现、更能持续,尤其适用于应对制度缺乏约束力的问题。文章在澄清概念定义与机制条件的同时,为理解何种形式的侧向支付最能推动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70022

以数据治理全球劳工:国际劳工组织与经合组织的比较

题目:Global Labour Governance by Numbers: A Comparison of the ILO and OECD

作者:Vicente Silva,伦敦大学学院社会研究所讲师;Huw Thomas,都柏林大学商学院就业关系助理教授;John Berten,比勒费尔德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简介:本研究选取国际劳工组织(ILO)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案例,运用比较制度分析视角,揭示两者在数字治理(GBN)应用上的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尽管劳工团体支持制定“体面工作”的指标,ILO仍对发展此类量化指标持保留态度,偏向维持其规范导向的治理模式;反观 OECD 完全拥抱数字治理,通过劳动力市场绩效指标推动政策建议与排名机制,而使其定性规范主张黯然失色。由此可见,数字治理的采纳并非不可避免,而是取决于组织文化与结构背景的影响。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70002

柬埔寨脱离“最不发达国家”地位后的药品获取保护:一项政策分析

题目:Protecting Access to Medicines After Cambodia Graduates From Least Developed Country Status: A Policy Analysis

作者:Brigitte Tenni,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公共卫生与心理学学院副教授;Joel Lexchin,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学院主任级教授;Phin Sovath,柬埔寨般那萨斯特拉大学法律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务长兼兼职教授;Belinda Townsend,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健康公平研究中心副主任、规制与全球治理学院研究员;Deborah Gleeson,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公共卫生与心理学学院高级讲师。

简介:本研究以柬埔寨为单案例进行定性政策分析,采用健康政策三角框架,结合关键访谈与政策文件分析,评估该国对药品专利制度改革的准备情况。研究发现,尽管柬埔寨已建立相关机构并与联合国等组织开展对接,柬埔寨脱离“最不发达国家”地位带来的专利保护要求尚未受到充分关注。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须获得技术支持,以确保其知识产权法规中纳入 TRIPS 灵活性条款、剔除超出条款范畴的“TRIPS-plus”要求,并在世贸组织入世谈判中重新协商数据保护与专利挂钩等内容。研究还强调,若缺乏技术援助,最不发达国家难以保障公共健康在专利制度调整中的优先地位。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85

碰撞航线:伊朗与以色列如何将中东推向战争边缘

题目:Collision Course: How Iran and Israel Brought the Middle East to the Brink of War

作者:Rob Geist Pinfold,伦敦国王学院国际安全防务研究讲师;Clive Jones,杜伦大学政府与国际事务学院区域安全教授;Anoushiravan Ehteshami,杜伦大学政府与国际事务学院国际关系教授。

简介:本文聚焦伊朗和以色列的大战略演变,指出它们均通过军事力量实现“战略纵深”,并将该地区分裂成不断争夺霸权的两大阵营。研究揭示,双方在冲突管理上的优先级高于冲突解决,然而这种操作并未实现稳定,反而加剧暴力循环。同时,文章指出两国的角色已发生逆转:以色列由传统的维护现状力量,转变为具有修正主义倾向的主动作战方;伊朗则从修正主义者退化为较为保守的现状力量,试图通过停火保护其战略资产。研究强调,这种相似路径与战略缺陷导致了中东持续的暴力升级循环,而非和平结束的可能性。文章通过对大战略的解构,揭示了区域冲突为何陷入“无法自救”的恶性循环。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70004

前沿防御、哈马斯—真主党与以色列的战争,以及伊朗通向核武器之路

题目:Forward Defence, Hamas-Hezbollah War With Israel and Iran's Path to Nuclear Bombs

作者:Mohammad Eslami,葡萄牙明尼奥大学助理教授;Christian Kaunert,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国际安全学教授。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18位伊朗军事、政治及宗教官员和历史学者的半结构化访谈,结合历史文献和战略分析,探讨伊朗如何通过支持哈马斯和真主党实施代理人战争,以削弱以色列的战略纵深并增强自身地区影响力。同时,研究分析了伊朗核计划与“前沿防御”战略的互动关系,指出核能力不仅作为威慑工具,也为伊朗在中东博弈中提供战略杠杆。结果显示,伊朗的战略意图是通过非对称作战和核潜力相结合,实现区域霸权和战略纵深的最大化。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70011

服务型发展:发展中经济体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生产性升级

题目:Servicing Development: Productive Upgrading of Labor-Absorbing Service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作者:Dani Rodrik,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福特基金会教授;Rohan Sandhu,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

简介:本研究聚焦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的生产力提升,探讨其对长期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作用。作者采用了跨国比较分析方法,评估了不同国家在该领域的生产力提升策略和成效。结果显示,尽管传统上服务业生产力提升较为困难,但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提升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的生产力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70003

全球铸币税双寡头格局

题目:The Global Seigniorage Duopoly

作者:Francisco Rodríguez,丹佛大学约瑟夫·科贝尔学院赖斯家族国际和公共事务实践教授。

简介: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与国际金融数据比较,揭示美国和欧元区如何凭借各自货币在全球储备和贸易结算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发现,两者共同提供了全球79%的外汇储备和91%的贸易结算货币,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铸币税双头垄断”格局。这一垄断不仅提升了美欧对全球资本流动的控制力,也限制了新兴市场国家在货币政策上的自主空间。文章进一步分析,这种格局可能导致全球金融不稳定和政策外溢效应,同时强化发达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制度优势。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89

货币主权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未来跨境支付平台的竞争模式

题目:Monetary Sovereignty and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Competing Models for Future Cross-Border Payment Platforms

作者:Yanyang Chu,巴黎政治学院政治学研究生;Nina Srinivasan Rathbun,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芒克公共事务与全球治理学院研究员。

简介:随着各国中央银行加快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发和试点,传统货币主权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通过跨国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设计方案及实施路径,结合政策文件和金融数据,评估其对货币政策独立性、金融稳定性及国际支付体系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跨境互操作性与高可替代性可能削弱国家对货币供应和资本流动的控制能力,尤其在缺乏国际监管协调时风险更高。此外,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使用方式改变了货币的支付和储值功能,可能使国家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权地位受到制约。文章强调,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发展既为货币政策创新提供机会,也可能引发金融稳定和政策独立性的挑战。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95

中国能否动摇美国国债?

题目:Can China Destabilize US Government Debt? The Biggest Threat Comes from within

作者:Judith Arnal,欧洲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简介:尽管中国是美国政府债务的第二大外国持有者(截至2024年5月持有约7683亿美元),但研究发现,单纯通过抛售国债并不足以对美国债务市场造成实质性冲击。 相反,研究指出,真正的风险来自于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多重角色,包括其在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管理和金融市场中的影响力。 如果中国改变其货币政策或金融战略,可能通过影响市场预期、资本流动和国际投资者信心,间接对美国政府债务市场造成压力。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88

“债务陷阱”和“保密性”叙事的分歧: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话语冲突

题目:The Discordant ‘Debt Trap’ and ‘Secrecy’ Narratives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作者:Pompeo Della Posta,北京师范大学(珠海)一带一路学院经济学教授。

简介:本研究分析了围绕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两种主要批评叙事:一是“债务陷阱”论,指责中国通过提供高风险贷款使参与国陷入债务危机;二是“秘密性”论,批评中国在项目谈判和合同签署中缺乏透明度,导致外界对其动机和影响产生疑虑。 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这两种叙事的接受度和反应,发现这些批评往往与国家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媒体报道和公众认知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指出,这些叙事不仅影响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形象,也对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合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70001

中国—海湾地区太阳能与风能供应链的未来

题目:The Future of China-Gulf Solar and Wind Supply Chains

作者:Li-Chen Sim,阿联酋哈利法大学助理教授;Steven Griffiths,沙迦美国大学讲师。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产业链数据、政策文件以及中海双方合作案例,探讨双方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中期合作前景。研究发现,尽管全球对中国的贸易限制上升,但中国在太阳能和风能技术的领先优势,以及海湾国家对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仍促使双方在技术转移、投资合作和产业链整合方面保持密切互动。然而,合作也面临技术标准差异、政治风险和全球市场不确定性等挑战。作者建议,通过加强政策协调、统一技术标准并建立稳固合作机制,中国和海湾国家能够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推动供应链韧性和可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78

元技术映射与“叶文洁效应”:缓解文明脆弱性

题目:Metatechnological Mapping and the Ye Wenjie Effect: Mitigating Civilizational Vulnerabilities

作者:Milan M. Ćirković,诺维萨德大学物理系宇宙学教授。

简介:Nick Bostrom提出的“脆弱世界假说”认为,技术进步可能使人类文明面临不可逆转的自我毁灭风险。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元技术映射”的方法,旨在通过系统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技术,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此外,作者借鉴刘慈欣小说《三体》中叶文洁效应的概念,探讨了在全球性技术风险面前,个体或国家可能采取的极端应对策略。研究强调,面对技术发展的双刃剑效应,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确保技术进步造福人类而非带来灾难。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69

互联网封锁、主权与非洲的后殖民国家

题目:Internet Shutdowns, Sovereignty, and the Postcolonial State in Africa

作者:Nicole Stremlau,牛津大学社会法律研究中心数字世界法律与社会项目主任。

简介:本研究探讨了非洲后殖民国家在选举和暴力冲突期间,政府如何通过实施互联网封锁来维护国家主权。研究发现,互联网封锁被视为一种国家主权的体现,政府通过控制信息流动来管理政治局势,防止信息传播对政权稳定构成威胁。然而,研究也指出,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公民权利的侵犯,特别是在言论自由和信息获取方面。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封锁对民主治理的影响,强调了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国家主权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研究建议,非洲国家应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寻求更加透明和负责任的治理模式。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83

为儿童与青少年构建安全健康数字环境的政策与监管图谱

题目:Mapping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for Safe and Healthy Digital Environment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作者:Sofia Castro Lopes,日内瓦大学 “数字健康转型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Louise Holly,日内瓦大学 “数字健康转型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Ilona Kickbusch,日内瓦大学 “数字健康转型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

简介:本文通过对全球 27 个国家共 74 份政策与法规文件的系统分析,绘制了国家层面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风险的策略图谱,涵盖智能手机使用限制、网络性剥削、网络霸凌等议题。研究揭示,尽管多数法规聚焦于防治性剥削、欺凌等直接威胁,但对不当内容暴露、成瘾型应用和误导性营销等在线风险关注不足,且健康部门在政策制定中参与有限。为此,研究呼吁强化公共卫生视角在数字政策中的作用,推动政府、卫生机构、国际组织、民间社会和学界共同构建以儿童福祉为核心的数字治理机制。这一分析有助于突出政策空白,并为未来融合健康与教育、科技跨部门策略提供参考。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92

拉丁美洲限制儿童食品营销的公共政策:进展与挑战

题目:Public Policies to Restrict Food Marketing to Children in Latin America: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作者:Florence L. Théodore,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员;Regina Durán,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员;Lizbeth Tolentino Mayo,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员; Alondra Coral Aragón-Gama,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员;Vania Lara Mejía,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员;Priscila Moreno,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员;Paulina Barquín,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员;Paola Villaverde,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员;Fiorella Espinosa de Candido,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员;Maria Isabel Ferre Eguiluz,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员;Simón Barquera,墨西哥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主任。

简介:本研究评估了拉丁美洲国家在限制不健康食品对儿童营销方面的政策进展、面临的挑战和经验教训。研究发现,多个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如行业抵制、政策监管不足和公众认知不足等问题。此外,政策效果的评估机制尚不完善,导致难以全面了解政策实施的成效。文章建议,政府应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并提高公众对健康饮食的认知,以实现更有效的政策干预。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70

关于在欧洲议会STOA部门应用系统思维进行利益相关者映射的反思

题目:Reflections on Applying Systems Thinking to Stakeholder Mapping: The STOA Unit at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作者:Valentina Amuso,伦敦大学学院政治学系和公共政策学院讲师;Lieve Van Woensel,前欧洲议会研究服务局科学前瞻服务负责人。

简介:在政策分析和战略规划中,系统思维被广泛用于识别和理解复杂系统中的相互关系。 本研究提出了STEEPED框架(社会、技术、经济、环境、政治、教育和设计),旨在为利益相关者分析提供全面的系统视角。 通过案例研究,作者展示了该框架在识别关键利益相关者、理解其相互作用以及预测潜在影响方面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STEEPED框架有助于揭示传统分析方法难以察觉的系统动态,促进跨学科合作,提升决策的前瞻性和适应性。然而,研究也指出,框架的实施需要充分的背景知识和多方参与,以确保分析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文章建议,政策制定者和战略规划者应将系统思维融入日常实践,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挑战。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13494

声望是否应凌驾于证据之上?全球防范监测委员会的疫情防范报告

题目:Should Eminence Outweigh Evidence? The Global Preparedness Monitoring Board's Report on Pandemic Preparedness

作者:David Bell,利兹大学“REPPARE”项目高级研究学者、生物医学技术咨询师;Garrett Wallace Brown,利兹大学全球健康政策教授;Blagovesta Tacheva,利兹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学院研究员;Jean von Agris,利兹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学院博士研究生。

简介:全球疫情防备监测委员会(GPMB)发布的报告强调大流行风险及其潜在影响,但在分析过程中存在过度依赖权威意见而忽视实证数据的问题。本文通过系统评估GPMB报告内容、对比历史疫情数据和国际卫生政策实践,发现报告在强调风险驱动因素时未充分考虑缓解措施和政策干预的有效性,可能导致决策制定中过度悲观或片面。此外,作者强调全球合作和跨国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尤其在大流行威胁日益复杂和跨境传播风险增加的背景下,建立数据驱动、透明且可验证的决策机制是提升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70016

题目:“Invisible Bullets”: The Power of Narratives in Modern Warfare

作者:Aleksandr Zarnadze,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简介:在当今信息化战争中,叙事已成为比传统武器更具威力的“隐形子弹”。 研究探讨了叙事如何通过塑造公众认知、影响舆论和动员社会支持,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作者分析了多个案例,揭示了叙事在战争中的多重功能,包括合法化军事行动、妖魔化敌人、激发民族主义情绪等。 研究指出,叙事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权力行使的手段,能够在不直接使用武力的情况下,改变战争的走向和结果。文章强调,在现代战争中,信息和叙事的控制与传统军事力量同等重要,呼吁政策制定者和军事战略家重视叙事的构建与传播。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758-5899.70018

译者:张泰畅,国政学人编译员,马来亚大学国防与战略研究专业。

审校 | 赖永祯、张潇文

排版 | 冯雅莹

本文源于《全球政策》,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