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十集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受邀作为讲读嘉宾,分别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两个主题进行了生动阐释、精彩解读,在自然资源系统内外引发强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十集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受邀作为讲读嘉宾,分别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两个主题进行了生动阐释、精彩解读,在自然资源系统内外引发强烈共鸣。《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节目观后感”栏目,邀您与我们一道共话观看感悟、共议如何当好“两山”理念践行者和传播者。
守住“饭碗田” 护好“生态田”
张媛媛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石。近期播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中,自然资源部部长关志鸥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解读,让笔者深受启发。耕地不仅是养活14多亿人的“饭碗田”,更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生态田”。二者有机协同,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耕地上的生动实践。
深刻认识耕地“饭碗田”与“生态田”的双重属性。耕地并非孤立存在的生产单元,而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块健康的耕地,是天然的“海绵”,能够有效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是稳固的“地网”,通过植被根系保持水土、减缓侵蚀;更是活跃的“碳库”与“基因库”,不仅能固碳减排、调节小气候,还为微生物、昆虫和鸟类提供了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守住“饭碗田”,是满足我们生存需求的底线;护好“生态田”,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以价值实现为关键抓手促进耕地生态功能“变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要义在于价值转化与实现。关部长在讲读中提到构建“人养护耕地、耕地滋养生态、生态回馈人”的良性循环,正是这一转化的生动诠释。一方面,要夯实耕地内在的生态基底。通过轮作休耕、种养结合、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等措施,不仅能从源头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更能直接修复和提升耕地的内在生态功能,筑牢价值转化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拓宽生态价值的多元实现渠道。比如,通过梯田景观营造、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特色农产品开发等方式,积极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生态旅游新业态,让更多农民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资源中收获经济效益,让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在系统治理中提升耕地的综合效益与生态价值。关部长在讲读中提到,要“坚持从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对于“饭碗田”而言,最稳定、最可靠的永续保障是健康的区域生态系统。在空间布局上,要遵循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条件,通过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的现代化良田建设,修复耕地生态环境。在功能连接上,应通过生态化的沟渠设计、植被缓冲带的营造以及与周边林地、水系的有机连接,形成一张健康的生态网络。在生产模式上,可以结合数字技术与精准农业,打造既能保粮食又能优生态的绿色生产。
作为一名学生,我愈发认识到耕地之于人类生产生活、之于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从保护好、利用好每一寸耕地出发,让其成为美丽中国的“点睛之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来源:自然资源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