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十万营下的大清巴图鲁 咸同花翎副将留黔总镇张元龙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4 17:46 2

摘要:《咸同贵州军事史》开篇:“论黔事者,莫不认此为一绝大关键焉”,“此一绝大关键”是近代史上的“咸同贵州各族大起义”,在朝廷平定动乱的过程中,出现一位黄平的将领——张元龙。

《咸同贵州军事史》开篇:“论黔事者,莫不认此为一绝大关键焉”,“此一绝大关键”是近代史上的“咸同贵州各族大起义”,在朝廷平定动乱的过程中,出现一位黄平的将领——张元龙。

张元龙原名张文龙,汉族,生于清道光11年(公元1830年),卒于清光绪16年(公元1890年),贵州省黄平州(今黔东南州黄平县)人。清朝同治皇帝钦赐花翎,官授留黔总镇(总兵,正二品),敕封都督府绥勇巴图鲁(有清一朝对功勋卓著者赐予最高尊荣称号,如鳌拜为大清第一巴图鲁)。

电视剧《雍正王朝》剧照

共和国开国大将陈赓,绝大多数人对这位战神的了解,是从他本人的黄埔军校学习经历开始,在黄埔军校时期,陈赓就已经是“黄埔三杰”之一。

比起三杰中的贺衷寒、蒋先云,陈赓身世显赫。陈赓大将出身将门世家,早在清朝时期,陈赓的祖父就已经官拜清朝花翎副将,和本文介绍的黄平张元龙有同一职衔。

根据《贵州文库》《黄平州志》等记载:“张元龙从赵刚节公克服上下游功保花翎副将”,授留黔总镇(总兵),敕封都督府绥勇巴图鲁。

张元龙故居将军府(大房子)在今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镇琴坡村唐家屯。琴坡村得名于琴坡山,根据明沈庠《贵州图经新志》记载:“琴坡山,在所城北六里,山形横亘如琴,为所之障”。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黄平守御千户所公署建立,《图经》载曰:“所城围四里,周辟四门:东曰泰明,南曰保障,西曰服远,北曰琴山。北门“琴山门”即来源于琴坡山。屯是明清时期军事驻扎之所。唐家屯是黔东重镇旧州十三屯之一,正是这里,成就了这位功铸咸同黔乱的留黔总镇、大清巴图鲁。著名影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小青向许仙介绍姐姐白素贞身世即有“老爷在世为总镇,驰骋沙场有名声”,剧中许娇容对白素贞也有“处州总镇娇娇女”叙白。

万亩大坝上古琴横卧——琴坡山

公元1995年,琴坡村在修建村组公路时,在唐家屯旧碾房处挖掘出大量清朝时期留存下的瓷器餐具,有碗、碟、勺、盘等。每一个瓷器底部均雕刻“天”字,推测为朝廷赏赐之物,可见唐家屯在贵州历史上的一时显赫。从瓷器出土数量规模来分析,应为咸同苗民之乱前埋藏留下。在今日唐家屯外围200米左右的地方,村民在犁田耕种不时发现数量不少的瓦片,表明至少在咸同黔乱之前,唐家屯此地民屯规模不小。

屯堡盛建于明朝。明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北伐把蒙元赶回大漠后,实施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的两项重大国家战略,调转兵锋,经两湖、洞庭、沅水(舞阳河)进抵云贵,派遣颍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率领明朝30万大军征伐仍然盘踞在云南的元梁王巴扎瓦尔弥。

考虑到湖广承宣布政使司驻地武昌到云南承宣布政使司驻地昆明路途实在遥远,经由苗疆腹地,沿途山箐林密,交通往来不便,且周围土司林立,汉、唐、宋、元几乎从未实际控制这一片区并建立行政管理架构。为稳扎稳打经略云贵,朱元璋在沅州至昆明沿途尤其是今日贵州范围密集建立军事卫、所,同时实行“调北填南”,迁徙随军家眷、移民,在湖南至贵州一线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军事屯堡和驿站,今日唐家屯这一屯附近,即有龙灯堡(pu)、太翁堡、川心堡等环伺。

今天贵阳以东的明朝卫所分别有平溪卫、清浪卫、镇远卫、偏桥卫、兴隆卫、清平卫、平越卫、新添卫、贵州前卫、贵州卫。整体沿着沅江上游舞阳河分布。

作为舞阳河上游的行政中心和历史上经长江、洞庭湖溯沅江、舞阳河至贵阳最上游的通航码头,黄平(老黄平即今旧州)地理位置十分关键,朱元璋和前军统帅傅友德自然不会忽略这一点。明朝重点经营了“掘土为黄,地势平坦”的黄平,在新黄平设置兴隆卫,在老黄平设置黄平守御千户所,派遣将领南党率军20000驻屯老黄平城北主峰,号称拥兵十万,以威慑苗疆,荡平四境,因此后世得名“十万营”。《图经》载明人诗曰:“苗酋未识招徕意,犹据云崖石垒坚。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四月,张秀眉、包大度、李鸿基等人在台拱县起兵,黄平、清平等地苗民纷纷揭竿而起,咸丰六年九月,包大度率领苗军攻陷黄平州署旧州城,黄平州知州杜琢章(郭沫若外祖父)守城阵亡。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11月,黄平州一碗水地区朗浒汉民、80多岁自号“老姜公”的聂鸿伦,率领七八万人(包括收罗的各县难民),于十万营聚兵,直捣谷陇,大败苗军。

1934年12月26至28日,张闻天、王稼祥在老黄平东门橘园提出著名的“橘园动议”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的一支队伍经过唐家屯、琴坡,翻越十万营“卡子口”,进抵浪洞、猴场。在十万营山麓,红军战士被地方武装袭击,不幸牺牲,在十万营山腰留下了“红军坟”。

1939至1945年,国民政府出人力,同盟国美国出资金,在旧州大坝中央建设盟军飞虎队老黄平机场,对前线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后期国军“豫湘桂大溃败”,长沙、衡阳、桂林、柳州、独山相继沦陷,老黄平机场成为“西南中心机场”,常驻中美飞虎队员近1000人。十万营成为驻扎老黄平机场的上千名飞虎队员战事之余消遣乡愁而“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友谊地久天长》)的地方。

“十万营”山顶现存明清时期军事战壕、营盘、营垒、营门、古战遗迹等,现列为黄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海拔1200米,顶平如砥的十万营见证了老黄平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显赫历史,张元龙大墓位于琴坡村唐家屯团坡反背,正对这座以军事闻名的山峰——十万营。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一时全国烽火四起,生灵涂炭。

作为民族、族群成分最复杂、封建时代中央实控力量最薄弱的的省份之一,贵州各地爆发了反抗官府和清廷的暴动,影响深远的有何得胜领导的黄号军、徐廷杰领导的红号军、何冠一领导的白号军。以汉族为主体的号军,又称为教军,是白莲教支派灯花教传入贵州后组织起来的队伍,因成员以头巾为号,故被称为号军。烽火狼烟,从梵净山下的松桃、印江到乌蒙山上的黔西、大定、毕节,全黔无一完土,“几尽糜烂”。

一个太平天国已经让清廷和咸丰皇帝焦头烂额,周边广西、湖南、湖北不能自保,难以调派兵力。康熙年间贵州各地卫所被裁撤,“并卫入州”,以至防御力量空虚。号军和少数民族武装迅速占领大片州县。时任黄平州知州的大文豪郭沫若外祖父杜琢章,就死于苗乱城破之后。

近代贵州史学家凌惕安的一部重要著作《咸同贵州军事史》评曰:“夫治乱兴衰之迹已不可胜原,而咸同一役,尤系时变之大者。其变乱虽若囿于一行省,其影响实遍于西南”“论黔事者,莫不认此为一绝大关键焉”。

“太平军之兴起影响至大,清廷方竭全力以赴”。主力部队消耗在应付太平天国的清廷在贵州艰难平叛,最终功拜花翎副将的张元龙就在这一形势下崛起。

张氏家族祖上世居江右。明朝“调北填南”“湖广填四川”时期移民川南重庆。明末张献忠大顺政权失败后,一部分族人入黔居住于遵义、瓮安、黄平。及至咸同黔乱,张元龙领军平黔。

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9月,贵州提督沈宏富被清廷革职,赵德昌以安义镇总兵兼署贵州提督(相当于今天省军区司令员)。赵德昌是清朝时期著名的儒将,军事才能卓著之外,还善于书法和作诗,题写了贵阳黔灵山“虎字摩崖”和东山“龙字摩崖”,让贵阳成为南京之外第二座“虎踞龙盘”的省会城市。贵阳城东贵州师范大学老校区东面照壁山上,留有当年赵德昌登山揽胜时留下的摩崖劲笔——“黔阳半壁”。贵阳城东南面的图云关,也留下了赵德昌《达庵又题》《达庵再题》等多篇摩崖作品。

同治4年12月,朝廷命周达武为贵州提督,在周达武到任之前由赵德光署理。赵德光(谥号刚节),郎岱人,原姓张名顺,因与前任贵州提督赵德昌结拜兄弟,更名赵德光。

赵德光统帅清军东征西讨,不知疲倦,不辞辛劳,踏遍当时贵州大多数县域,得号“铁脚板”。同治6年7月初五,“郎岱贼赵缺嘴等掠走杨官屯、车头堡、芦笛哨,德光闻警,疾驰至,败之。晡时,德光单骑从数人,跃马渡河探地势。逸戝仓皇避入丛林,发枪中德光,坠马。贼突出,从人惊溃。贼心洞腹,取德光首级去”。《清史稿·穆宗本纪二》记述:“辛卯,署贵州提督赵德光剿贼于安平,死之。”

赵德光在今贵阳清镇芦迪哨遭遇伏击阵亡殉国,时贵州全境仍在烽烟之中,为保墓葬安全而作隐秘安葬。在史料指向最有可能的安葬地白云区麦架镇朱官堡,本地人世代流传的“赵光大人”坟似为赵德光墓。

《赵刚节公神道碑》铭云:公讳德光,字辉堂,郎岱张氏,少隶提督赵德昌,戏下数从征伐,冒姓赵,有大功于黔,黔之人皆乐称赵氏,遂不复改。”关于“铁脚板”赵德光,《咸同贵州军事史》重点记述了赵德昌、赵德光、张元龙等东征西讨,平定咸同“全黔糜烂,烽烟四起”的事迹。“

绥勇巴图鲁张元龙“从赵刚节”,是赵德光的得力副职,官拜花翎副将。张元龙英勇善战,指挥有方,在攻克永宁,解除安顺之围,驰援定番,平定花山等恶战苦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接连收复黔境苗岭南北的乌江流域、清水江流域、都柳江流域多地,因而“克服上下游”,功勋卓著。

伴随太平天国运动的落幕,贵州境内三大号军也最终平定。同治皇帝(辛酉政变后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赏张元龙钦赐花翎,授予留黔总镇(即总兵),封号都督府“绥勇巴图鲁”(相当于国家“大英雄”,鳌拜为清朝第一巴图鲁)。

将军百战,壮士十年。解甲归田,告老还乡,钦赐花翎副将张元龙回到家乡黄平州颐养天年,仍然尊享“见官大三级”。敲锣打鼓,衣锦还乡队伍自旧州老里坝一路延绵至唐家屯。

清廷敕立甲石一双于老黄平琴坡唐家屯,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亦曰“砍马脚处”,即文武官不下马会遭砍马脚。准建石拱桥两座于唐家屯西南围小河(名小河沟)之上,今天仍旧完好保存。另敕建将军府(俗称“唐家屯大房子”)及大型宅院。

留黔总镇张元龙将军府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规模宏大,部分保留至今。御赐府第匾额一副今已朽坏,同治皇帝钦赐“花翎顶戴”保留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张元龙生性喜爱猴子,还乡后仍喜爱耍猴,常年豢养群猴以供娱乐。同赵德昌喜好文墨不同,这位舞刀弄枪的将军性情喜欢热闹,根据寨中老人口述,将军府供养大批乐师、舞者、伶官,笙歌阵阵,翩翩起舞,热闹非凡。

还乡后的这位大清巴图鲁仍不忘行伍战阵精神。没有了战争和战场,就训养两组娴熟的龙狮队,以军事化方式管理,在老黄平各寨屯走乡串寨,以龙狮消遣,行伍之娱乐。

唐家屯往南距离约300米为寨勇,是清朝咸同年间贵州又一重要历史人物石赞清的家乡。石赞清,字襄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担任天津知府,铁骨铮铮、不畏英法两大强权,为朝廷争得尊严,还参与了慈禧太后发动的辛酉政变,并立下大功。

唐家屯、 寨勇,一屯一勇,顾名思义均为屯堡营垒、兵勇驻扎之所。唐家屯外围有一条舞阳河上游支流绕护,支流东侧为一座长约200米的小土丘,得名“营上坡”,“营上坡”近河流而占制高,为军屯时期营垒之所在。寨勇和唐家屯之间为一小型坝子,名曰“后坝”,唐家屯之北面也有一更大坝子名为“毛人坝”,两坝良田数千亩,为彼时屯田之所。

唐家屯坐北向南,背靠土丘,玄武方远抵雄伟如古琴横卧的十万营,东侧小河弯曲半包,青龙方小冈竖伏,朱雀方开阔坦荡,直望黄平八景之一的“鼓台仙境”——老黄平“擂鼓台”和宜娘山(据《图经》载“相传宋有宜娘者,屯兵于此,故名。),是风水形胜的极佳之地。张元龙原名张文龙,笃信易理之学,以元字辈为始,改定家族字辈为“元亨利贞 天道之德”八字。

根据《史记》《汉书》《华阳国志》《贵州图经新志》《贵州通志》等记载,黄平在黔为文物声明地,历史上先后为牂牁国邑、且兰国邑、牂牁郡、乐源郡、黄平府、黄平安抚司、黄平州治所,于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自四川都司改隶贵州都司(注:贵州都指挥使司于明洪武14年建立)。

因清清雍正以前遵义隶属于四川,因此老黄平处于四川巴蜀文化向贵州边地共生文化的交融最前沿,在贵州为兵家必争之地。《图经》载曰:“川贵版图分节制,兵民官府谩经营”。今日黔东南州16县市中,老黄平方言与另外15县份相去甚远,而接近于遵义成都方言俚语。

巍峨的大明南党屯军“十万营”之下,分布着相去不到300米的唐家屯、寨勇两个军事堡垒,唐家屯的武将张元龙和寨勇的文官石赞清,同一时期的一文一武,同受赐建功勋甲石,放眼整个贵州乃至全国,也实为罕见。

来源:贵州文化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