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改地、兴产业,肥城拾屯河焕新背后的全域生态蝶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4 17:34 1

摘要:秋意正浓时,漫步肥城老城街道拾屯河畔,碧波荡漾的河水倒映着两岸葱茏的绿植,移步换景间,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谁能想到,这条被当地居民称为“母亲河”的清澈水域,曾是一片片“芦苇沟”。

秋意正浓时,漫步肥城老城街道拾屯河畔,碧波荡漾的河水倒映着两岸葱茏的绿植,移步换景间,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谁能想到,这条被当地居民称为“母亲河”的清澈水域,曾是一片片“芦苇沟”。

“就这两年功夫,以前那条水沟完全变样了,水变清了,河里又能看见鱼了,两边修得跟公园一样,能散步、能看景。”说起这些年拾屯河的变化,附近居民张芹芳忍不住感叹。

拾屯河为汇河支流,属黄河流域大汶河水系。因此,拾屯河的水域生态治理和生态环境质量与黄河息息相关。这里曾因季节性断流、沙土裸露、湿地退化沦为“芦苇沟”。如何改善拾屯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高标准治理迫在眉睫。

变化始于2022年,老城街道投资5000余万元启动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清淤整修10.5公里河道、多级人工湿地建设、水生植物规模化栽植……成功将水质从V类提升至III类。

生态治理是“面子工程”还是“里子革命”,老城街道用行动给出答案——治水非一日之功,需系统思维。在修复水域生态的同时,同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通过全域铺设管网实现村庄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从源头提升了入河水质,实施垃圾分类全覆盖,增设垃圾回收站,让村民在“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同时,享受更便捷、更舒适的现代生活。

在水域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双效并进的背景下,老城街道进一步将生态修复的视野由水及山,延伸至贫瘠坡地。老城街道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纲,针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打响“绿色攻坚战”。

大石关村与李庄村的三千余亩坡耕地曾是村民口中的“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土地贫瘠制约发展。“以前家里的地又散又荒,现在村里一整治,地成了大块儿的,我既能把地包出去收钱,还能打工挣份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站在曾经荒芜的坡地上,看着成片绿油油的花生田,李庄村村民乔翠萍笑得合不拢嘴。她的感慨,正是老城街道坡耕地治理成效的生动写照。

以“小田”并“大田”,从“坡地”变“平地”。2024年以来,老城街道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机遇,启动坡耕地综合治理,将李庄村的1585亩和大石关村的2009亩零散坡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耕地,通过集体经营、土地流转、规模种植等方式,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更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治理后的土地保墒能力显著提升,花生亩产从200公斤跃至400公斤,亩均增收超千元,‘三跑田’彻底蜕变为‘三保田’。”老城街道李庄村党支部书记乔永军说。

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双向奔赴”?坡耕地治理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生态修复不是对自然的“改造”,而是对规律的“尊重”。通过修建梯田减少水土流失,通过沟道防护体系涵养水源,老城街道用科学手段让土地回归“自然生产力”。这种“向山要地、向地要效”的智慧,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开出了“金山银山”。

如果说坡耕地治理体现了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修复,而采煤塌陷地的改造,则进一步彰显出将生态包袱转化为发展资源的智慧。

面对近万亩采煤塌陷区的生态困境,老城街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投资实施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一方面,通过土地平整、水系治理和竹林种植,让昔日“生态伤疤”重现生机;另一方面,创新推行“农光互补”模式,建成200MW光伏电站,并发展藕虾混养、锦鲤养殖等特色产业。在多重举措协同发力下,带动了千余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超百万元,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觉得在塌陷地上养鱼是异想天开,现在咱村里养殖的小龙虾和鲍肉鱼市场供不应求。”尚质居党支部书记尹衍东说,现在每天早上到鱼塘边巡查,看着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动,心里就特别踏实。

生态底色夯实后,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老城街道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支点,撬动了土地潜能的深度释放,河口村河兴农业专业合作社率先破题。

面对土地闲置、老龄化困境,河口村党支部流转300亩土地,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发展葡萄、草莓、无花果等高附加值作物,建成智慧大棚与葡萄长廊,实现“四季瓜果不断”。2024年,合作社草莓园通过直播推广变身“网红打卡地”,销售收入突破30万元;6万斤曾滞销的花生,经深加工为花生油后,通过政府与企业合力打通销路,增收13万元。

“三年来,合作社累计为村民分红70余万元,发放用工费60余万元,291户村民从‘旁观者’变为‘股东’,共享发展成果。”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业松说。

站在拾屯河畔远眺,碧波与绿野相映,产业与生态共融。老城街道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绿色逆袭,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当生态理念融入发展血脉,绿水青山定能化作造福人民的幸福靠山。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生态修复工程,完善坡耕地治理计划,推动‘生态修复+产业融合’模式向全域覆盖,让更多村庄在绿意盎然中迈向共同富裕。”老城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宜强说。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