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马鞍山,从实验室的复杂公式到生产线的标准化产品,从长江畔的生态蝶变到城中央的旧貌换新颜,从政务服务“刷脸即办”到“诗城智行”便捷停车……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图景,无不揭示着这座城市的发展逻辑:真正的创新之城,必然是科技高度与民生温度的交汇点,是星辰大海的梦想与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跃迁的关键支点。
在马鞍山,从实验室的复杂公式到生产线的标准化产品,从长江畔的生态蝶变到城中央的旧貌换新颜,从政务服务“刷脸即办”到“诗城智行”便捷停车……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图景,无不揭示着这座城市的发展逻辑:真正的创新之城,必然是科技高度与民生温度的交汇点,是星辰大海的梦想与人间烟火的温暖共生的家园。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改革之勇破壁清障,以服务之诚赋能成长,以民生之爱铸就灵魂,让创新扎根于生活的大地,生长在百姓的心间,镌刻进城市的基因。
如今,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答好“创新之问”?让创新驱动发展,让城市涵养创新,马鞍山步履铿锵。
坚持绿色发展
打造“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
先行示范区
当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长江就是天然永续的动力源。当一座城市与母亲河双向奔赴,高质量发展便拥有了最澎湃的引擎。
如何把“绿色底色”转化为“发展成色”?马鞍山给出的答案是,将保护长江作为一切行动的现实坐标。我市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责任担当,设立“马鞍山长江保护日”,一体推动长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深入实施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提升工程,建成滨江文化公园和薛家洼生态园,绘筑了万里长江生态修复新示范。
与此同时,马鞍山没有唱“独角戏”。从签订宁马石臼湖联管联建合作框架协议,与南京、镇江协同立法实施《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到联合长三角城市开展长江禁渔执法演练,我市以“一盘棋”思维放大先行示范效应,上下游协同、左右岸呼应、干支流联动,让“共抓大保护”从理念照进现实,诠释了“一江碧水向东流”的区域担当。
在践行长江大保护理念的实践中,我市把“治岸、治产、治城”一体推进,以系统思维重塑城市发展格局,由此带来的生态红利加速释放。全市空气质量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省考断面达标率、优良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8.7%。
一个个亮眼生态数据的背后,是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完成发展观的深刻蝶变。我市以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为关键抓手,加速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率先开展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完成71家重点用能单位“一企一策”节能降碳诊断,在8个领域实施“光伏+”行动,构建绿色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绿色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一座城市突破空间瓶颈、激活全域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总开关”。
推动城与乡融合发展,对于马鞍山而言,是一道跃升为现代化、可持续、有温度“未来之城”的必答题。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实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端,我市将有机更新作为民生答卷的核心题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南湖、雨山湖焕彩新生,利用边角地改造新建122处“口袋公园”,317个老旧小区实现“逆龄生长”。乡村端,我市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大力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推动产业兴、百姓富,成功申报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34个,建成省级中心村217个。
城,欣欣向荣;乡,万象更新,正是现代化人民城市最温暖的注脚。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打通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通的堵点、痛点,实现两者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我市抓好“硬联通”,加快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另一方面,我市强化“软衔接”,创新开展“五统五促”土地综合整治,通过“雁阵计划”优选干部驻村帮扶,推进“五大帮扶”工程……土地、人才、资金向农村倾斜,制约城乡发展的种种壁垒逐步消除。
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县城同样具有连接城市、带动乡村的重要作用。我市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聚焦乡村振兴的短板,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全市三县均上榜2025安徽县域综合实力30强。
大力提振消费文旅融合迸发新活力
保留原有厂房和工业元素,打造新消费场景,从购物、美食到娱乐、学习,创客+文创园里烟火升腾;除了满满当当的书籍,还办起了文化沙龙、非遗讲座、文创产品展览,图书馆前的文化街区深受年轻人喜爱……
老厂房、老建筑缘何频频“出圈”,成为众多年轻消费者的打卡地?
如今,在马鞍山,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遍地开花,文旅的新场景新供给备受青睐,成为当前消费市场的亮点,也为消费增长提供了新动力。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不仅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更成为了创新的试验田。
统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大力推动43项具体工作落细落实;今年上半年发放3269万元覆盖百货、文旅、汽车等类别的触发式消费券,直接撬动消费9.9亿元;小红岛、盒马等首店经济“热浪”袭来,体育路夜市、师专1958等夜市经济持续升温……持续上新的消费场景成为人气、财气的“强磁场”。
以文兴业、以文化城。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顺利开馆,推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四位一体”研学产业大步向前;黄梅戏《碧水东流》以婉转戏韵谱写生态新篇,让传统戏曲焕发现代表达;千字文数字馆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融合,让蒙学经典可触、可感、可体验……守护历史文脉,拥抱现代文明,马鞍山正形成独具魅力的创新生态。
“乡村旅游”火热、“City Walk”双向奔赴,“流动风景线”下是城市的脉搏,跳动着诗意;李白诗歌节成为城市名片,长江文化论坛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以体育点燃青春热情,以音乐激扬青春活力,采石矶半程马拉松、葫芦果音乐节等活动应接不暇……文旅融合出彩,城市活力迸发。一幅幅生动的场景,展示了这座城市蓬勃向上的城市活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增进民生福祉绘就人民城市新画卷
创新的终极坐标,始终指向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条“菜篮子专线”,将居民小区、农贸市场、便民生活超市串联起来,让居民手中的菜篮子越拎越轻松;一间“小工坊”,通过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岗位设置,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轻创业”;一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侧重“一老一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便利与品质悄然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
在马鞍山,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正把群众“盼的事”变成党委政府“干的事”,把民生难点变成幸福支点。
刀刃向内,创新机制。不断完善“民声呼应”快速响应机制,“马上办”等平台一站式响应民声,“全科社工”“楼栋长”面对面服务群众、解决问题;深化“困有所扶”集成改革,从低收入群体到边缘家庭,从青年求职到老年福利,确保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得到及时有效的援助。
数字赋能,智惠民生。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让市民和企业办事彻底告别“证明多、多头跑、开具烦”的问题;“家在半山”微信小程序实现社区治理服务“一点即知、一键生成、一刻就办、一呼百应”;“诗城智行”平台提供停车位查询、停车场导航等功能,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让民生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普惠。
精准滴灌,全龄友好。优化实施促进放心家政、安心托幼、老有所学、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30项民生实事,打造“马上送福”特色养老服务品牌,深化“名医上马”工程;全链条服务创新创业,实施人才“回引”专项行动,探索开办“青年人才贷”“青年人才险”,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如今的马鞍山,所有宏大的创新叙事,最终都具象为每一个普通人脸上满足的微笑、脚下踏实的道路和心中升腾的希望。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每一次微笑、每一步道路、每一份希望,都将在长江潮声中永续奔腾,汇聚成马鞍山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春潮。
好文推荐:
一审| 赵文静二审| 赵欣欣三审| 陈邦兵
来源:马鞍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