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6年春节还未到来,中南海怀仁堂的气氛已经透着一种别样的温暖。陈赓走进大殿,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掠过——并没有过多停留,倒像是随意一瞥,却被一个意外的身影吸引住了。怎么可能,不是唐生明吗?不是说他很久没露面了嘛。两个人,一个将军,一个昔日军校小弟,四目相对竟忘
1956年春节还未到来,中南海怀仁堂的气氛已经透着一种别样的温暖。陈赓走进大殿,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掠过——并没有过多停留,倒像是随意一瞥,却被一个意外的身影吸引住了。怎么可能,不是唐生明吗?不是说他很久没露面了嘛。两个人,一个将军,一个昔日军校小弟,四目相对竟忘了寒暄,直接上去就拥抱。也太久没见了,忍不住要拉着对方回忆往事。谁也没想到,他们等待拜见毛主席的时候,又能碰上一阵更大的惊喜。
毛主席坐在椅子上,看到唐生明进来,竟然笑着说:“哎,生明,你可来了!”居然是“老师”叫“学生”的语气。唐生明也立刻叫了一声“毛老师”。这种叫法在那种场合很突兀,甚至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周围几个人都愣住几个呼吸。两个人寒暄了几句,没头没脑的夸彼此,讲起当年读书时的细节,这场面有点尴尬,有点感动。只是,不明就里的旁观者就要问一句,他们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交情?
要说起唐生明,熟悉国民党湖北湖南一带往事的人都不会陌生。他就是唐氏三兄弟中的最小那个,最调皮,最不省心,父亲老早就头疼他,兄弟们也不对他报什么指望。小时候动不动就给父亲惹麻烦——不过,这孩子命还挺好,托家世的福进了湖南第一师范附小,那时毛主席当语文老师,才二十一岁。家里让毛先生把他带到自己家里寄养,怕他在外面成事不足。可毛主席是真耐心,对他的调皮视而不见,每次他睡觉踢被子,夜里亲手帮他盖好。说没感情,怎么可能。
一年时间里,唐生明的毛病慢慢改掉,学业上也有起色。可他到底骨子里是那种坐不住的性格。不服管,偏又有点少年人的聪慧。毛主席后来也讲过,自己教学生时遇到最难管的就是这样,明明天分不差,就是野劲儿足。可再怎么顽劣,师恩还是记了一辈子。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唐生明变成国民党的中将,毛主席身为一国之尊。说没距离,骗人,谁信?
陈赓出现得更晚一点。两人又是湖南老乡,算是同时期的同行,彼时二十年代,革命的火刚烧起来。黄埔军校第四期,唐生明正是那拨年轻军官里最引人注目的那类人。说不上多聪明才智,但特别敢闹,敢说敢做。陈赓成了他的连长,整天领着这帮小家伙训练,唐生明刚开始还是老毛病,野得很。几回三番扛不过去,倒也没闹出大乱子,倒是跟陈赓渐渐成了铁哥们。兄弟情谊是那种不声不响的,真遇到事,谁都心里明白,只要招呼一声就会冲上去的那种。
其实,细心一点就能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相似的“底色”:祖上都追随湘军,从穷小子熬到将军。陈赓比较豁达,对共产党特别认同,对唐生明影响很大。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讨论大事,从湘军老传统聊到全中国。也许那时候,唐生明骨子里对世界已经起了变化。谁知道呢,也许影响不大,也许改变了他后来的一生。
到了1926年,陈赓要去苏联深造。唐生明亲自送行,兄弟俩站在站台边上其实没讲几句话,只是望着火车慢慢远去,谁也没想过谁会倒在哪个坎上。两年后,陈赓回来换了新身份,唐生明也升了官,国民革命军特务营营长和警卫团长这一对搭档,看起来很配。彼时风云突变,军阀争斗激烈,有时候说不清今天的同僚明天是不是就倒戈相向。唐生明虽然身在国民党高层,可他一直暗中同情共产党,为别人兜底。不承认这点也行,反正谁都不是傻子。
那几年,唐家风雨飘摇。唐生明的大哥唐生智本事很大,但跟蒋介石掰了手腕,结果失败了。家里一度被抄,唐生明也失势。可他没怎么慌,每个月还有人偷偷往共产党那边递钱。这种事吧,有点投机,也有点勇气。谁知道要不是投机,他会不会活到后来那一刻?有时候想想,那些人到底图的是什么。是真正的信仰?还是怕最后落空,留点退路?也许两样都有。
战火越来越猛,南京、常德几次大战,兄弟俩都没逃掉一身泥泞。唐家父亲去世,兄弟回乡守孝,转头唐生明又被调进了汪伪政权,那段时间很混乱。据说他帮蒋介石打探情报,这种官司说清说不清?一些历史档案记得很细,不过谁又信得过那些纸上的只言片语呢?
到1948年,形势大变。共产党看准了湖南这个大口,唐生智明白自己不能再走老路,命人和解放军秘密联系。唐生明中间联络,看起来像是在为大哥跑腿,实际上却早有想头。最终湖南和平解放,很大程度是唐家兄弟一手操办。有档案说唐生明“功不可没”,可也有人讽刺,说他其实就是见风使舵。是真是假只有天晓得。
可是1956年中南海那天,唐生明进门前大概还是有点紧张,毕竟毛主席已经不是十几岁跟他睡一屋的“毛老师”,而是手掌生杀大权的人。可毛主席没那么多戒心,当众一句“我是他老师”,轻轻化解所有尴尬。大家气氛随之轻松下来。有人甚至觉得,唐生明此刻的身份,已经不再重要。成败得失都过去了,只剩下一种难以说清的感情。
陈赓在旁边不知道该插什么话。老友重逢本该多聊几句,可各自身份悬殊太大,就像多年后看自己小时候出丑的照片,觉得亲切又有点别扭。其实你说唐生明真是进步的将领吗?又说不准。毕竟,他在人生关键节点总倾向于保全自己,但也真的顺应了整个局面的变化。唐家兄弟左右逢源,被封为“开明”,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说起来,毛主席怎么就认得唐生明?这历史资料里都写得太平淡。但要是真想想,那个八岁孩子调皮捣蛋,如今已站在世界中心。往事就像电影胶片一样哗啦啦倒退过来。一些小细节,比如毛主席亲手掖被子,比如他叮嘱唐生明坚持读书,这些场景太真了。很多人会说:你看,不就是教育改变人生?可不对,那些年太多人有恩师指点,却并没逃得过命运。唐生明有今天,顶多一半靠师恩,一半靠机遇。
想到这里,有点犹豫。他后来的一切,真是进步思想的结果吗?还是情势所逼,被历史巨流推着走?这事不好说,就像唐家能在动荡岁月里始终保持一丝活力一样,说不上来凭什么。
有人说他有点两面派。可历史里不全是两边下注嘛。左右逢源反倒能存活下来。特别是那种大户人家、小孩命硬的,大多如此。
回头看,彼时陈赓、唐生明、毛主席三人,一个得意,一个圆滑,一个深不可测。陈赓一直以正派、热情自居,好像不管何时都敢担当,但也有人怀疑过他太理性,感情身前身后都放得很淡。他对老友的感情,既真挚也冷静。唐生明,有情有义,有点见风使舵。毛主席则始终沉静,偶尔一句玩笑点破格局,这才是他们三人最大的不同。
其实大多数读者关心的是,这样的宿命交错如何影响后来的风雨人生。是师恩,是兄弟,是政敌,是亲人,谁也说不清哪个成分更多一点。有人看中情谊,有人重视成就,无所谓孰高孰低。唐生明这一生,经历从军阀少爷到“学生”、到国民党高官、再到开明将领,和他类似的故事中国历史中还有很多。区别在于,他在每一个重大转折点总能及时调整自己,既没彻底投身一方,也不曾彻底背叛另一方。
历史的复杂面目往往不如表面上那样整齐。你觉得唐生明因老师、兄弟一路进步,其实也有他本性里的玩世不恭。他今天扬名,也许明天就会湮没在历史烟尘,别太当真。
说不上谁成就了谁,唐生明的传奇,大概就藏在这些说不准、讲不清的片段里。有失误,有巧合,有忠诚,有投机。愿意做出选择,是性格;能扛得过去,是运气。
结果,这一切往往也就这样了。
来源:瑾瑾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