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谎言和欺骗的茶叶市场,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4 13:34 2

摘要:一个充满谎言和欺骗的茶叶市场,你拿什么去跟立顿竞争,所以中国7万家茶企,没一个比得上立顿,我相信这句话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每一个关心中国茶产业的人心里,在出口市场上,中国甚至会被非洲的小国肯尼亚给超越,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们生产的茶叶跟立顿生产茶叶,那完全不

一个充满谎言和欺骗的茶叶市场,你拿什么去跟立顿竞争,所以中国7万家茶企,没一个比得上立顿,我相信这句话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每一个关心中国茶产业的人心里,在出口市场上,中国甚至会被非洲的小国肯尼亚给超越,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们生产的茶叶跟立顿生产茶叶,那完全不是一个品质的,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市场上所讲的故事,以及很多的营销行为,别人并不认可,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茶叶市场的悲哀。

首先我们先看几种观点,有位朋友跟我讲,你知道为什么中国7万家茶企比不过一个立顿吗,他说他买立顿,主要是因为他不懂茶,这也是中国的国情造成的,花钱买东西,我们应该买到的是货真价实的,但现在国内的茶行业都是故事,大家可以去看一看那些直播间里面的,乱七八糟的,乌烟瘴气的,什么源头砍价完全就是剧本,而且茶叶造假真的太多了,所以他只好去买立顿喝,因为他实在分辨不出来,毕竟立顿他只是差,但是他并不假。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观点,他说中国茶叶出口比不上肯尼亚,是有原因的,中国是茶叶消费的超级大国,国内茶叶市场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极其庞大,对茶叶风味的标准也要远高于国外,国内优秀茶叶连内需都不能满足。所以出口是不可能的,中国的茶叶的出产源头是一大批中小茶农,他们靠着茶叶发家致富,茶叶品种也是百花齐鸣,而非洲的茶叶出产早被欧美大资本家控制,同一个品种,出口价也被压制,几块钱一公斤,所以非洲的茶农和殖民地时期区别不大。

我个人觉得,两种讲的都对, 中国首先是茶叶消费的超级大国,同时中国的茶叶也是讲故事最多的,而且很多故事缺乏事实依据,缺乏实验精神,缺乏数据支撑。很多标准的制定更多的倾向于卖方,以我最熟悉的普洱茶来看,我虽然研究9年,但我对这个行业依然充满陌生。

首先从标准来看,我觉得普洱茶没有保质期这一点,对消费者是极其不利的,但是对茶农,茶商,那是好上加好,我卖不完的茶叶完全可以不用担心,留着明年后年甚至几十年后再卖都可以,市场上提出越陈越香这个理论的时候,其实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的。更多的是为了服务资本的炒作,服务广大的商家,茶农,但并不完全是为消费者考虑的,普洱茶的新茶确实不好喝,青草气,苦,涩,但是青草气放半年左右也基本就消失了,茶的花蜜香花果就展现出来了。苦和涩在往下放也会逐渐消失,但是往下放的时候,香气也逐步消失了,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气味,我个人觉得不好的气味,但是商家可能不认为这是不好的气味,他们可能会用陈香,木质香,以及各种名词去掩盖这种变化。而且在描述老茶的品饮的时候,经常会用一些非常玄学,非常虚无缥缈的词汇,用体感,其实我很多时候跟别人一起喝的时候,我压根就没有这些感受,可能是我愚笨,也可能是我身体不够灵敏,也还有可能我更喜欢非常直接的味蕾的体验。

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作为生产者,如果发现做出来的产品有问题,我觉得更应该做的是去改进工艺,但是这两年,你看看新工艺基本被喷的体无完肤,就因为大家都觉得新工艺不会越陈越香,我个人觉得传统工艺也不存在越陈越香,而且新工艺到底能不能放,陈放之后的变化是什么,说实话怕是没有哪个茶商真真正正的用科研的精神去探索过。更多的是凭经验,又或者说凭胆子大,不要脸。敢讲。就我自己的体验,工艺的改良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做出来的茶放一两个月就可以有很好的品饮体验,也是非常不错的。

还有古树茶这个概念,我觉得。完全就是用烂了的,因为你不说古树茶,就可能会丢失生意,但是作为消费者,你又喝不出来,古树茶和台地茶的区别,我为什么不说呢。还有吹捧茶树树龄的,我敢问这些茶商,你们怎么测定树龄的,有没有科学依据,其实茶商自己心里清楚。只不过完全是被市场倒逼的。

其实中国茶叶市场的故事,又怎么只是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和古树茶呢,哪个茶叶不靠讲故事去营销呢。首先就说手工茶,任何茶类都会用这个概念,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里,手工就是比机器要高级。其实未必见得,手工茶有两个很大的弊端,一是产量小,二是稳定性差,有些时候这两个弊端会完全覆盖手工茶的优势,手工茶最主要的优势是看茶制茶,制茶人在做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鼻子眼睛,耳朵,通过调动的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茶叶的变化,通过变化来调整制茶手法,所以手工茶有很强的个人喜好和个人风格在里面,这是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但是人是会累的,当你不能够集中精力去感受茶叶变化的时候,很有可能会把茶做坏了,有时候甚至还不如机器制茶,所以一般不是特别昂贵的原料,大部分都是用机器杀青的。现在很多商家可能都不会再过度的去宣传手工了,只是在某些客户问起的时候可能会轻描淡写的回一句是的手工做的,算是给消费者的一种心里安慰,其实消费者哪里喝得出手工还是机器做的。

而且大部分茶叶的炒作也跟普洱茶没什么区别,你比如白茶的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可以说是跟普洱茶如出一辙,岩茶,龙井,陈皮,哪个不炒作的,如果没有高人炒作,没有资本前期铺垫,你想赢得市场,门都没有。普洱靠故事加上时间属性,台湾香港当年资本的营销,才形成如今的规模。岩茶也有大红袍的不同版本故事加持,加上建国后茶研所的加持,现在也风生水起。龙井虽是绿茶,没有时间属性,也没有岩茶多变,但有了乾隆18棵,照样炒作飞起。

以上这些炒作也好,营销也罢,满足了国内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但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讲事实,摆依据,讲数据的茶叶消费市场,作为茶农,农残不超标,或者压根就不用农药,化肥也要少用,作为茶商诚信经营,不欺骗消费者,作为管理部门,努力研究适合市场规律的管理制度,产品标准,大家共同来提高茶叶的产品竞争力。

来源:金鱼涂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