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们不是靠什么神药,也不是有什么“天赋体质”,而是靠一步步改掉了过去那些“明知不对、但放不下”的生活习惯。有时候,活得久,不是靠运气,是靠改掉恶习后的坚持。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见过的那些把冠心病“活成慢性病”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确诊之后,他们变得比医生还自律。
他们不是靠什么神药,也不是有什么“天赋体质”,而是靠一步步改掉了过去那些“明知不对、但放不下”的生活习惯。有时候,活得久,不是靠运气,是靠改掉恶习后的坚持。
这5个恶习,其实很多人自己也知道不好,但就是不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被“活得久的冠心病患者”亲手埋葬的坏习惯。
第一,抽烟。
烟草是冠心病的“加速器”。每一口烟,都是在把血管变脆、变窄、变堵。吸烟会增加血管内皮受损的风险,而这个受损,正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一步”。很多人戒烟失败,是因为不清楚这个进展过程有多快:不是慢慢出问题,而是一点点累积,突然爆发。
第二,久坐不动。
坐在办公室一整天,然后回家继续瘫在沙发上,对心脏简直是“温柔一刀”。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也容易让血脂和血糖失控。很多患者确诊后才意识到,“多走动”不是口号,是活命。
第三,吃饭不节制。
有些人嘴上说“我已经不怎么吃油腻了”,但一看体重,心脏都替他累。高脂高盐饮食会增加血脂水平,加速动脉硬化,尤其是“隐形油”和“隐形糖”,最容易忽视。吃饭这件事,最难的不是选择,而是克制。
第四,情绪不稳定。
很多人以为心脏病只和身体有关,其实心情也是个大变量。长期情绪紧张会影响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加快,甚至诱发心绞痛发作。一些长寿的冠心病患者,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不爱生气,哪怕再烦,也能稳住。
第五,作息紊乱。
很多人把“熬夜”当成生活方式,殊不知这是拿命换来的“自由”。睡眠不足会干扰内分泌代谢,影响血压和血糖的调控。真正把作息调顺了的人,哪怕不吃保健品,身体也会慢慢给你回馈。
这五个恶习,说起来简单,真正改掉却需要极大的决心。那些“活得久”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命好,而是因为他们早早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指望药物,不如先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顺。
这五个恶习,其实也和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脱不了干系。压力大、节奏快、信息爆炸,每个人都像个陀螺,转得飞快,却忘了心脏其实只希望你慢一点。心理压力本身就是一项心血管风险因子,不是说说而已。
再说回“久坐”这件事,现在的生活几乎是在“鼓励”我们不动。办公椅越来越舒服,网购越来越方便,连饭都有人送上门。活动量减少会引起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而糖尿病和冠心病,是一对“难兄难弟”。
说到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几乎无处不在。白领的外卖,学生的零食,老人的宵夜,摄入过多反式脂肪酸会损伤血管内皮,这是冠心病的隐形杀手。真正的健康饮食,不是“不能吃”,而是“知道什么该吃多少”。
情绪管理这件事,其实很多人是从确诊那天才开始认真对待的。之前再怎么焦虑,也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可当心脏真的出问题,才发现,焦虑不仅伤神,也伤心。冥想、散步、和朋友聊天,其实都是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
作息不规律,最容易被忽略。晚上刷手机,白天昏昏沉沉,长期下来,昼夜节律紊乱会影响心肌供氧。这种“慢性缺氧”,不是剧烈的疼痛,但会一点点削弱心脏的功能。最好的养心方式,其实是让身体回归自然节奏。
很多人问我:“医生,我现在才改,会不会太晚?”我的回答永远是:只要你开始,就是最好的时候。
改掉这五个恶习,不一定能让你“长生不老”,但一定能让你“活得更稳”。不是说你从此就不会发病,而是你给自己增加了更多的缓冲空间。生活方式干预,是目前最有效的健康投资方式之一,没有之一。
有些人把“养生”当成玄学,其实养生不过是对自己身体的长期尊重。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回应你。冠心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道该改,却迟迟不动。
我见过太多患者,确诊前不当回事,确诊后“像换了一个人”。他们开始运动,开始早睡,开始认真吃饭,甚至开始跟朋友告别“情绪内耗”。健康从来不是一件大事,而是很多小事的坚持。
这五个恶习,说到底,是我们生活中不经意的“习惯积累”。改掉它们,不需要多复杂的方法,而是要有“从今天开始就做点什么”的勇气。
走得久,不是运气;改得早,才是关键。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冠心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4):325-329.
[2]张宏伟,王晓燕.心血管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7):561-567.
[3]王莉,陈丽.健康行为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2):176-179.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