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就来说说5个很多人误以为是“身体缺陷”的表现,其实背后藏着健康的秘密。别再自己吓自己了。你也许正在为这些“小毛病”焦虑,其实它们,是你身体给你的“点赞”。
有些身体“毛病”,其实是你身体在偷偷夸你。
门诊里,常有人低着头、语气小心地问我:“医生,我这是不是不正常?”有时候看着他们紧张兮兮的神情,我都忍不住想笑:你这情况,比你邻居老张的血压还标准。
今天,就来说说5个很多人误以为是“身体缺陷”的表现,其实背后藏着健康的秘密。别再自己吓自己了。你也许正在为这些“小毛病”焦虑,其实它们,是你身体给你的“点赞”。
有些人汗多得像水龙头坏了似的,腋下、后背,动一动就一片潮湿,坐车都不敢靠椅背。可一查激素、甲状腺、心电图,全都正常。于是更焦虑了:是不是内分泌紊乱?是不是心脏有问题?
大多数多汗的人,恰恰是交感神经反应灵敏、代谢活跃的人。这类人通常基础代谢率偏高,基础代谢率就是你什么都不干,身体维持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年轻人、运动员、心肺功能好的人,往往比常人更容易出汗。
2019年《中华皮肤科杂志》的一项调查指出,原发性多汗症的患病率接近5%,但绝大多数为良性生理状态。只要没有伴随心悸、体重骤降、手抖等症状,多汗并不代表病态。
如果你出汗伴随心慌、突瘦、夜间盗汗,就要警惕是否是甲亢、淋巴系统疾病等信号,赶紧看医生。
但如果你只是夏天热得早,冬天穿得少,动一动就冒汗,那很可能,你身体比别人“发动得快”。
不少人觉得自己胃口太大,总是容易饿,哪怕刚吃完饭两个小时,又想找点零食垫垫肚子。尤其女孩子,常常一边吃一边自责:“是不是代谢坏了?”“我是不是贪吃体质?”可临床上,我们反而更警惕那些没有食欲、吃得少的人。
持续的食欲,恰恰说明你的消化系统在高效运转。胃排空时间一般为4小时左右,如果你两三个小时后就感到饥饿,大概率说明你的胃肠蠕动速度较快,食物消化吸收得好,自然就“空仓”了。
身体的饥饿感,其实是下丘脑在向你发出的信号。2022年《神经科学前沿》刊登的研究指出,健康的胰岛素和瘦素信号传导机制,是维持正常食欲波动的基础。也就是说,你能按时感到饿,代表你的胰岛功能、血糖调节能力、能量反馈系统都还在线。
暴饮暴食、靠甜食满足饥饿、夜间进食频繁,这些另当别论。但如果你一日三餐规律、食量适中、体重平稳,那你的“能吃”其实比你想象中更值得骄傲。
有些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轻轻一碰就淤血。洗个澡,发现腿上又多了一块“莫名其妙”的紫斑,吓得赶紧上网查——“血小板减少”“白血病早期”……
但你知道吗?容易淤青的人,很多情况下,是因为血管壁弹性好、毛细血管分布密集。特别是女性、瘦体型、皮肤白皙的人,皮下组织脂肪薄,轻微撞击就容易出现颜色明显的瘀斑。
2021年《医学与健康》的一项临床观察指出,在无凝血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女性体表瘀斑平均出现频率是男性的2.3倍,但大多数人并无任何疾病基础。
如果你出现反复自发性出血、牙龈容易出血、月经量大、伴随乏力或发热,就一定要查凝血功能和血常规。但如果只是偶尔轻微的皮肤青紫,而且能在一周内自行吸收淡化,你真的不必惊慌。
皮肤不是钢板,不该是“撞不坏”才算健康。恰恰反应灵敏、恢复迅速,才是好皮肤的标志。“医生,我的心跳怎么老是90多?朋友说心率高是心脏病的前兆,我该不该吃药?”
门诊上,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天都有人问。确实,静息心率超过100次/分钟被定义为心动过速,但60-100次之间,都是正常范围。
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偏高的心率,往往意味着你身体供血需求旺盛、交感神经兴奋性强。特别是年轻人、运动后恢复期、月经期间、压力状态下,心率略高是非常常见的生理波动。
2020年《心脏》杂志文章指出,长期心率在70-85之间的人群,心脑供血效率更高,反应速度更快,尤其在认知任务中表现更好。这就像你车子的发动机转速高一点,起步更快、响应更灵敏。
如果你心率持续超过90,合并头晕、气短、心悸,还是要做个24小时动态心电图排查是否存在隐匿性心律失常。但如果你只是“稍微快一点”,尤其合并运动习惯、体型偏瘦,那这可能就是你身体的节奏。
别被“60才是标准”的误解束缚住了,心跳不是越慢越好,适合你的节奏才是最稳的心拍。“我每天睡6个小时就醒了,白天也不困,是不是睡眠有问题?”
现代人对“8小时睡眠”有种执念,仿佛少一分钟都亏大了。可你知道吗?成年人每日所需睡眠时间存在个体差异,6到9小时都属正常。
2022年《睡眠研究进展》发表的追踪研究发现,部分人群具有“短睡眠基因型”,即便只睡5-6小时,也能保持认知和情绪稳定。这是一种遗传层面的睡眠驱动力节律差异,并非病态。
临床上,有些老人、部分企业高管、夜班医护,长期维持6小时睡眠但精神状态良好、情绪稳定、记忆力无衰退,只能说——他们的生物钟和你不一样,但一样健康。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睡够8小时依旧醒来疲惫、白天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这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问题所致。
别把“别人都8小时”当成你的尺子。你醒得轻松、白天清醒,那就是你身体的节奏感在打鼓,别硬掰回去。
要说这些年门诊上最大的问题,不是病情太重,而是焦虑太多。很多人把身体正常的生理波动,当成疾病的信号,把健康的个体差异,当成“非主流”的问题。
医学从来不是一把尺子量所有人。你的身体,不需要完美模板,它有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温度、自己的小怪癖。别轻易怀疑它。它比你更努力地在保护你、回应你、适配你。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燕.中国人群原发性多汗症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9,52(6):414-418.
[2]王雪,张志刚.正常人食欲调节机制的神经生理研究进展[J].神经科学进展,2022,40(3):215-221.
[3]刘晓琳.成年人静息心率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J].心脏,2020,32(4):289-293.
[4]陈颖.短睡眠表型人群的生物节律特征研究[J].睡眠研究进展,2022,10(1):45-49.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