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烈士后代“说”英烈——危难关头挺脊梁 热血熔铸破晓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3 15:24 2

摘要:在奔腾不息的岁月长河里,总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或许隐于市井烟火,姓名未曾镌刻入史册,却始终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家国记忆。他们的血脉深处,流淌着来自烽火年代的滚烫赤诚——他们的亲人,曾身披硝烟、手握钢枪,在中华民族最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将生命熔铸成抵御外侮的长城,用

在奔腾不息的岁月长河里,总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或许隐于市井烟火,姓名未曾镌刻入史册,却始终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家国记忆。他们的血脉深处,流淌着来自烽火年代的滚烫赤诚——他们的亲人,曾身披硝烟、手握钢枪,在中华民族最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将生命熔铸成抵御外侮的长城,用热血浇灌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时光会模糊旧照的轮廓,却永远磨不灭血脉中那份源自烽火的荣光。烈士精神在一代代后人身上延续,续写着永不落幕的英雄篇章。

海风里的赤子魂

黎国献与陈亚姑的烽火岁月

在天涯区马岭社区天涯小镇青龙街上,有一家普通又不平凡的五金商店,里面流传着一对“革命伉俪”的故事。

这对“革命伉俪”是黎国献、陈亚姑夫妇。在天涯区马岭社区编纂、海南出版社出版的《马岭村志》中,黎国献、陈亚姑列为“人物篇:革命志士”前两位。

56岁的陈海瀚与外公黎国献从未谋面,外婆陈亚姑生前讲的种种故事,在他的心里不断沉淀,坚如磐石。

1901年,黎国献出生于西岛,1924年考入崖县(今三亚市)第一高级小学。1926年携妻女移居马岭(今马岭社区),在马岭小学教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马岭党支部书记。1930年春,与吴秉明等人开辟了一条从藤桥仲田岭经红塘、港门、角头、望楼、莺歌海的海上交通线。1934年,与何绍烈购买汽车,经营三亚至崖城客运,借此搜集情报。

1942年冬,随海南岛早期革命领导人张开泰在保亭发动群众坚持斗争。琼崖特委派张开泰带领一个班的武装人员返回陵崖保乐边区,开展开辟新区和恢复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他们立足保亭,分头深入黎村苗寨宣传发动群众支持抗日斗争,动员武装上前线反击日寇,不断开辟和扩大抗日根据地,打通与各抗日民主地区的联系。与保亭交界的罗蓬,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1943年5月,根据上级指示,罗蓬党小组改建为罗蓬党支部,书记为黎国献。1944年10月,黎国献、黄日新带领自卫队和人民群众到红花、落笔、南丁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在黎国献的带领下,罗蓬后备队建立后紧密配合主力部队,反击敌人的蚕食和扫荡。他们发起了多次战斗并取得了多次胜利,在岸南村佛场打死打伤日军10名,缴获步枪2支;12月,后备队50多人又在岸粗公路伏击日军,炸毁敌汽车1辆,毙敌2名,缴枪2支,大米50包……

1944年,日军包围仲田岭,43岁的黎国献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黎国献牺牲后,葬于仲田岭革命根据地,后迁墓至马岭。在这片土地上,他的名字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

作为黎国献的爱人和战友,《马岭村志》中的陈亚姑亦浓墨重彩:

1944年,陈亚姑带着12岁的女儿黎美容,穿过层层封锁线,到边区办事处寻找丈夫一起抗日救国,但丈夫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牺牲。她不识字,组织分配她搞炊事工作,她起早摸黑,勤勤恳恳,还经常帮助同志们浆洗和缝补衣服,也抽空上山采药,配合医务人员救治伤病员……

黎美容的儿子麦昌炯说,“当年的外公外婆,可以说‘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外公建立交通运输线、转战三亚多地;外婆在马岭开的小商铺,既为队伍筹集资金,又是一个情报站。”

黎国献的后代无法计算他们夫妻在一起的日子究竟几何,陈亚姑也没有专门说起。没有照片、没有文字,唯有陈亚姑不多的回忆,经过岁月,一路沉淀于后辈们的心里。

铁血丹心照崖州

革命烈士陈英才短暂而炽热的一生

崖城有座远近闻名的民宅,在大门左侧,一块红底白字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标牌十分醒目。它是陈英才的家,也是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成立之地。

陈鹏华说,关于爷爷陈英才,村里的老一辈皆称其为“三哥”,父亲7岁时,爷爷便离世了,父亲所能亲历的关于爷爷的事情有限,许多事迹他也是从村里老一辈的讲述和书籍记载中知晓的。

1894年,陈英才生于此处的农民家庭,自幼由堂祖母抚养。他天资聪颖,十余岁考入崖县县立第一高小,后赴府城琼崖中学深造,数理诗文无所不精,尤擅书画——曾以滴墨绘就百只蜜蜂,令师生叹服。

1915年,袁世凯妄图改变共和恢复帝制,陈英才联合学校进步师生,参加了声讨袁世凯余孽龙济光的斗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英才带领进步学生积极投身“五四运动”。

192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西沙群岛(原属崖县管辖)设立“实业公司”,开挖西沙群岛磷矿,窃取资源。陈英才与崖县一批爱国青年学生组织发动各阶层群众游行示威,并成立“崖县测勘西沙群岛委员会”,担任主任。陈英才与其他20多名爱国青年学生联名发表《琼崖公民对西沙群岛沦亡宣言书》,以铁的证据揭露日寇侵略我国领土、掠夺我国资源的滔天罪行,最终迫使日本撤销其“实业公司”。

同年秋,28岁的陈英才考入广东公路工程专科学校,不久辍学,受聘到南洋育英学校教书,一年后返回广州读书。

1923年,陈英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24年国共合作之际,陈英才受党组织委派,携《什么叫马列主义》小册子返乡,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成为崖县革命火种的播撒者。

“1926年3月,在广州读书的共产党员麦宏恩、陈世训、黎茂瑄等崖县进步青年也接受党组织派遣相继回到崖县,成立了崖县第一个党组织——崖县共产党小组,我爷爷任组长。”陈鹏华说。

此后,他们在崖城、保平、港门等地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同年,我爷爷被任命为崖县教育科长。”陈鹏华说,借国共合作之机,陈英才以教育科长的身份在崖城、港门、保平教育界中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崖县中学任教的陈英才等人以崖中党支部为核心,成立“抗日救国后援会”,组织抗日宣传队,书写救国口号,出漫画、墙报,编刊物以及演戏剧,宣传发动群众,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崖城、保平、港门地区迅速掀起抗日爱国宣传的热潮。

1938年秋,重建中共崖县县委,陈英才任组织委员(组织部长),主动协助县委发展党员,壮大队伍,发动武装斗争,开展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和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肩负着党的重任,陈英才日夜奔忙于城乡之间,足迹遍布崖城、梅山、乐罗、望楼港、球尾灶、莺歌海这条红色交通线。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山区,迂回至沿海平原发展抗日斗争力量。

1940年8月,陈英才在乐东志孟村因积劳成疾病逝,年仅46岁。

“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我们不会忘记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会忘记新时代历史使命。”陈鹏华说,在陈英才的影响下,家族几代人从军,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父亲陈鸿来1981年入伍,为海南戍边,从军27年屡获嘉奖,曾受李先念同志接见;如今,孙辈亦接过钢枪,延续“忠勇报国”的家训。

融入血脉的信仰,生生不息的力量。

那些为保家卫国而长眠的烈士,虽已化作青山忠魂,却将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深深镌刻进后辈的骨血里。它不是泛黄纸页上的文字,而是每逢清明细雨时心头的敬意,是回忆历史时眼底的滚烫,是平凡生活里对家国大义的默默坚守。

来源:三亚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