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身边忘性大的人越来越多?本来是下楼买酱油,转身却拎回一袋洗衣粉;手机刚放那儿,眨眼就像进了异次元。最扎心的是,这种“迷糊劲”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连不少五六十岁的中年人也开始“神游太虚”。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身边忘性大的人越来越多?本来是下楼买酱油,转身却拎回一袋洗衣粉;手机刚放那儿,眨眼就像进了异次元。最扎心的是,这种“迷糊劲”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属,连不少五六十岁的中年人也开始“神游太虚”。
根据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超过1000万人,且发病年龄正悄悄提前,50岁以上人群成为“高危人群”。很多人等到“脑子卡壳”才意识到,原来这不是简单的“健忘”,而是早期的认知障碍,甚至是老年痴呆的前奏。
其实,很多人不是输在年纪,而是败在日常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习惯上。
记忆力差,不一定是老了,可能是熬夜熬傻了。
有种“自毁型生活方式”,专治大脑活力。比如晚上不睡、白天不动、嘴巴不闲、情绪不稳……这些习惯就像是大脑的慢性毒药,一点点把你变“笨”,还不知不觉。
别不信,下面这5个坏习惯,看看你中了几个:
第一招:熬夜“续命”,实则“续命门票”都没了
有人说熬夜是成年人最后的自由,也是最贵的代价。长期睡眠不足,会让大脑清除垃圾的功能变差,阿尔茨海默病的“元凶”——β-淀粉样蛋白,就像没倒干净的垃圾堆在脑海里,时间久了,“脑子进水”可不是玩笑。
据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研究发现,长期每日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约30%。
而且别以为补觉能补回来,大脑对睡眠“挑剔得很”,错过黄金修复期,后果不是累那么简单。所以,别再用“夜深人静才自由”自我感动了,脑细胞可没你那么感性。
第二招:嘴上不饶人,嘴里不放糖
甜食,是成年人最大的“精神慰藉”,但也是大脑最怕的“慢性毒剂”。
长期高糖饮食,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不仅让血糖飙升,还会影响大脑对葡萄糖的利用。研究表明,高血糖状态下,大脑记忆区域的功能会显著下降,就像一台电脑中毒,运行越来越慢。
而且,糖不只是糖果蛋糕,含糖饮料、加工食品、甚至白米饭里的隐形糖,都在悄悄“背刺”你的大脑。嘴上说着“少吃点”,结果奶茶照喝,饼干照嗑,糖上瘾比你想的更难戒。
第三招:长期宅家,脑袋和腿一样都锈了
别小看运动,大脑和肌肉一样,不用就会“萎缩”。长时间久坐、缺乏锻炼,不仅腰椎遭殃,大脑也会变得“懒惰”。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的一项研究指出,规律运动可降低约40%的认知障碍风险。运动时,脑部血流增加,氧气供应充足,就像给大脑“洗个热水澡”,思路更清晰,记忆更牢固。
而且运动不是非得去健身房,“遛弯+爬楼+快走”这些日常动作就够用。关键是动起来,别让脑袋跟着沙发一起发霉。
第四招:情绪炸毛,脑子也会短路
很多人以为情绪只是心理问题,其实,情绪就是脑子的“调音器”。长期焦虑、抑郁、易怒,会导致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升高,直接影响大脑的海马体——掌管记忆的大本营。
有研究指出,持续的负面情绪会加速脑萎缩,认知能力大打折扣。尤其是中年人,一边背着房贷,一边操心儿女,情绪像定时炸弹,一爆炸,记忆力先遭殃。
所以,学会“心宽”一点,是对脑子最好的温柔。比起争输赢,活得糊涂点,反而更容易长寿。
第五招:信息“过载”,记忆“死机”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刷了半小时短视频,结果忘了刚才想干嘛;打开新闻APP,信息像洪水猛兽,脑袋都快爆炸。
现代人不是缺信息,是被信息淹没。大脑像个处理器,输入太多,反而处理不过来,结果就是注意力下降、短期记忆力变差。
尤其是中老年人,大脑的“缓存”本就有限,再被碎片化内容轰炸,迟早死机。与其天天看“网红养生法”,不如每天静下心,读点书、写写字,让脑子慢下来,才是最好的保养。
所以说,老年痴呆真的不是“老年”才开始。
它其实早早就埋下了种子,而这些习惯,就是它发芽的沃土。
有趣的是,人们总喜欢在“脑子不好使”之后,才开始疯狂吃核桃、补脑丸,但很少有人愿意早一点改掉伤脑的习惯。就像明知道熬夜伤身,还是一边打着哈欠一边追剧,一边说“再刷5分钟”,结果一看天都亮了。
核心信息是:认知功能的衰退,是可以提前预防的。
比起等到健忘成病,不如提前养脑护脑。而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不是吃什么补品,而是把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
其实大脑也很“脆皮”,不像肝脏那么能扛,也不像心脏那么有韧性。它更像一个性格敏感的老先生,怕累、怕吵、怕气、怕饿、怕冷落。
你对它好一点,它就能陪你久一点。
如果你已经50岁,再不改变,未来可能会变成“记忆力碎片收集大师”;但如果你现在就开始调整生活方式,不说活成“最强大脑”,起码不用担心出门忘钥匙,回家忘人名。
所以,别再把“我年纪大了”当借口。很多时候,不是老了变糊涂,而是糊涂得太早。
人生下半场,不靠运气,靠脑子。脑子不灵光了,再多财富也握不住,再多情感也跟不上。
别等到“我是谁,我在哪”时才后悔,真正的预防,从每一个清醒的日常开始。
那你呢?你有没有上面这些“伤脑”习惯?有没有什么改掉后感觉明显变好了的生活方式?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验,说不定就能帮到另一个正在“迷糊”的人。
参考文献:
[1]张晓娟,李润. 睡眠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24, 31(3): 178-182.
[2]杨晓红,王晓丽. 运动干预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5, 44(2): 145-149.
声明:以上内容仅为健康科普,并非诊疗建议。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本文不含低质内容,旨在传播健康知识,若涉及图片版权或内容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