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十载光阴流转,历史烽烟永刻山河;十四年浴血奋战,民族脊梁不屈如钢。抗战时期,菏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伟大胜利,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英雄史诗,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八十载光阴流转,历史烽烟永刻山河;十四年浴血奋战,民族脊梁不屈如钢。抗战时期,菏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伟大胜利,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英雄史诗,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今天,我们回望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追忆菏泽人民的英雄壮举,汲取奋进力量,在这片和平安宁的土地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菏泽篇章。
中流砥柱 力挽狂澜
“参观展览后,感觉很震撼,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去。”8月29日,菏泽市立医院有关负责人赵海旺激动地说。当天,他和广大医护人员,参观了正在菏泽市图书馆举办的“齐鲁壮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
在讲解员带领下,他们依次参观了“蓄谋侵华觊觎山东”“抗日烽火燃遍齐鲁”“团结抗战巩固阵地”“艰苦奋斗渡过难关”“战略反攻夺取胜利”等5个部分。在“烽火岁月——菏泽抗战记忆图片展”中,一幅幅与菏泽抗战相关的图片,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菏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全国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屈身影始终挺立在斗争的最前线,他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吹响民主与科学的号角,菏泽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菏泽南华中学的“书刊介绍社”成为全市传播新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1927年10月,鲁西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曹州支部成立。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全市先后建立了17个党支部,党员发展到200余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菏泽的共产党人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奔赴呼号,发动民众,建立起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市人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先后组建起单县张寨抗日自卫团等10余支人民武装,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8年12月底到1939年3月初,第十八集团军一一五师主力先后挺进菏泽,菏泽的抗日斗争形势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1938年底到1941年底这段时间里,在现菏泽市域内,先后建立了中共鲁西南、运西和湖西三个地委。1942年10月起,三个地委先后划归冀鲁豫区党委领导。八路军和地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奋斗,经过樊坝、苗堤圈、潘溪渡等多次战斗,给驻菏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逐渐开辟出党领导下的鲁西南、运西、湖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转入对敌全线大进攻,菏泽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期间,地委书记梁仞仟,专员刘齐滨、李贞乾、袁复荣,军分区司令员朱程等一大批优秀干部在斗争中牺牲。菏泽党组织和菏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仇敌忾 救亡图存
2.1万人参加八路军主力部队,1.8万人参加地方抗日武装,发展民兵8.6万人,开展大小战斗1300余次,歼灭日伪军4万余人、顽军3万余人……这是菏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交出的“成绩单”。广大菏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伟大胜利,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英雄史诗,为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遥想80年前,破路、挖沟,改造地形,全市人民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抬担架、扎云梯、运给养、送子弹,部队打到哪里,民工就支前到哪里;前方作战,后方男女老少齐动员,碾米、磨面、缝军衣、做军鞋,护理伤员。一个个英勇向前、不怕牺牲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抗战期间,在大小千余次战斗中,菏泽人民共出担架3万余副,大小车5万余辆,做军衣数十万套、军鞋数百万双,使数千名伤员康复、归队。
军民在抗战中结下了同生死共患难的鱼水深情。在连日来的采访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菏泽市抗日纪念馆、曹县鲁西南烈士陵园、单县张集镇马桥村湖西专署旧址,见到无数座反映军民生死相依的雕塑。
在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湖西教育基地,有一座大型浮雕,远看是山,近看是人,被取名为“平原人山”。因湖西地处华北平原,没有高山作为御敌的天然屏障,所以湖西的共产党人依靠、发动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生共死,用血肉之躯凝聚起抵御外辱的铜墙铁壁,筑成了这样一座“人山”,铸起了抗击日军的铜墙铁壁。
共产党人真心为民,老百姓生死相依。什么是共产党人?灾荒之年,湖西老百姓看到这样的情景:家里仅有一碗米,他们也要放进百姓锅里;百姓需要耕地,专员带头拉耙犁。在湖西根据地,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抗战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民心是共产党永远的根据地。”
抛洒热血 壮歌回荡
抗日战争,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历史。在那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位位抗日英雄,高擎救国救民的熊熊火炬,激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伟大抗战精神铸就了内核与灵魂。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不朽的丰碑。
以赵登禹、姜玉贞为代表的菏泽儿女,为守土抗战血洒他乡;以李必藩、黄启东为代表的外地英雄,为保护菏泽人民壮烈殉国;以朱程、袁复荣、李贞乾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保护根据地,流尽最后一滴血。在那场全民族抗战中,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所有中国人都肩负起守土抗战的责任,都抱定了牺牲一切的决心。
抗日名将赵登禹、姜玉贞是菏泽的骄傲。1937年7月,“大刀将军”赵登禹在保卫北平南苑的战斗中,以身殉国。1937年10月,铁血将军姜玉贞在原平之战中壮烈牺牲。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在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中盛赞说:“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棋、姜玉贞……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他们为守卫国家疆土,捍卫民族尊严,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热血男儿以身许国的铮铮誓言,其英雄事迹广为传颂。
1938年5月,为阻止日军进犯菏泽,两位湖南籍国民党将领李必藩、黄启东,率部英勇阻击日军,将热血与生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1938年5月29日,武汉各界为李必藩、黄启东举行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代表吴玉章、罗炳辉等参加了追悼会,并送了花圈。中共中央在武汉的机关报《新华日报》连续报道了李必藩殉难经过及抗战以来的英勇事迹,将他誉为“民族之光”。
据了解,山东历史上曾有13个以著名抗日烈士姓名命名的县,菏泽占了两个,一为“齐滨县”,一为“复程县”。1945年9月,为纪念在反扫荡中殉国的两位英雄——鲁西南专署专员袁复荣与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朱程,中共鲁西南地委取二人姓名中的“复”与“程”,将曹县、曹南县东部合并命名为“复程县”。“复程县”也是我省唯一一个以两位烈士姓名命名的县。
“英雄的人民”永远铭记“人民的英雄”。今天,菏泽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隆重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筑牢民族记忆,激荡家国情怀。
回望来路,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去;展望前方,伟大抗战精神火光如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我们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紧紧锚定后来居上目标,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菏泽篇章。
来源:牡丹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