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党员宋忠硕带领当地,用五年时间在甘肃民勤成功探索出一条 “生态振兴 + 乡村振兴” 的双赢之路,以创新的 “碳护林” 模式打破行业认知 —— 企业参与治沙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更能成为守护绿水青山、带动百姓致富的重要力量。
青年党员宋忠硕带领当地,用五年时间在甘肃民勤成功探索出一条 “生态振兴 + 乡村振兴” 的双赢之路,以创新的 “碳护林” 模式打破行业认知 —— 企业参与治沙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更能成为守护绿水青山、带动百姓致富的重要力量。
宋忠硕(左一)同参与碳护林建设的大妈们一起吃午饭
在民勤的 “碳护林” 基地,河南碳护生态对治沙工程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团队没有简单照搬外地治沙经验,而是先投入半年时间开展深度调研:一边精准识别 “风沙难测、治沙成本高” 的行业痛点,摸清民勤沙化侵蚀农田的实际情况;一边全面把握 “碳汇经济” 的政策导向,倾听当地村民 “守着沙窝子难增收” 的心声。最终,团队创新性确立 “碳汇林 + 防护林” 融合模式,“治沙不能只算生态账,也要算好百姓的生计账、企业的可持续账”,这种对 “生态、经济、社会” 三效合一的深刻认知,为治沙事业的长期发展筑牢了根基。
在技术创新方面,针对沙漠地区风向多变的难题,团队引入无人机风流建模技术,通过低空精准解析微风向规律,首创 “沙米行列链式造林法”。这套以 “麦草固沙打底、沙米耐旱活地、乔木按风向成链” 为核心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固沙效率提升 3 倍、治沙成本降低 49%的突破,既破解了 “风沙难控” 的技术瓶颈,又为大规模治沙提供了低成本、可复制的方案。而在合作机制上,企业创新构建 “钱、政、地、技、力” 五方协同模式:对接东部企业的碳汇需求,为其履行社会责任开辟有效路径;联合当地政府协调土地规划与政策支持,保障项目顺利落地;组织村民参与造林管护,让百姓在家门口获得稳定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中东部企业通过该模式参与民勤治沙,“碳护林” 的生态保护范围也从初期的实验基地,逐步扩展为千亩连片的绿色林带。
宋忠硕查看梭梭涨势
“企业的价值,在于能为国家解决多少难题,为百姓带来多少实惠。” 这一发展理念始终贯穿河南碳护生态的实践。如今,民勤的 “碳护林” 已成为生态与民生的双重屏障:不仅有效抵御风沙侵袭,守护了周边宝贵的农田资源;更带动当地数百名村民就业,形成 “村民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的良性循环 —— 村民参与造林管护日均增收230-300 元,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兼顾家庭与收入,真正实现 “守着林子挣到钱”。
从河南到甘肃,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研发到沙荒地上的实景实践,河南碳护生态用五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生态 + 乡村” 振兴答卷。其探索充分证明:当企业发展扎根中国大地、紧扣国情民情,将自身成长深度融入生态振兴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就能走出一条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展新路,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在西北荒漠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河南碳护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通讯:田嘉
本文来自【周口广电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