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8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近年来,艾滋病这个词,似乎在大众视野中“淡出”了。可你可能没想到,这个看似已经被“控制住”的病毒,正在悄悄反扑。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数据》,我国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不降反升,尤其是在部分年轻群体中,感染率和死亡率出现了“双升现象”。
为什么在有药可治的今天,艾滋病相关死亡还在增加?医生指出:很多人不是死于病毒本身,而是死于无知和侥幸心理。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只要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多能实现病毒抑制,转为“带毒生存”,甚至可以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成为可控的慢性病。
但这并不代表它无害!
如果不治疗,HIV会持续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导致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形成艾滋病期,这时候,哪怕是普通的感冒,也可能致命。
关键问题在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
感染HIV后,潜伏期可以长达8到10年,期间几乎无任何症状,也不会像电影里那样面黄肌瘦。
这就导致很多人抱有侥幸心理:“我身体挺好,没啥事。”于是拒绝检测、拒绝防护,甚至继续高风险行为。
根据《人民日报》2024年报道,我国HIV感染者中,有近四成确诊时已进入晚期,此时即使开始治疗,免疫系统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死亡率明显升高。
第一件事:不做检测
检测是唯一能识别HIV感染的方式。早发现,早治疗,能显著延长寿命、降低传播风险。国家早已提供免费自愿匿名检测,成本几乎为零,害怕检测,只会让你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二件事:无保护性行为
这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无套性行为不仅传播概率高,而且年轻群体感染率上升与此直接相关。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15-24岁男性青年感染率近五年上升了60%,其中多与临时性伴或网络交友有关。
第三件事:迷信“外表健康”
有些人觉得对方看起来“干净”,就放松警惕。但HIV感染者在外表上没有明显特征,尤其在潜伏期。
病毒不会在脸上写字,你不是医生,也不是显微镜,靠“看”判断,等于自欺欺人。
第四件事:轻信偏方、网红“抗艾产品”
目前,没有任何中药、保健品或所谓“免疫疗法”能治愈艾滋病。网络上充斥的“艾滋病转阴案例”“祖传秘方”全是骗局,不仅浪费钱,可能还耽误正规治疗。
医生明确指出:唯一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坚持服用ART药物。
第五件事:对艾滋病者歧视
歧视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公共卫生问题。
当感染者因为害怕被异样对待而不敢检测、不敢就医、不敢告诉伴侣,病毒就有了可乘之机。
你对艾滋病的偏见,可能就是病毒传播的温床。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只发生在“某些人”身上。错!
数据显示,近年来感染人群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学生、白领、已婚人士、老年人……没有人能天然免疫。
HIV是行为导致的高风险结果。多一个人破除偏见,社会就少一个病毒传播的漏洞。
目前的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且不能随意停药。很多人一听“终身服药”,就退缩了。
但医学早已证明:只要规律服药,艾滋病病毒可以被稳定控制,甚至检测不到病毒载量,这种状态称为“病毒抑制”。
而且在这种状态下,传播给他人的风险几乎为零,这正是全球倡导的“U=U”原则(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不知者无罪的借口已经不成立了。每一次高风险行为,都是自己点下的“可能感染”按钮。
与其事后恐慌,不如提前防范。用保护措施、定期检测、科学认知,把病毒挡在生活之外。
你可以熬夜追剧,但别熬夜“玩命”。你可以谈恋爱,但别谈“风险”。
国家卫健委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年检测一次HIV。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感染者应尽早接受ART治疗,且终身服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广“95-95-95”目标,即95%感染者被发现、95%感染者接受治疗、95%治疗者病毒被抑制。
艾滋病不是遥远的传说,它可能就在你不设防的一次“随意”里潜伏。
别让无知变成杀手,别把偏见当成盔甲。
参考资料: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数据通报》.
[2]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年轻人艾滋病感染率上升,医生提醒:别再忽视这些信号》.2024年11月5日.
[3] WHO.《Global HIV & AIDS statistics – Fact sheet》.2024年更新.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