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的“金饭碗”,一人上班全家吃饱,如今逐渐被淘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4 04:40 2

摘要:听诊器、方向盘,一供销,二粮站,这是一些今天很少再被提起的词语。银行和邮电,曾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岗位。铁饭碗的标签,几乎从头贴到脚。谁家有亲戚在这几处混口饭吃,街坊嘴角的分贝能高两度,茶馆里也绕不开夸上一句。30年前的中国,稳定二字贵如油。公务员三字现在抢手,

听诊器、方向盘,一供销,二粮站,这是一些今天很少再被提起的词语。银行和邮电,曾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岗位。铁饭碗的标签,几乎从头贴到脚。谁家有亲戚在这几处混口饭吃,街坊嘴角的分贝能高两度,茶馆里也绕不开夸上一句。30年前的中国,稳定二字贵如油。公务员三字现在抢手,可谁记得那些年更早一批的“稳定工作”?说是消失,其实只是悄无声息地淡出了舞台。

国家体制撑起来的大伞下,每个岗位都是镶着金边的。社会缺乏选择,铁饭碗更像是生存头号法宝。80年代、90年代,村里没电视没手机,看场露天电影成了年度盛事。听说电影要放,孩童们立刻跟打了鸡血。天还不黑,早就是人头挤挤。电影放映员往场中间一站,竹竿一插,白幕一挂,感觉全村人的脖子都往那边扭。电影放了什么?管它呢!能看就行。大家都争抢最佳位置,有人还枕着麦秸垛打地铺。其实夜风一吹,瞌睡人人有,却没人舍得闭眼?

胶片咔嚓旋转,放映员手艺不是吹出来的。他调焦时屏幕模糊一片,小孩先急,大人后骂。可谁敢惹他们?放映员可是风头上的人物。工资不低,补贴更多,每去一个村,还得有人招待一顿。车马劳顿全算作工分,偶尔还能带去新鲜事。说好听点,这些人仿佛掌管了村里外面的全新世界通道。就连村长遇事都得先斟酌脸色。有人在放映时吵闹一句,放映员一句“不播了”,场子能立马静下来。情书递得飞快,谈对象的借口也找着了。电影内容大多雷同,却总有一些片子没人看腻,《英雄儿女》《东方红》都是硬通货。

后来呢?电子产品普及,电影变成影院里的生意。放映员不被需要,铁饭碗松动了。“美差”的金光剥掉一层。村子里的露天电影慢慢没了。白布没了,竹竿只剩晒衣服,那群顶着风雨的放映员,也许换了别的营生。可那些夏夜蝉鸣、孩童欢笑的场面,除了当事人,谁能理解?

八十年代,汽车在街上就是稀罕。机关单位的司机,提着钞票进食堂,外面吹牛有成色。驾照难考,司机工资分级制直接卡到六级——600块工资,那个时候算天花板了吧?外出任务一趟补贴多,偶尔还能帮老板带私活。能混得上私人司机的,时运得多好?那时候老板基本非富即贵,司机跟着走南闯北,有认人的机会也有碰壁的时刻。

司机风光虽然有声有色,却也实打实吃力。路是坑洼不说,修车、备胎、打气筒自己玩得转。堵在半道,被骂一通,求爹告奶也没人理。现在倒好,谁家都能买车,有旅途也有高铁飞机。司机的“江湖地位”大跳水。看到这或许有人会说,司机还有市场,可是,和当年那种让人羡慕的光环,差距太大了!

信件是那个年代人们联系情感的最主要纽带。快递不是不存在,是想都没想过的“产物”。邮递员穿过风雨,骑上28大杠,一路铃儿响叮当。有信的日子,村口人头攒动。每家都盼着那一只邮包、一封家信。偏僻的山村,邮递员只能靠走,踩着泥泞的野路,心里想的是:“哪天能换条好道?”

邮递员有尊严,再辛苦也是国家人,享受那些老工人的福利分房。传言里“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让人莫名敬仰。工资高其实也就相对,但在当时纯属差不多的“大户”。不过发展一来,谁还用信?有了手机,有了网络,很多邮递员不得不转型,快递哥成了新标签。这么一变化,昔日的光环荡然无存。邮递员的脚,不再丈量家乡山河,反倒加快了生意的脚步。

粮站,老百姓交公粮的地方。那些年供销社、粮站,就像两颗钉子,扎在农民生活最要紧的地方。夏天收麦,秋天交稻,粮站收购员忙到脚不沾地。站在台子上称粮,有人故意为难,嘴上不饶人。“这米有杂质、这稻带水分”,一句不顺耳,回家拿烟拿礼,讲不讲理都要走这个流程。我小时候就见过,爹带着粮食来,被卡住不放,说不过就低头买包烟递上去。

收入高、腰板直,粮站收购员除了晒太阳晒,剩下就是管着乡里人的“饭碗”。没办法,有本事还得低头交差。在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废除农业税之前,收粮永远是大事。这个制度一断,粮站风光不再,好多人直接下岗,哪怕想留下,饭碗也保不住。记得那些人,有的后来去了市场,有的去外地,心里有点怅然吧?

供销社的辉煌也就是那个阶段。吃穿用度都得凭票,大到自行车,小到火柴,都得在供销社找。柜台玻璃后面摆着的糖果、缎带,是小孩的终极梦想。可东西虽多,买到得交情、得排队、得好话。态度横着来,买货还要求人。现在的服务业哪还有那点仗势的劲?供销社的“神气”,在市场经济下撑不住,职工也不再被羡慕。后来超市便利店遍地,供销社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就像一阵风刮过,只剩旧房改做仓库,没人再看一眼。

农村自给自足,年关杀猪是重头戏。杀猪匠不是谁都能干,手艺好、胆子大,能吃上好的,拿到的工钱也高。这活累吗?很累,日夜颠倒,烟酒不离嘴。猪肉香,杀猪匠自己快腻了,每顿见肉都提心吊胆。可惜命短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大鱼大肉,劳累过度,早早就病倒了不少。小的时候总觉得杀猪匠威风,现在看,多的是落寞。

“赤脚医生”更不用多说。交通不便,药箱一背,半夜也得爬山下田。赤脚医生靠手艺吃饭,可是也要看病人家庭条件,有时白干活,有时亏本。辛苦不言自明,医德一词在当时很真实。他们有名气,但待遇未必有传说中那么高。现代医疗体系健全后,赤脚医生不得不消失,新医院新设备谁还肯去蹚泥巴路?

广播里嗓音圆润的播音员,代表了村庄对外的信息窗口。不能识字不会普通话的人,连播音的机会都没。一则天气预报能让全村夜不能寐,政策解读需要再三琢磨。机关单位大量招募播音员,待遇按工龄、资历核算,有编制,有保障。小时候,收音机里传出陌生声音,村里人围着听,不敢插嘴。现在满大街的耳机和手机,已经没人记得曾经的繁华。播音员的光鲜日子熬不了多久,普及过后就是寻常职工。

回头看,其实说这些岗位都“消失”并不严谨。有的只是名字变了,有的工作还在,却不再有铁饭碗的地位。早年那些看似稳的岗位,现在看来并不牢靠。时代推动着变迁,没有哪个饭碗是永恒的铁。有的人不甘消沉,转身闯出一条新路。有人则消沉,怀念一去不复返的“好时光”。这残酷又真实,能怪谁呢?

但是,也无所谓吧?社会怎么变都有人失去,也会有人获得。风水轮流转,铁饭碗不是永远不破。想想当年一呼百应的岗位,现在或许平淡无奇。喜感、遗憾、无可奈何全都有。当下的铁饭碗,还会不会像过去一样让人艳羡?没人能说得准。再回头,记得那些平凡岗位背后的人与故事,也许就够了。

来源:向阳花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