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854篇文章,赵建院长的第790篇原创文章。日前发表的文章《赵建:我们又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代的错误不能再犯(下)》(1.6万字)因被举报遭删除,获得该文全文版,及观看私域直播和内部交流请加入内部会员。
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854篇文章,赵建院长的第790篇原创文章。日前发表的文章《赵建:我们又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代的错误不能再犯(下)》(1.6万字)因被举报遭删除,获得该文全文版,及观看私域直播和内部交流请加入内部会员。
前言
当前经济分化加剧,房地产调整导致多数人财富缩水,需求不足。少数人通过金融、AI等领域暴富。股市政策红利下部分人获益,但普通人面临失业、收入下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中小企业生存艰难。老龄化加剧消费结构变化,年轻人就业难、消费降级。经济转型阵痛显著,需适应新常态。
正 文
当前的经济处于一个极致分化、极致割裂的状态。大部分人因为房地产的深度调整,财富和收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导致持续的需求不足和物价走低,社会阵痛加剧。房地产高歌猛进的时候,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都盼着泡沫破灭,能够买得起房。但是当今天房地产真的大幅下跌的时候,很多年轻人连工作都找不到了,房价再低也没啥意义。安家乐业,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极致分化体现在,90%的普通人收入和财富受到负面冲击,极少数特殊行业和圈子里的“聪明人”却赚得盆满钵满。比如搞加密资产的,搞全球资产配置的,搞AI和新消费的,搞股票投资的,搞并购和市值管理的,搞量化投资和ETF套利等金融工程的等等,财富都是几倍的增加。去年924到108之间A股和港股暴涨暴跌的时间段,有几个搞ETF套利和股票期权的年轻人,刚毕业没几年,几天赚了五六千万。这样的事情虽然是极少的个例,但是最近几年这样“一夜暴富”的案例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乱世出英雄,大变局的时代,普通人被甩在了时代的后面,但是头脑聪明,具有前瞻和全球视野,拥有特殊资源、特殊机会、特殊技能的人反而赚得更多了。可以说,大变局的时代,是认知差、资源差、圈层差拉开命运差距的时代。
不说别的,就说这次牛市,很多人也是赚得盆满钵满。我自去年924以来,写了十几篇报告从中国资产重估的视角论述中国股市“这次不一样”的基本逻辑。概括的一个意思是,在实体经济全面调整的阶段,政策端会通过资本市场放水“发红包”(参阅《赵建:》)以恢复信心、刺激需求。今年7月“配置牛”启动前夕,我连写三篇《》,总共近六万字来论述中国股市具有战略级配置价值,新一轮中国资产大重估会到来。事实上,从7月下旬开始,上证综指连续突破3500、3600、3700、3800,一度兵临3900,市值突破100万亿,指数和交易量创十年新高。一年来布局权益的资产组合,近一年来的股票投资收入应该会比工资收入还要高,有些人还弥补了房地产下跌带来的损失。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日子是更难过的。客观来说,中国经济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深度转型期,必定伴随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当大投资、大举债、大建设的时代落幕,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姿势告别这一世的繁华和喧嚣,去迎接接下来的萧索和严寒呢?有些人可以体面的告别,最体面的是体制内圆满退休领“万元+”养老金的中老年人,他们几乎吃尽了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所有红利,经历了中国工业化、全球化与城市化最高光时刻。今天是他们兑现中国国运的时间。他们是中国深度转型的受益者,因为物价走低,固定的养老金购买力增加。
更多的人承担了转型的阵痛。受房价下跌而财产大幅缩水,债务难以承受其重的,自以为步入中产阶层和“新市民”的中年人。只要买了房产,而且是加杠杆买了房产,就很难轻易与过去说再见,就不得不承受深度转型的时代之痛。还有苦读十年寒窗的年轻大学生,当初心怀梦想步入大学校园,但是当毕业的时候竟然发现偌大的世界没有容身之处。失业对一个人的打击不仅是财务收入层面的,还有精神上的打击,人力资本的折损。一个年轻人,如果三年还没有办法进入职场,很容易会陷入自我怀疑,以至于最后彻底失去信心而躺平。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长期高度依赖土地财政和债务的地方政府,也是转型阵痛的承受者。今天的真实卖地收入,恐怕不到当年收入最高峰的三分之一,有些地区甚至不到零头。另一块收入,是融资性现金流,也就是显现和隐性的地方债务,在中央一揽子化债方案的大棋局下,也基本处于暂停状态,七成的融资只是为了借新还旧、还本付息,无法再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基金。这样的财政收入悬崖,加上刚性的财政支出,导致巨大的地方赤字。好在,地方银行可以暂时通过信贷支持“救急”,勉强维系“三保”,维持基本的地方公共服务。地方财政赤字的恶化,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了“涸泽而渔”的极端行为,损坏了营商环境,打压了民营企业的信心,加剧了社会紧张。
告别“ 年轻中国 ”也是一个阵痛加剧的过程。体制内的退休金替代率高达80%,是可以满足老有所养的体面生活,但是企业的退休金替代率大约只有30%。加速的老龄化,一年近千万人退休,相当于一千万人的工资降低了六成(养老金平均替代率40%)。有些企业的养老金更低,很容易陷入退休返贫、老年贫困。从领正常薪酬到领养老金,人们平均收入大幅下降,总消费肯定会受到影响。另外,老年人因为年龄、身体、心理、习惯、预期等因素,基本上不再热衷于不动产和耐用品的大件、大额商品消费,更多的转向康养、旅游、医护、文化、健身等服务性消费,这些银发经济领域的消费大幅改变了消费结构,降低了消费总量。
如果说每年新增的一千万退休人员“未富先老”,那么每年新增的一千万新毕业大学生如果不能很快的就业,精气神遭到打击,很容易陷入“未老先衰”的状态。由于房地产转型和高端服务业机会及薪资受限等原因,年轻人的高薪就业机会在大幅减少,本该充满信心,担当房产、汽车、家电等大额、大件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现在消费起来也开始节衣缩食,加剧了需求不足的问题。在名义变量持续收缩,就业机会持续减少,预期收入难以提振的情况下,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行为和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热衷于“重消费”,而是想方设法缩减预算来“轻消费”。如果这种极简消费的行为积累为习惯,沉淀为文化,那么后面改变起来也会越来越难。
最容易遭到通缩打击的中小企业和个体户是转型阵痛的主要承受者。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由于吸收了大量体制外、社会底层群体的就业,是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但是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特别容易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当经济上行,经济景气好转的传导就像涟漪一样,最终会扩散到处于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末端的中小企业,经济呈现普遍的繁荣,普通和低收入人群也会得到实惠。但是当经济下行,名义变量不断收缩的时候,寒冬效应也最先从外围开始,因此最先受到影响的也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第一没有资源和技术优势,轰轰烈烈的AI革命和资本市场大牛市几乎跟他们没什么关系,而且很多业务还被替代了;第二没有规模和信用优势,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加剧了;第三业务单一且现金流脆弱,经不起一点时代的浪花。最近三年,我看到的中小企业倒闭,各种个人工作室关闭,中小企业家负债累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这样的深度调整持续下去,名义变量收缩的问题还得不到改善,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生存困境会进一步加剧。
当然,我也接触过几个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船小好掉头”的优势,根据形势进行业务转型,最终存活了下来,有些还能逆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总之,这是一个总量上“ 阵痛加剧 ”,结构上“ 极致分化 ”的时期。无论情不情愿,无论告别多么漫长,都不得面向未来。没有人反抗得了周期的宿命和时间的裁决。如果是当初阅尽了繁华和辉煌,今天就应该承受得了阵痛和落寞。告别房地产,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成熟的成人礼。房子终归要建完,债务终究要偿还,曾经作为人口红利的年轻劳动力也终归会老去。我们告别了青年中国、乡土中国、轰轰烈烈搞建设的中国,需要淡然的面对一个成年中国、城市中国、精益求精搞运营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不被时代抛在后面,不仅需要提高认知,更多的还是需要勇气。
加入会员观看专题直播,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讨论:
1、懦夫博弈下,中美两辆大车果然选择了刹车,但是并非避让,战局才刚开始。
2、为什么战局才刚开始,因为高达50%,30%的关税写入联合声明,说明真正落地,考验企业和中美经济的时候才刚刚开始。
3、50%的关税对中美企业来说都算是极限成本,肯定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不同行业影响不同。更关键的是预期和信心,这样的外部环境,对出口和出海企业影响甚大。面对同样的战局,又到了中国财政政策VS美国货币政策的时刻。
4,中国大幅扩大了赤字,但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还没有明显的扩表,这是否会影响从通缩型去杠杆到通胀型去杠杆的进程?
研传会升维之作:「爱脑会」全球启幕
西京
3、即可查看全文
往期 · 推荐
来源:西京研究院赵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