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中国“9·3阅兵”式前一天,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肯尼斯·施耐德上将通过一场由米切尔研究所举办的线上论坛,急不可耐地向《航空周刊》等媒体宣称“我们并未被震慑”。
就在中国“9·3阅兵”式前一天,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肯尼斯·施耐德上将通过一场由米切尔研究所举办的线上论坛,急不可耐地向《航空周刊》等媒体宣称“我们并未被震慑”。
这番话听起来气势十足,但细细琢磨,却像是一杯调得太浓的咖啡——闻着挺香,入口却难免带着几分刻意的苦味。选择在阅兵前这个时间点发声,背后有着精心的战略算计。
施耐德将军毫不掩饰地指出,中国、俄罗斯等国常利用阅兵这种形式来“传递战略信号”。
但他想要抢先传达的信息很明确:不管中国展示什么新武器,都不会阻挡美军,美军将持续保持技术代差,并研发反制手段。
他甚至援引了所谓“威慑=能力×决心×信号传递”的公式,暗示中国无法在三个方面同时实现有效威慑。
这种“抢先发声”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舆论和心理上的“先手棋”。就像下围棋时提前在关键位置落子,美军试图在中国展示新型军事装备前,就先定下“不为所动”的基调,削弱中国阅兵可能带来的心理震慑和战略影响。同时,这也是向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传递“美军仍有能力掌控局势”的信号,防止它们因中国军力展示而产生战略疑虑或动摇。
但仔细观察施耐德将军的讲话内容,就会发现其中透露出不少耐人寻味的细节。这些细节反而暴露了美军背后的战略焦虑和“外松内紧”的真实心态。
第一个细节是,他在强调要“突破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的同时,却着重阐述了美军如何提升基地防御、威胁预警、战机紧急升空、跑道快速修复以及分布式部署能力。这些举措,无一例外都聚焦于“生存能力”和“防御”。他特别提到,美军需要“在基地防御领域同步进化”,包括提升威胁预警效率、战机紧急升空能力以及跑道弹坑快速修复技术。这种强调“如何挨打和生存”的论调,恰恰暗示美军意识到其在第一岛链内的主要基地在潜在冲突初期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
第二个细节是关于技术优势的表述。施耐德将军列举了B-21隐身轰炸机、第六代战机概念、协同作战无人机(CCA)等先进项目,试图勾勒出一幅美军技术持续领先的图景。但就在他讲话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美军“协同作战飞机”计划下的原型机在去年8月底才进行首次试飞时,中国类似概念甚至设计理念更为先进的无人机已经进入现役序列,并在此次阅兵中公开展示。这种“美军原型机刚试飞,解放军已列装”的现象,无疑对美军宣称的“保持技术代差”构成了挑战。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施耐德将军对中国军事能力的描述。他承认中国是美军“关注的主要焦点”,提到了解放军“不断提升的能力和规模”,以及中国在南海、台海地区的常态化行动给美军带来的挑战。这种承认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真如表面说的那么“不怕”,又何必如此高度重视?
事实上,中国已经构建了一套涵盖侦察、锁定、打击各环节的较为完整的“杀伤链”体系。从高空侦察无人机、高分系列卫星、空警 - 500等构成的侦察预警网络,到东风 - 26(可覆盖关岛乃至第二岛链目标)、东风 - 17(高超音速突防能力)、以及各种先进反舰导弹构成的打击手段,使得中国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上有了质的提升。这使得美军航母战斗群和前沿基地的生存性受到严峻考验,也迫使美军不得不大力发展“敏捷战斗部署”(ACE)等分散部署战术,以图“躲过第一波打击”。
除了军事层面,竞争已延伸至战略资源和供应链领域。有报道显示,中方对稀土等关键矿产资源的出口政策,已经影响到美国国防工业供应链,导致诸如战斗机发动机所需关键材料价格飙升和零部件生产延迟。这无形中抬高了美军维持其技术优势的成本和难度。
施耐德将军“我们不会被吓倒”的言论,与其说是纯粹的自我安慰或纯粹的无所畏惧,不如说是一种混合了战略宣传、盟友安抚、国内动员以及对现实焦虑的复杂产物。它既反映了美军依然坚信自身整体实力和应对能力的“传统自信”,也透露出其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深切担忧和“被迫适应”。
对于这类表态,我们或许不必过于在意其口头上的“强硬”,而应更关注其“外松内紧”策略下进行的实质性军事准备和部署调整。真正的“怕”与“不怕”,从来不是由言辞决定的,而是由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经济基础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与有效能力所共同铸就的。
这场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是一场持久而复杂的较量,它围绕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战略资源保障、联盟体系运作以及战争理念革新等多个维度展开。最终的态势平衡,将取决于双方在这些领域的长期竞争与互动结果。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定力,脚踏实地发展自己的实力,不要被别人的话术带偏了方向。
毕竟,事实胜于雄辩,真正的底气来自于实力,而不是嘴上的强硬。
大家如何看?期望你们的真知灼见哟!千万不要被打脸[星星眼][星星眼][星星眼][星星眼]
来源:史韵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