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子说,“读书已是第二义”,读书是人生第二重要的事。第一义是什么呢?就是要懂得道理,照道理做事。读书先做人,做个懂得道理的人,这样才能读好书,有一类人读书目的就是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行为,一开始,就是不对的,用这样的心去读书,想达到自己的目的,
来源,得到精选,我增加了我的一些理解和经历。
这有一本谈读书方法的古书《朱子读书法》,这本书是读人如何读书的的祖宗。
1、别把读书看得太重要
朱子说,“读书已是第二义”,读书是人生第二重要的事。第一义是什么呢?就是要懂得道理,照道理做事。读书先做人,做个懂得道理的人,这样才能读好书,有一类人读书目的就是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的行为,一开始,就是不对的,用这样的心去读书,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注定是读不好书的,读书是个桥梁、途径,不是目的。
所以朱子首先注重的不是读书,而是在读书的那个人。要有我的主体性,自己首先是一个立得住、行得正的人。读书不是一个人单向地去读、去学习书上的东西,实际上他也得借助书来读明白自己。人在读书,书也在读人,读书其实也是读自己。
2、别把书里的道理看得太高
读书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将书读高了,其实古代圣贤的原义是朴素的,接地气的,是容易接受的,但被后人或者是读书人解读后,变得越来越看不懂了,甚至有些道理是相反的,是后来人自己的小心思,是错误认为的东西,因此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这种情况,多关注面前事、眼前事、当下事,不要去太关注玄妙的一些东西。
3、别相信几个词、几句话就能概括一本书
不要浅尝即止,想当然的读书,我们现在读书,因为有前人、古人的论断,因此非常受人影响,大而划之,以为懂了,其实根本就没有读进去,是被人内心种草了,现在很多的书,根本就不是作者原创,是很多他的读后感,观后感,全是作者的一些观点,我们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读书要全面,要敞开内心,不能光看你认为的重点或者精典的东西,这是有些可惜的。
4、读书不要贪多
很多人觉得读书多就是博学,你在读书就是与书对话,甚至在较量,读得多,读得快,你根本就不懂书,实际上驾驭不了。
现在的书很多,有时你遇到一本书是缘份,有时一辈子可能再也不会再读这本书,因此读书要有敬畏之心,要有珍惜之心,你要善待这本书,慢慢读,读进去,真正了解这本书的意义,在你的内心增加一些能量和教诲。
5、看书不能轻松愉快
朱子反复说,读书要用上全部精力。他说,“读书时当将此心葬在此书中”,把心埋葬在这本书里面,“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
我们现在人读书,往往就是愉快的心情,在外面看看,多数并没有真正进去,因此虽读书,其实很多没有明白,用心不够,聚焦不够,也可能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太多了,书也太多了,真正深刻的读书,多数普通人,做不到。
6、用力不需要太均匀
我们现在有一种后遗症,可能在上学教育的过程中全是被动式的读书,对读书的理解和固化,造成有很长时间对读书有抗拒,对于这兴趣没有培养起来,于是再次读书时,就走马观花的样子,有松弛感,但没有紧迫感,这是一种不好的状态,不能与这本书有起伏,有共鸣,太寡淡,读不出来书中的味道。
7、读书不要瞻前顾后
读这一本书,就不要想着别的书,读前面,不要想着后面。朱子说,就像关公斩颜良,他眼里就只有一个颜良,直冲过去砍了,假如他想着这个人也要砍,那个人也要砍,肯定不能成功。又像走路,路上走走停停,一会儿喝茶一会儿聊天,什么时候能到终点呢!
遇到问题,都想搞懂,现在的书这点都多啊,一个内容套着一个内容,一个来源套着一个来源,如果都要搞懂,几乎是不可能,因此就认准一本书,一个理,就可以了。
8、读书不要怕遇到矛盾
尽信书不如无书,现在的书多了,古代圣贤才出书,现在是个人都可以写书,因此这书与书,观点不同,甚至相左,各有各的理,也不知道听哪个的,也不知道哪些是可以用的,书本身就有毒,要注意排毒,不要轻信,要通过书与书的印证,通过观点的博弈,通过作者的思辩,通过大量的验证,来梳理和选择,永远保持怀疑的心,要明白所有的事实是基于某些状态,是一件事影响另一件事情,不要太绝对,不怕遇到矛盾。
9、不要着急读历史
孩子不读史,或者不要过早读史,其实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可能是为了树立些什么东西,还是通过史学的教育,早早的传播了一些东西,给孩子的一生观念,留下了印记,其实我们还在孩童时代,是在学习正面的史观,这是好事,但却不全面,比如我自己,在之后成长的岁月当中,接触了更多的史学,进而全面、立体的看到了史实,我们学到的多是中国史,是用东方文明解读的一个维度,割裂了与世界史的联系,其实这就是一个世界史当中的一部分,多数的国家作史,都有这样的局限。
因此读书中的读史这一部分,要有基本的史观,要有基本的认知,这时才读最好,否则可能会误导一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就是史这种东西,并不等同于真相,人越到中年,这世界越是波动,我就告诉自己,这史是什么情况,这确实让人遗憾,同时也告诉自己,这就是史的事实,不是历史本身,是在演变的东西。
10、不要着急立论
古往今来,很多人书读得不多,读得不精,就在立说立论,标新立异的,一鸣惊人的,朱子说,“前贤言语宽广,不似今人急迫。”什么意思呢?是说古人的语言比较宽厚、广阔,说理也不走极端,给人指出的道路也比较宽广,今天的人说话比较苛刻,留下给人走的道路也比较窄。他说现在的人“心量小、不耐烦”,不太能虚心接受哪怕是理解其他想法。朱子给一个学生的信里说,讲求学问的人,如果平时没有认真思考道理,也没有人生历练,那往往就会“但据一时自己偏见,便自主张,以为只有此理,更无别法,只有自己,更无他人,只有刚猛剖决,更无温厚和平,一向自以为是,更不听人说话”。朱子说,先不说他的道理对不对,本身这种气质就很成问题。
1000多年前,这朱子对读书就有这么深刻的看法 ,当年的书不多,放到今天的社会,发现这十条全对,甚至更有效、更精辟,更有警世的意义啊!!
拿来主义,分享给友友。
来源:老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