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好好滋养自己?别瞎琢磨,“走出去”就对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4 12:41 2

摘要:《黄帝内经》里早说过:“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咱这身体啊,就跟台精密机器似的,最怕的就是搁那儿不动弹。你越是想小心呵护,把它圈在家里不挪窝,它反而越容易“生锈”——浑身不得劲,干啥都没精神。

《黄帝内经》里早说过:“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咱这身体啊,就跟台精密机器似的,最怕的就是搁那儿不动弹。你越是想小心呵护,把它圈在家里不挪窝,它反而越容易“生锈”——浑身不得劲,干啥都没精神。

其实啊,最好的滋养从来不是靠花钱买补品、买保养品来的。它就是种特朴素的生活方式,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回归自然的简单智慧。说破了也简单:走出去。

别总闷在屋里,多往天地间跑跑,你才能实实在在得到“养身、养心、养识”这三重滋养,比啥都管用。

身体是本钱,这话谁都懂,可真要做起来却难。没有结实的身子骨,想干啥都白搭。

神医华佗早说透了:“只要动起来,吃进去的粮食能消化好,血管里的血也能流得顺顺当当。”这话直白,却说到了根儿上。生命的关键就在于“动”,身体得活动着才能有活力。而“走出去”散步、溜达,就是最简单、最不用费劲儿的养生法,谁都能做到。

你看北宋那大诗人陆游,活了八十多,一辈子写了快一万首诗,精力好得吓人。他晚年腿脚其实不那么利索了,可还是天天坚持出门溜达。他自己写过一句话:“我视行步,如治疾药。”意思就是,他把走路当治病的药,不是闲着没事瞎逛。就连“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句诗,听说也是他在山里走路时,突然瞅见新景象,灵光一现想出来的。

你想啊,出门走路,就跟给身体做了场全方位按摩似的。外头的阳光、新鲜空气,都是不用花钱的“良药”——晒晒太阳补补钙,吸口新鲜空气洗肺,走两步还能让血液循环快起来,筋骨也跟着舒展开,时间长了,身子骨能不结实吗?

所以啊,别总躺着、坐着了,走出去才是对自己身体最实在的负责。

现在的人,不管是在公司上班,还是在家操心琐事,都活得太累了。心里头的烦闷、压力,跟张无形的网似的,把人困在屋里喘不过气。

天天待在城里的钢筋水泥楼里,守着自己那小屋子,心也会跟着变窄,越想越憋屈,越憋越压抑。

作家林语堂说得好:“跟大自然待久了,人的心气儿也会跟着变开阔、变大气。”这话真得细细品。你天天看的是高楼、马路,偶尔去瞅瞅高山流水、蓝天白云,那心境立马就不一样了——堵得慌的事儿,好像突然就没那么重了。

陶渊明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烦透了官场里的勾心斗角、你争我抢,干脆辞了官回老家。天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不是躲事儿,是找个地方让心歇口气,把那些勾心斗角的包袱全卸下来。在田园山水里待着,他的心慢慢静下来、净下来,最后才写出那么多流传千年的好诗。

要是你也觉得心里累、堵得慌,别躲在家里瞎琢磨。找个时间去爬爬小山,听听溪水哗哗流,感受风往脸上吹的劲儿。大自然就是心灵的“净土”,能让你紧绷的神经松下来,那些烦人的琐事、压力,慢慢就烟消云散了。

多走进自然,你的心会越来越豁达、越来越敞亮,干啥都有劲儿。

老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话到现在都没毛病。书本当然重要,能教咱不少知识,可真正的见识,不是光靠看书就能有的,得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

你亲耳听到的、亲眼看到的,比书本上印的字要真实多了,也记得更牢。诗人北岛说过:“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这话一下子就点透了——你走得越远、看得越多,你的世界才会越大。

徐霞客就特别懂这个理。他没跟别人一样挤科举当官的路,反而放弃了功名利禄,花了三十多年,把中国的山山水水走了个遍。他不是光去游山玩水的,是真用脚量山川地貌,记各地的地理情况。一路上,他还发现不少书本上写错的地方,一一纠正过来,最后写出《徐霞客游记》,那可是正经的地理学大书,给后来的人帮了大忙。

所以啊,走出去本身就是在“读书”——读一本没有字,却藏着大世界的书。亲自去经历、亲眼去看,你的眼界才能打开,不再局限于自己那点小圈子。见得多了,你也会变得更包容、更豁达,看事儿也能看得更明白。

其实啊,最好的滋养根本不在那些瓶瓶罐罐的补品里,就在咱的脚底下。它不用花一分钱,却能给咱最金贵的东西——结实的身体、敞亮的心思、开阔的眼界。

老祖宗说:“看天象知变化,察人情懂世故。”这些都不是闷在家里能学会的,得你走到外面去,跟天地对话、跟不同的人交流,才能慢慢体会到。

别总把自己关在屋里了,多走出去逛逛吧。走得多了,你会发现,身体慢慢变结实了,心里的疙瘩解开了,看世界的眼光也不一样了。

这种“走出去”的滋养,看着朴素,却是最实在、最有智慧的活法。

来源:瞰见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