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国人认为中国历史只有3000年?这事越琢磨越让人不服气!一国内网络热议,舆论里争来吵去。有朋友嗤之以鼻,有人咬牙自信地说“上下五千年”,再有人直接甩出甲骨文、陶器、各种考古成果来反驳。可偏偏,在一堆证据和声音里,这个数字——3000年——还是被绝大多数主流西
外国人认为中国历史只有3000年?这事越琢磨越让人不服气!一国内网络热议,舆论里争来吵去。有朋友嗤之以鼻,有人咬牙自信地说“上下五千年”,再有人直接甩出甲骨文、陶器、各种考古成果来反驳。可偏偏,在一堆证据和声音里,这个数字——3000年——还是被绝大多数主流西方史专家认定成中国文明的起点。奇怪吧?!
他们拿出的理由和我们的自信有点不搭调。最直接的事,眼下地球上最权威的一些博物馆、考古权威、大学教材,都把中国历史写作“3000多年”。时间明明摆着,许多中国人却发现怎么解释都说服不了那些专家。许多人想不明白,为啥我们自家说五千年,别人就偏偏不认账?
真要深究起来,这事跟“三把火”脱不开干系,说到底也不全怪他们——毕竟缺了证据,谁都要犹豫。可是单凭这个理由就打死所有“上下五千年”的说法,有点草率了不是?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一组数字,考古实证材料,大体能推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属于殷墟甲骨文出土的年代。没错,考古能精确出洋洋洒洒三千多年。再早就差点意思。需要文献配合?那更尴尬。许多历史学者都更信考古,不信口耳相传。甲骨文的出土、释读,这事当时在国外还引起不小的轰动,国外原有的偏见才缓缓松动。
可惜很多外行一点也不管这个,不听你的精细推理——他们要么简单一刀切,要么等新证据。但是一说五千年,西方主流声音立马提出异议,觉得咱在搞民族主义。不服气吗?肯定。
我国史家的自信,主要建立在《史记》等传统史籍的系统记录上,只是这些东西在西方学界看来,有神话色彩。像什么三皇五帝、黄帝蚩尤之类,人家一律全当故事。哪怕《史记》据说融会了前代百家子书,也还是被铁面无私地挑刺——扫地以神怪,不算数。
许多中国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其实是有依据的,夏商周这套体系,本来就是成体系的历史脉络,只是很多环节证据确实遗失。全球有影响力的史学圈,他们看不到连贯文献与考古物直接挂钩的实锤,就死咬三千年。理由再简单不过:能看见、能研究且写进教材的才是真实历史。
这背后,三个灾难性的大火,几乎毁掉了我们大半的有根有据的文化传承。有心人一查,发现很多考古现场遗址下,其实还有更早的层次,但无证据无文献交叠,就是没法讲成“信史”。
第一场火,没有什么悬念,就是那场家喻户晓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集权巩固,什么都要一统。度量衡、书同文没得说,唯独思想这件事,容不得一丝杂音。统治者思路清晰,就想着只留下自己喜欢的信息。跟着李斯建议,大批史书、古籍被焚毁,顺便行刑坑杀反对自己的一派文人——光想一想,就令人扼腕。
现在不少史学研究者都会提到,焚书的实际范围未必有民间传言这么大,但秦朝能毁掉那么多记载,怕是也真的渴望让前代文明断层翻篇。这一场火里,被燎尽的不仅仅是“异端”,还有前朝积攒下未整理的史料。被“焚”不是一点不留,可对于后人来说,线索断了,补不回来了。考古能验出来,史书却配不上。你说可惜不可惜?!
当然,焚书还有个细节,秦始皇其实也有所顾忌。不是所有书都烧了。官家还留了部分藏书,像是存放在精致书阁、皇家库房里,给后代查询,万一有用呢?他也许只是想着后人称颂秦皇伟业,用的时候能随手翻出来。谁也想不到,后面出事了。
第二场火,出自暴力征伐,无人能预测——项羽入关,咸阳火光冲天。秦宫和大批藏书在这场劫火里彻底消失。那些幸存的文本、孤本、甚至被小心翼翼藏起来的秘密文献,也就这么烧没了。没留情面。哪怕普通人对“项羽火烧咸阳宫”习以为常,实际那场大火确实让千百年古籍遗存毁得一干二净。如今出土的秦简,都是零散、支离破碎。宫里的资讯保不住,史书就得靠后面的史家靠残本或口述补录。假的也好,真的也罢,现在全失传了。
第三场火,跟王朝更迭、战乱息息相关。西汉末年动乱,赤眉军攻占长安。略看史料,那是个彻底乱套的年代。进城以后,大批藏书成了战火里的牺牲品。抢劫、烧杀、破坏,这里头的汉宫藏书被焚毁得体无完肤。当代专家说得实诚:几乎整个西汉朝代的文献、档案、百家典籍、官府信笺没剩下几份。要问赤眉军到底对这些书有什么意见,实话说,他们只想烧光顺手捞好处。没想太多。
就这些天灾人祸、权力更迭交错下,中华五千年,变成一段又一段残篇断简。要不是这些火灾,其实留存下来的文物完全能补全“上下五千年”的链条。现在嘛,谁都知道早期陶器、城址、房址、甚至粮食种植遗迹年代极早。考古新进展也在不断刷新人们的观念。河姆渡、新石器遗存、良渚文化,这些越挖越早。但缺了连续文本,外国人拿证据说事,就很难撬动他们强硬那一口。
西方喜欢靠实物考古和文献契合,这有点生硬,但也不算毫无道理。甲骨文是个典型突破口,可没法像西方那种用书本加考古配合的“交写”手段,刚好死抠住出土实据。要说不服气,真的不服——就因为三把火,中华文明源头成了啥样?断裂带。结果就是,现在有了新出土的陶器、骨器、房基,他们还是等下一份可对照的新文献证据才点头。
现代学者里也有不同声音。有的强调“信史”与“传说史”的分野,认为上古神话色彩重,不宜直接当真。还有人拥抱开阔视野,主张用考古发现与文献重构早期中国。就像最近几年,良渚遗址进了世界文化遗产,连国外都得重新评估中国同一时期古文明的高度。但还是有摇摆。
调查里发现,很多国外高校教材悄悄在删掉“Only 3,000 years of Chinese history”的结论,开始转而强调“continuous written history for 3,000 years”,留一项伏笔。是不是承认五千年?他们说不清。但要说上下五千年,在专家圈仍然忌惮缺乏连贯文献和“考古-文献”双重认证。
我自己琢磨着,其实这事根本不必叫真。外人认不认,其实阻挡不了中国自己的文化认同。五千年观念,不止是数字堆砌,更是一种情感及身份构建。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哪怕只有残片,也是精神传承不停息。道理简单明白,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它的意义,而不是别人认可才算数。
好像说了这么多,观点又有点转回来。精细的人会挑细节讲证据,随性的人认情感和传说。“三把火”的故事,不完全卧底在教训历史圈。到底是3000年还是5000年,夸一句也没啥,争也可有可无。
到底还会不会有下一批考古、古老文献横空出世,谁又能肯定?如今,时代每过一天,新的发现都可以悄然改写被人认定的“基线”。数据说话,铁证如山,可有时候连铁证也有人不收。有点儿让人憋气,却也是现实。
其实三把火之外,真正烧掉的是中国人与历史的回忆和可能。每次听到国外专家定死三千年,都不免心里添堵。但谁说呢?或许,新发现随时可能反转一切。反而是我们自信地说:五千年,信也罢,不信就拉倒吧。
反正历史一直流淌在时间里,没人能说最后的句号。
来源:彼岸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