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孕妇用的对乙酰氨基酚,竟会致早期胚胎丢失?孕早期用药必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20:04 2

摘要:在人类生殖过程中,早期胚胎丢失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10%~40%的人类受孕会在着床前后失败,其中仅50%可归因于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剩余半数丢失的原因始终未明确。吸烟、饮酒等环境因素已被证实与自发性流产相关,但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非处方解

在人类生殖过程中,早期胚胎丢失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10%~40%的人类受孕会在着床前后失败,其中仅50%可归因于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剩余半数丢失的原因始终未明确。吸烟、饮酒等环境因素已被证实与自发性流产相关,但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非处方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其对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却长期被低估。

近日,发表于《Human Reproduction》的一项多中心、多模型研究首次系统性证实[1]:对乙酰氨基酚可通过抑制细胞周期、减少DNA合成,干扰着床前胚胎发育,甚至导致早期胚胎丢失。该发现为备孕及孕早期女性用药安全提供了关键警示。

一、研究背景:从“安全用药”到“潜在风险”的认知转折

对乙酰氨基酚因被认为“孕期使用风险极低”,广泛用于缓解孕产期疼痛与发热,全球约50%的孕妇、美国65%的孕妇会使用该药物。此外,它还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如河流污染、日常暴露),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污染物”。

既往研究虽发现非细胞毒性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可抑制细胞增殖、损伤DNA修复,但均局限于体外细胞模型,缺乏对胚胎发育关键阶段——着床前胚胎发育(PID)的直接证据。而PID阶段是胚胎细胞分化、器官原基形成的“黄金窗口期”,此阶段的损伤可能直接导致着床失败或早期流产。因此,明确对乙酰氨基酚对PID的影响及机制,对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二、研究设计:多模型、跨物种的系统性验证

为克服单一模型的局限性,研究团队采用“从酵母到人类胚胎”的跨物种研究框架,结合体外、离体、体内三种实验模式,全面解析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样本

人类样本:共纳入90枚surplus人类胚胎(22枚卵裂期胚胎、68枚囊胚期胚胎),均来自辅助生殖技术中自愿捐赠的剩余胚胎;同时收集26名女性的卵泡液(排卵前穿刺获取)、7名女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液(子宫内膜搔刮术获取),所有样本均经伦理审批及知情同意。

动物模型:采用C57BL/6近交系小鼠及CD1远交系小鼠,开展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及体内灌胃实验,均符合欧盟动物保护法规。

细胞与微生物模型: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H1、HUES4细胞系)、HEK293细胞、裂殖酵母。

▌2. 核心实验方法

细胞周期与DNA合成检测: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EdU标记法量化DNA新生合成;

分子对接与酶学验证:利用AlphaFold3预测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NR)结构,DiffDock模拟对乙酰氨基酚与RNR的结合;

胚胎发育观察:时间lapse显微镜追踪胚胎分裂,免疫荧光染色(OCT3/4标记内细胞团ICM、CDX2标记滋养层TE)评估胚胎分化;

药物浓度检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人类生殖系统内对乙酰氨基酚浓度。

三、核心发现: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RNR干扰胚胎发育

▌1. 作用机制:靶向RNR,阻断DNA合成

RNR是DNA合成的关键酶,可将核糖核苷酸转化为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的基本原料)。研究发现:

分子对接验证:对乙酰氨基酚可特异性结合RNR的β亚基活性中心,通过氢键、疏水作用稳定结合构象,破坏RNR的酪氨酰自由基(Y122),从而抑制其酶活性;

酵母模型验证:缺乏RNR调控基因的酵母对APAP更敏感,而增强RNR活性可逆转APAP的增殖抑制作用,直接证实RNR是APAP的作用靶点;

人类细胞验证:HEK293细胞(500μM APAP)及胚胎干细胞(200μM APAP)暴露后,S期细胞比例增加1.5倍,DNA合成减少,且无细胞毒性(排除代谢产物NAPQI的干扰),提示APAP直接抑制细胞周期而非诱导细胞死亡。

▌2. 动物实验:APAP导致小鼠胚胎发育延迟、着床率下降

卵裂期胚胎敏感:小鼠2细胞胚胎(E1.5)暴露于25μM APAP后,24小时后细胞数显著减少(对照组8个卵裂球,APAP组仅4~8个);50~200μM APAP可导致胚胎停滞于2~4细胞期,48小时内无法发育至囊胚;

囊胚期ICM受损:小鼠囊胚(E3.5)暴露于200μM APAP后,总细胞数无明显变化,但ICM细胞数减少30%(ICM是后续胎儿发育的基础,其损伤直接影响妊娠结局);

体内移植验证:将APAP暴露后的小鼠胚胎移植到假孕母鼠体内,24小时暴露组着床率下降20%~30%,活胎数减少;48小时暴露组着床率下降50%,且无吸收胎;

孕期灌胃实验:小鼠孕期(E1~E10)每日灌胃200mg/kg APAP(人类标准剂量等效值),E18.5时活胎数减少15.9%,吸收胎数增加2.7倍,证实体内暴露的致畸风险。

▌3. 人类生殖系统药物浓度:标准剂量即可达“风险浓度”

女性口服1g对乙酰氨基酚1小时后,生殖系统内药物浓度为:

卵泡液:平均38.1μM;

子宫内膜组织:平均80.3μM;

子宫液:平均124.5μM,最高达291.3μM;

该浓度已显著高于小鼠实验中导致胚胎发育延迟的25μM阈值,提示临床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可直接作用于胚胎。

▌4. 人类胚胎实验:明确APAP的发育毒性

卵裂期胚胎:100μM APAP暴露后,人类卵裂期胚胎(D2~D3)发育至D5时细胞数减少20%,且无明显形态异常(仅发育延迟);200μM APAP则导致细胞核碎裂,胚胎直接死亡;

囊胚期胚胎:100μM APAP暴露6小时后,可识别ICM的囊胚比例从80%降至50%,ICM细胞的EdU掺入量减少30%(DNA合成下降);200μM APAP时,ICM细胞EdU阳性率进一步下降至40%,提示即使短期暴露也会损伤胚胎pluripotent细胞库。

四、临床启示:备孕女性需谨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1. 重新审视“孕期安全用药”认知

长期以来,对乙酰氨基酚被FDA、EMA列为“孕期B类药物”,但本研究提示:在胚胎发育最敏感的PID阶段(受孕后1~7天,常早于临床妊娠诊断),常规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即可通过子宫液、子宫内膜组织作用于胚胎,可能通过三种途径导致妊娠失败:

高剂量(≥200μM):直接导致胚胎死亡;

中剂量(25~100μM):延迟胚胎发育,造成胚胎-子宫内膜着床不同步(着床失败主因);

低剂量(

▌2. 临床用药建议

备孕女性:若存在疼痛/发热症状,优先选择物理降温或非药物干预;必须用药时,应短期、低剂量使用(避免每日>3g),并避开排卵期前后(PID关键期);

临床咨询:医生需告知备孕女性APAP的潜在风险,避免“无限制使用”;对反复着床失败患者,可询问近期APAP使用史;

环境暴露关注:APAP是环境污染物,需注意饮用水安全,减少非必要用药。

五、结语

该研究通过跨物种、多维度实验,首次证实对乙酰氨基酚可通过抑制RNR干扰着床前胚胎发育,且临床常规剂量即可达到风险浓度。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早期胚胎丢失环境诱因”的认知空白,更对孕期用药安全指南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妇产科医生而言,需重新评估对乙酰氨基酚在备孕及孕早期的使用指征;对于备孕女性,应提高对“非处方药物潜在风险”的警惕。未来,随着更多临床证据的积累,有望建立更精准的孕期镇痛用药规范,降低环境因素导致的早期胚胎丢失风险。

参考文献:[1]Nielsen BS, et al. Paracetamol (N-acetyl-para-aminophenol) disrupts early embryogenesis by cell cycle inhibition. Hum Reprod. 2025 Aug 18:deaf116.

医学界妇产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叶子*"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