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全球新能源装机持续爆发。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机规模稳居世界首位。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约11亿千瓦,约占全球总装机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装机持续爆发。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机规模稳居世界首位。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约11亿千瓦,约占全球总装机的一半以上。
全球范围看,国际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可达到6–7千亿瓦(约610–700GW),同比增长10%–17%。
在国内政策推动下,2025年1–4月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约104.93GW,同比大增。受“136号文”等政策影响,抢装潮推动上半年装机剧增,全年预期维持百余GW级别。虽然需求高位企稳,但随着装机基数增大、消纳压力凸显,未来增速有下行压力。
图表:全球光伏新增装机情况及预测(GW,%)
一、上游产业链
光伏上游产业链包括多晶硅和硅片。
当前多晶硅产能超过300万吨(约对应1,500GW光伏产能),产能过剩导致开工率不足四成。
图:2021-2030年全球多晶硅产能预估图,单位:GW
据统计,我国多晶硅企业普遍减产降负,产能利用率降至30%–40%的历史低位。行业库存累积逾40万吨,市场价格跌破现金成本。
图:国内多晶硅月度产量(万吨)
为扭转亏损局面,龙头企业正采取联合囤储等措施:通威、协鑫、大全、新特等企业计划成立“多晶硅价格平准基金”以成本价稳定价格;多家硅料巨头还计划组建产业并购平台,通过债务收购等方式消化过剩产能。
全球范围内,多晶硅产能扩张趋缓,中国国产供给严重过剩,业界人士纷纷看好向海外拓展产能,如中东地区预计2025年起会有新增项目投产。
硅片方面,全球产能已超1100GW(中国占96%)。近年价格战激烈,2023年PERC M10硅片从每片约5.44元暴跌至2024年底的约1.15元。采用182×210毫米大尺寸硅片成为趋势,但持续低迷的价格和开工率不足50%,仍压缩行业利润。
图表:硅片价格趋势图
代表企业有:多晶硅方面的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东方希望和亚硅科技等;硅片方面的中环股份、双良节能等。
二、中游产业链
中游主要包括电池片、组件及关键辅材等环节。
电池片领域,TOPCon(隧道氧化钝化接触)技术已成主流。截至2024年底,全球TOPCon产能约1130GW(含PERC改造产能),预计2025年TOPCon将占市场80%以上份额。相比之下,PERC电池因产能转移逐步退出。
新技术方面,背接触(BC)电池凭借更高效率和低衰减优势加速产业化:目前BC电池片量产转换效率已超27%,组件效率突破24%(665W级双玻组件);引入光管理、双极钝化等手段后,未来几年的BC效率有望进一步攀升,组件可突破26%。
图:电池片工艺比较
此外,钙钛矿/叠层电池也在加速Demo线建设,有望在2025年实现量产应用。
组件方面,2024年全球组件产能约1350GW,较上一年增长15%。随着双玻组件成本优势提升,2025年双面双玻组件占比预计升至85%左右。中国企业布局全球化生产:据统计,到2025年印度、美国各建约80GW组件产能,中东约25GW,德国、东南亚等地也持续扩大工厂。
图:2021-2030 年全球组件产能预估图,单位:GW
产能的全球再布局和贸易壁垒增加,使海外市场本地化优势凸显。组件价格整体处于低位运行,今年以来国内政策窗口期带来需求回暖,分布式组件价格已有小幅反弹。
重要辅材方面:光伏玻璃市场需求下滑,行业总体减产保价,龙头企业如信义光能、福莱特凭规模成本优势保持竞争力;EVA胶膜和背板格局相对稳定,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和技术优势维持成本领先;支架、丝网等辅材及导电浆料领域也迎来以节银、铜代银等方式的工艺升级。
逆变器属于光伏电站的核心设备,近年在大型地面电站和储能需求拉动下增长迅猛,户用和工商业储能也保持增长态势。行业头部厂商如阳光电源、固德威、德业股份、善微智能等加紧布局全场景逆变和储能解决方案。
代表企业:隆基绿能、爱旭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加拿大太阳能)、信义光能、福莱特、福斯特(背板)、阳光电源、固德威等。
三、下游产业链
下游环节聚焦系统集成、项目运维及终端应用。
地面电站方面,我国持续推进大型光伏基地建设,“沙漠+光伏+储能”模式不断丰富:比如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的百万千瓦级基地配套储能和绿氢规划,促进远距离输送和低碳利用。
图:中国储能年新增安装量,单位:GWh
分布式领域则包括工商、屋顶等多种应用:家庭屋顶光伏、光伏农业(渔光互补、光伏+农牧业)、工商业光伏等场景市场逐步扩大。
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也在高端市场受到关注。电站建成后进入运维阶段,行业借助大数据、无人机巡检和数字化平台提升运维效率和发电量。总体来看,下游市场对高可靠性和智能化系统需求提升。
运营主体包括国家电投、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传统电力巨头,以及诸如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产业链企业自身的电站开发与运营项目。
系统集成方面,国内领先的EPC和一体化供应商诸如天合光能、协鑫集成(GCL Integration)、联盛新能源、正泰新能源等,为光伏项目提供从规划、设计、安装到运维的一站式服务。
代表企业:天合光能、协鑫集成、联盛新能源、正泰新能源等。
四、发展趋势
光伏产业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政策层面,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136号文”,推动新增项目全面通过市场化竞价确定上网电价;各地陆续制定配套细则,平稳衔接抢装与市场化过渡。
政府和行业监管机构强调打破“内卷式”恶性竞争,通过降量增质、兼并重组等方式促进供给侧出清。如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信部等多次发声,要求整治无序低价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目前多晶硅被视为关键环节,龙头企业联合调控、先行去产能已在推进中。
技术升级方面,“双碳”目标下光伏效率提升持续。TOPCon电池制造成本已大幅下降,效率与可靠性同步提高。高效路线包括背接触(BC)、HJT、钙钛矿叠层等多种并行发展,其中BC路线因超高效率和低衰优势备受看好。
研究机构预计BC电池组件成本与TOPCon差距将很快缩小,银浆的去银化技术(铜浆、银包铜等)正在加速产业化。组件功率将向670W甚至更高迈进,硅片尺寸目前以210mm或更大居多。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也在加速,新一代自动化设备和物联网监测系统正在推广应用。
能源系统层面,光伏与储能、氢能等融合发展趋势明显。《2030光储白皮书》提出,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和储能规模将继续扩大,新能源在电力系统的比例提升将进一步改善光伏的消纳条件。
有机构研究指出,要从“有效供给”向“有效需求”转变,推动光伏与储能实现平价上网:目前直连模式下PV+储能已能满足部分用户平价供电,若光伏及储能成本再降30%–40%,即可实现系统平价。
此外,全球南方新兴市场(如非洲、拉美、东南亚)被认为是光伏出口的新增长点,居民用电需求增长潜力巨大。
图:全球光伏组件需求,单位:GWdc
国际方面,欧美等市场受本土化政策和贸易壁垒影响,促使中国企业加快海外布局,本土组件生产和产业链再全球化趋势显著。根据InfoLink测算,203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预计将达到6.3–6.75TW,产业链面临长期向上增长的大局面。
光伏产业链从硅料到终端应用,正处于“破茧化蝶”的关键阶段。经历了2023–2025年的市场低谷和结构调整后,产业链正迎来政策驱动下的质量提升与技术迭代。
成本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和前沿技术路线有望脱颖而出,为行业注入新动力。面对供需两端的新形势,市场预期回暖已初显,光伏发电与储能、绿色氢能等融合发展也将持续推进。
未来,光伏作为新能源主力,其持续扩张与创新潜力依然值得关注。
来源:行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