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倒是挺淡定地说:“哎呀,我邻居老李的血糖都十几了,也活得好好的,他还说糖尿病不治更好,不用吃药省事。”我那一刻真有点哭笑不得,这种说法其实在网上挺多人信的,还真不是她一个人这么说。
我婆婆前阵子突然说,最近怎么老是口渴,晚上还老起来上厕所。我一听这个描述,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拿血糖仪给她测了一下,结果是空腹9.6。
她倒是挺淡定地说:“哎呀,我邻居老李的血糖都十几了,也活得好好的,他还说糖尿病不治更好,不用吃药省事。”我那一刻真有点哭笑不得,这种说法其实在网上挺多人信的,还真不是她一个人这么说。
前段时间美国那项争议研究传到国内,说什么“控制太严反而影响寿命”,不少人就拿这个当借口,觉得糖尿病不治疗也没事。
我后来查了一下那篇研究,其实是针对一部分年纪很大的患者,而且还是已经有严重并发症的。可我们这边很多人一听到“不治更好”,就以为自己也适用,这理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我婆婆那天晚饭后又吃了两块豆沙月饼,边吃边说:“我低血糖,我得补点糖。”我真是差点没把碗拍了,糖尿病和低血糖不是一回事,她那种情况是血糖波动大,不是缺糖。
她那个“补糖”啊,等于是在给血管添堵。我们做营养科的常说,糖尿病不是糖吃多了得的,但吃糖不节制,确实会加速病情。
那天我一边给她泡山药红豆粥,一边跟她讲,其实糖尿病最怕的不是高血糖本身,是它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攻击。比如血管、肾脏、眼底、神经系统,都是“软刀子割肉”的受害者。你可以一两年没感觉,但等你有感觉的时候,往往已经晚了。
我邻居家那个50多岁的叔叔,早些年血糖高的时候不当回事,说吃药有副作用,还说“我身体好得很,不吃药照样没事”。后来突然有一天脚趾发黑,查出来是糖尿病足,差点截肢。他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常说一句话:糖尿病不像感冒,它是个“磨人精”,不声不响把你拖下水。你不理它,它就一点点吞噬你。前些天我家小女儿问我:“妈妈,糖尿病是不是真的不能吃糖?”我说,不是不能吃糖,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怎么搭配。
比如我给她外婆做的红豆山药粥,就是用低升糖指数食材做的,搭配点粗粮和蛋白质,饭后血糖就不会飙升。我还提醒她,一天三顿饭不是随便糊弄的,是调节血糖的好机会。
其实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误解,来自信息不全。有些人看到“控制太严容易低血糖”,就以为干脆不控制更好。可问题是,低血糖的风险是在用药不当、饮食不配合的前提下才容易发生的,并不是说控制本身有问题。就像开车,你不能因为怕刹车失灵就不装刹车。
我老公那会儿工作压力大,饭点老是不准,结果检查出来空腹血糖有点高。我没吓他,也没逼他吃药,而是从饮食开始调整。
早上我给他做杂粮糊糊配煎蛋,中午公司带饭,用藜麦、鸡胸肉、胡萝卜炒饭,晚上菜多饭少,再加点热牛奶。他三个月下来,不光血糖降了,人也精神了不少。用吃来调血糖,是比吃药更基础的事。
我婆婆现在也慢慢明白了,虽然嘴上还是说“没事没事”,但我给她做的饭她都吃得干干净净。我跟她说:“你不吃药可以,但你得让我来管饭。”她点头说:“你说管饭,我就听你的。”其实很多时候,老人不是不愿意听,是你得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说话。
我们做营养的都知道,血糖管理不只是控糖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稳定血糖波动。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对血管的伤害更大。就像河水一样,时涨时落,比稳定的漫灌更容易冲垮堤坝。
我家里现在早晚都有一个“家庭血糖时间”,大家轮流测,不是为了吓人,是为了让大家有数。小孙子还说:“我也要测,我要当最健康小朋友。”每次看到他们认真测血糖的样子,我就觉得,健康教育从家里开始,才是最有效的。
其实糖尿病的治疗方式已经大不同于十年前了,现在不光有口服药,还有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这类新药,副作用小,控糖效果更稳定。但不管药多高级,饮食和作息永远是最基础的管理方式。你不改变生活方式,吃再多药也白搭。
我一个朋友是内分泌科医生,她说她最怕的不是血糖高的病人,而是那些“明明知道血糖高,却假装不知道”的人。血糖高不是错,装不知道才危险。就像房子漏雨你不修,总有一天会塌。
说回那个美国研究,其实它的重点是——对于年纪很大的患者,尤其是有心血管病、肾病的人,过度追求血糖“完美值”可能反而增加低血糖风险。
所以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来定目标,而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所有人空腹都在5.0以下。科学控糖,是要结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的,不是每个人都要吃药,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不吃药。
我婆婆现在偶尔还会问:“我是不是可以不吃饭直接喝粥?”我说不行,粥升糖快,必须加点蛋白质一起吃,比如鸡蛋、豆腐。她点点头说:“那我明天早上吃你做的那个鸡蛋豆腐羹。”我心里想,她能这样开口,我就知道她是真的学进去了。
糖尿病的知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完的,但只要家里人能多听一点,多做一点,身体就会慢慢变好。不是靠一个神药,也不是靠一个奇迹,而是每天三顿饭,每一个选择,慢慢积累起来的结果。
我有时候会跟女儿说,妈妈做饭不是在喂饱大家,是在帮大家健康活得更久点。她听完还眨巴着眼睛问:“那我以后也要学做饭,保护我的家人。”我心里暖得不行。养生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家人的事,从锅碗瓢盆开始,从每一口饭开始。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 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StandardsofMedicalCareinDiabetes—2024.DiabetesCare,2024.
3. 李勇,张婷婷.“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干预及其效果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23.
4. 张小红.“糖尿病防控知识普及策略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21.
5. 周丽.“GLP-1受体激动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4.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