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种是决定稻茬麦体系潜力的核心因素,需结合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耕作制度及市场需求,选择具备抗逆性强、耐迟播、分蘖力适中、抗倒伏、抗病性突出且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保障高产潜力。
稻茬麦占小麦种植比很大为,为实现小麦全面丰收,仅介绍稻茬麦高产有关措施。
一、科学选种
品种是决定稻茬麦体系潜力的核心因素,需结合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耕作制度及市场需求,选择具备抗逆性强、耐迟播、分蘖力适中、抗倒伏、抗病性突出且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保障高产潜力。
1. 依据生态条件选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优先选择耐湿、耐低温、抗赤霉病和纹枯病的品种,如“扬麦25”“镇麦12号”等;江淮地区需兼顾抗寒性与抗倒伏能力,可选用“徐麦35”“济麦44”等品种,确保品种生态适应性与区域生产条件高度匹配。
2. 关注品种特性匹配:针对稻茬麦常因前茬水稻收获延迟导致播种期偏晚的问题,应选择生育期适中、早发性好的品种,避免因播期推迟导致灌浆期不足;同时,考虑到稻茬田土壤肥力较高,需选择耐肥性强、抗倒伏的品种,防止后期因养分过剩引发倒伏,影响产量与品质。
二、播前准备
稻茬田土壤黏重、含水量高,播前准备需重点解决土壤通透性、肥力平衡及杂草基数控制问题,为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一)精细整地,改善土壤结构
1. 及时排水降湿:水稻收获后,需立即开通田间“三沟”(厢沟、腰沟、围沟),确保沟沟相通、排水畅通,降低土壤含水量。一般要求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25%(手捏成团、落地即散),避免土壤过湿导致耕作困难、播种后烂种烂芽。
2. 深耕与旋耕结合:前茬水稻收获后,若土壤墒情适宜,可采用深耕机进行深耕(深度25-30cm),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通透性;深耕后再用旋耕机旋耕1-2次,使土壤细碎平整,达到“上虚下实、无明暗坷垃”的标准,为种子萌发提供疏松的土壤环境。
3. 推行秸秆还田腐熟:水稻秸秆粉碎后均匀撒施田间,结合深耕翻埋入土,每亩可配施10-15kg尿素或200-300kg腐熟有机肥,加速秸秆腐熟,避免秸秆在土壤中发酵产生有害物质影响幼苗生长,同时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
(二)测土配方施肥,平衡土壤养分
稻茬麦生长需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协同供应,应基于土壤肥力检测结果,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避免盲目施肥导致养分浪费或失衡。
1. 基肥施用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每亩施用量为: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45%复合肥(氮磷钾15:15:15)30-40kg,硫酸锌1-1.5kg。施肥时需将肥料与土壤均匀混合,防止肥料集中烧种,确保幼苗根系能及时吸收养分。
2. 针对性补充养分:对于长期连作的稻茬田,若土壤存在缺磷、缺钾情况,可适当增加过磷酸钙(每亩15-20kg)、氯化钾(每亩8-10kg)的施用量;酸性土壤区域需每亩施生石灰50-80kg,调节土壤pH值至6.0-7.0,为小麦生长创造适宜的酸碱环境。
(三)播前除草,降低杂草基数
稻茬田杂草种类多、密度大,播前除草可有效减少杂草与小麦幼苗的竞争。可在播种前3-5天,每亩选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200-300ml,兑水30-40kg均匀喷雾,防除已出苗的杂草;若田间有较多阔叶杂草,可搭配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0ml混合喷雾,确保播前杂草防除效果,为小麦幼苗生长减少竞争压力。
三、精准播种
播种质量直接影响小麦基本苗数与群体结构,需围绕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式等关键要素,实现精准播种,为构建合理群体奠定基础。
1. 确定适宜播种期:稻茬麦播种期需结合前茬水稻收获时间与品种特性综合确定,一般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江淮地区为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若前茬水稻收获延迟导致播期推迟,需适当增加播种量,确保基本苗数达标(常规品种每亩基本苗15-20万株,杂交品种每亩12-15万株)。
2. 控制合理播种量:根据播种期调整播种量,在适宜播种期内,常规品种每亩播种量8-10kg,杂交品种6-8kg;每推迟1天播种,每亩增加播种量0.2-0.3kg,最迟播种期不宜晚于11月下旬,避免因播期过晚导致有效分蘖不足,影响产量。
3. 采用精准播种方式:优先选用小麦条播机进行播种,行距控制在20-25cm,播种深度3-5cm,确保种子均匀分布、深浅一致,避免漏播、重播或播种过深、过浅。播种后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吸水萌发,同时防止土壤失墒。
四、田间管理
稻茬麦田间管理需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需求,精准调控水肥、群体结构及环境条件,确保小麦稳健生长,实现光合产物高效积累与转化。
(一)苗期与分蘖期管理:培育壮苗,构建合理群体
1. 水分管理:播种后若遇干旱,需及时浇灌“出苗水”,确保土壤墒情适宜,促进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若遇阴雨天气,需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烂根死苗。
2. 苗期除草:小麦3-5叶期、杂草2-3叶期是化学除草的最佳时期。针对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稗草),每亩选用5%唑啉·炔草酯乳油80-100ml,兑水30kg喷雾;针对阔叶杂草(如猪殃殃、繁缕),每亩选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20g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ml,兑水30kg喷雾,注意选择晴朗无风天气施药,避免药害。
3. 分蘖肥施用:在小麦3-4叶期,每亩施尿素5-8kg,促进分蘖发生与生长,确保每亩有效分蘖数达到30-40万株(高产田块目标)。对于播种偏晚、长势较弱的田块,可适当增加分蘖肥用量,促进弱苗转壮。
(二)拔节期管理:控旺促壮,防止倒伏
1. 精准施好拔节肥:拔节期是小麦需肥临界期,需结合苗情施用拔节肥。对于长势中等的田块,每亩施45%复合肥15-20kg+尿素5-8kg;对于长势旺盛的田块,减少氮肥用量,增施钾肥(每亩氯化钾5-8kg),防止植株徒长;对于长势较弱的田块,适当增加氮肥用量,促进植株生长,确保拔节期养分供应充足,为穗粒数形成奠定基础。
2. 化学调控防倒伏:在小麦拔节初期(第一节间长度2-3cm),每亩选用2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g,兑水30kg均匀喷雾,抑制植株纵向生长,缩短节间长度,增强茎秆韧性,降低倒伏风险。若植株长势过旺,可适当增加多效唑用量,但需避免用量过大导致植株矮化过度,影响光合面积。
(三)孕穗期与灌浆期管理:保花增粒,促进灌浆
1. 水肥管理:孕穗期需保证充足水分,若遇干旱需及时浇灌“孕穗水”,确保穗部发育正常;灌浆期需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导致灌浆受阻,但也需防止田间积水,影响根系吸收功能。同时,在灌浆初期,每亩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溶液50-60kg,补充养分,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提高千粒重。
2. 病虫害防控:孕穗期至灌浆期是病虫害高发期,需重点防控赤霉病、纹枯病、蚜虫、麦蜘蛛等。
- 赤霉病: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每亩选用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30ml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g,兑水30kg喷雾,若遇阴雨天气,需间隔7天再喷施1次,确保防治效果。
- 纹枯病:每亩选用30%苯醚甲环唑·丙二醇醚乳油20-30ml,兑水30kg,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抑制病害扩展。
- 蚜虫:当百株蚜虫数量达到500头以上时,每亩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0g,兑水30kg喷雾防治。
- 麦蜘蛛:当每株小麦有麦蜘蛛3-5头时,每亩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30ml,兑水30kg喷雾防治。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