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的早期信号——除了记忆差,这些行为变化更需警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4 14:06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1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5岁的李阿姨最近变得有些“反常”。以前精打细算的她,突然频繁网购、打赏主播,还多次把钥匙放进冰箱。家人以为她是老糊涂了,可直到她走失在小区门口,才被医生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

很多人以为,老年痴呆就是“记性不好”,但实际上,记忆退化只是冰山一角,有些早期表现更容易被忽视,甚至被误解为“人老了正常”。但恰恰是这些细节,决定了疾病是否能早发现、早干预。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处理记忆、语言、判断和行为的区域。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000万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且每年新增超30万人。但令人遗憾的是,超过一半的患者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人只盯着“记忆力减退”,却忽略了更早出现的行为和情绪变化

“她以前不是这样的。”这是很多家属在就诊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1、情绪变得敏感易怒

以前脾气温和的人,突然变得爱发火、疑神疑鬼,哪怕一点小事也会大发雷霆,甚至怀疑家人偷钱、下毒。这些并不是“更年期脾气大”,而是额叶功能受损的表现。

2、兴趣丧失、变得冷漠

曾经热爱种花、下棋的老人,突然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整天坐着发呆,连最喜欢的孙子来家里也无动于衷。这种冷漠感,往往是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标志。

3、判断能力明显下降

比如穿衣不分季节,夏天套棉袄,冬天穿短袖;做饭放错调料、买菜付错钱,甚至被骗也毫无防范意识。这种执行功能障碍,比记忆力退化更早出现。

4、语言表达变得困难

不是“忘词”,而是明显说话迟缓、词不达意,甚至开始重复说同一句话,或对常用词语产生陌生感。

5、重复行为频发

比如不停洗手、反复检查门锁、一天之内换好几次衣服。这些看似“固执”的行为,其实是认知混乱的一种表现。

正常老化也会健忘,比如忘了名字、临时想不起熟人。但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以下这些“异常健忘”

忘记刚说过的话,转头又问一遍;

把熟悉的路线走错,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

把锅烧干、煤气忘关,发生安全隐患;

忘记亲人的名字,甚至分不清子女和孙辈。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就不是“老眼昏花”那么简单了,很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

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的根本病因,但研究表明,它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年龄增长:65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逐年上升;

家族遗传:一级亲属中有患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慢性疾病会加速脑部血管损伤;

抑郁、孤独:长期精神压抑与社交隔离,会加速认知退化;

脑部损伤史:如脑外伤、中风等;

长期缺乏认知刺激:不爱动脑、社交圈窄,也会加剧退化进程。

虽然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无法完全治愈,但越早发现,越有可能通过非药物干预延缓进展。

1、定期认知筛查

国家老年健康服务规范建议,65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一次认知功能评估。特别是有家族史或慢病基础者,更应提早筛查。

2、保持脑力活跃

读书、写字、练字、下棋、记账、打麻将等活动,能有效刺激大脑神经网络,延缓退化。

3、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需积极管理,避免对大脑造成二次损伤。

4、加强人际互动

与亲友多交流、参加社区活动、保持社交活跃,有助于预防孤独抑郁,维持大脑活力。

5、合理饮食与作息

饮食宜清淡,避免高油高糖,多吃蔬果、深海鱼和坚果;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认知问题可能是可逆的,例如因抑郁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维生素B12缺乏造成的认知障碍,经过治疗是可以改善的。因此,一旦老人出现异常行为变化,不要简单归结为“老了正常”,更不能讳疾忌医。及时就诊、科学评估,才是对老人最大的保护。

老年痴呆并不是一夜之间到来的,而是悄悄地、慢慢地从生活中的细节开始改变。别等到亲人走失、生活不能自理,才追悔莫及。如果你家中有老人,不妨从今天开始,多一点留意、多一点陪伴,也许能让“遗忘”的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报告(2023年)》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2020年版)》
[3] 《老年认知障碍筛查与干预技术规范(试行)》,国家卫健委,2022年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