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同禅师看到这个僧人对于法真禅师的金口玉言不能领悟,于是马上命令侍者摆上香案,然后燃香。随即大同禅师展开坐具,对着四川大随山方向遥礼三拜后赞叹道:“你不是大随和尚,你是个古佛啊。”
在法真禅师弘法一生中,其在江湖中最有名之话头,是“劫火洞然”公案。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
法真禅师道:“坏。”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恁么则随他去也?”
法真禅师道:“随他去。”
不过,纵是法真禅师如此开示,这个僧人却并不认可法真禅师之答语。
既然这里不能获得自己满意的答案,那么就只有到别处山头去看看了。
于是这个僧人便离开大随山,千里迢迢来到安徽安庆市桐城市之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
看到有人前来参访,大同禅师问道:“阇黎近离甚处?”
这个僧人道:“远离西川大随。”
大同禅师道:“彼中还有尊宿也无?”
这个僧人道:“有法真禅师住大随山,现有三百余众。”
大同禅师道:“他有何言句接人,试与老僧举看。”
这个僧人于是把自己和法真禅师的上述对话告诉了大同禅师。
大同禅师问道:“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这个僧人道:“至今未决。”
大同禅师看到这个僧人对于法真禅师的金口玉言不能领悟,于是马上命令侍者摆上香案,然后燃香。随即大同禅师展开坐具,对着四川大随山方向遥礼三拜后赞叹道:“你不是大随和尚,你是个古佛啊。”
大同禅师随后站起来对这个僧人道:“此乃真善知识,汝速往彼忏悔参取,老僧无如是法与汝说。速去速去。”
这个僧人看到大名鼎鼎的大同禅师竟然如此尊崇法真禅师,于是立即风尘仆仆的赶回了大随山。
不过,当这个僧人回到大随山的时候,法真禅师已经圆寂了。
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还记载有这个僧人随即又赶往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不过大同禅师也圆寂了。
禅宗典籍中的这个记载,是不准确的,因为大同禅师圆寂于公元914年,而法真禅师圆寂于公元919年。所以法真禅师圆寂时,大同禅师早就圆寂数年了。
在这个公案中,僧人所问之“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出自《仁王般若经》。
佛教把世界分为成住坏空四劫,当坏劫之末,便有劫火燃起,大千世界俱被烧成灰烬。
可是,当熊熊劫火焚毁一切之时,“这个”还会不会被焚毁呢?
“这个”者,真如佛性也,众生本心也。若真认得“这个”,自然知晓到底坏不坏。若不认得这个,到此自然摸索不着。
此僧如此发问,早已远隔两重关了。
首先,此僧还把“这个”蕴在胸中。
其次,正是因为他把“这个”蕴在胸中,所以他才牵挂于“这个”的来去成毁。
对于此僧所问,法真禅师毫不犹豫的告诉他道,坏。
“这个”,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也是寻思不及的。不过,所谓法身无相应物现形。“这个”虽然不可摸索思维,但是却可以通过大千世界之万象来应物现形。既如此,当能应物现形之大千世界都没得了,那么“这个”又如何显现呢?
这就好像波和水一样。既没有离水之波,也没有离波之水,须知全水即波全波即水。当你硬要离水觅波离波觅水时,“水”已经被你坏了啊。
所以,当大千世界被焚毁时,“这个”,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这个僧人看到法真禅师如此回答,不由得再次问道,那么就随他去了?
看到这个僧人依旧在语脉中打转,不能跳出“这个”之固囿,法真禅师于是顺水推舟的顺着他的话道,随他去吧。
法真禅师“随他去”之语最入骨三分。在法真禅师眼里,不论是这个还是那个,不论是焚毁还是新生,不论是你还是你的念头,都随他去吧。
不过,此僧死在法真禅师言下尤不自知,相反还认为法真禅师之语不妥当。
也许,在他的心里,“这个”应该是固若金汤,永世不坏的吧。“这个”,应该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往的吧。
此等念头看似正确,其实,当你坚定的认为“那个”不坏之时,你已经把他“坏”了啊。而你把他“坏”了尤不自知,这就更是“坏”上加“坏”了啊。
这个僧人不认可法真禅师的回答,自然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投子大同禅师那里再次参问。
大同禅师乃是当时江湖中第一流之宗师,自然深知法真禅师之语深入骨髓,所以他不但礼拜而且由衷赞叹道,法真禅师不是个简单的和尚,而是个古佛啊。
这个僧人看到大同禅师这种人物都认可法真禅师,于是立马赶回大随山再次参访法真禅师,不料法真禅师已经圆寂了。
黄檗希运禅师曾说道:“不道无禅,只是无师。”
可是现在纵有大随法真这种明师在面前殷勤开示,这个僧人同样不能有所悟入,奈何,奈何。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来了众多禅林高手的热议。
北宋智门光祚禅师作偈评唱道:
切忌随他不会他,大随此语播天涯。
真净性中才一念,早是千差与万差。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劫火光中立问端,衲僧犹滞两重关。
可怜一句随他去,万里区区独往还。
北宋道吾悟真禅师作偈评唱道:
坏与不坏,俱非内外。
不隔丝毫,寻常面对。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
红尘洗梦道:“不坏。”
此人再问道:“为什么不坏?”
红尘洗梦道:“若坏,即不名‘这个’。”
法真禅师在大随山弘法十余年,从来就没有下过山,也没有到过任何一个俗人家中。自然,禅宗功夫高深且坚守出家人之本色的法真禅师,就受到了江湖中人的一致好评,从而名播天下,以至于早晚前来参请之人络绎不绝。
自然,法真禅师这种高僧也就引起了当地官员的高度关注。
当时四川的郑王王衍(后为太子)得知自己的地盘上有法真禅师这种人物后,立即下令请法真禅师来成都弘法,不过法真禅师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
可是王衍并不死心,又派人前后给法真禅师两次下令,请法真禅师来成都弘法,可是法真禅师依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六月,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去世,太子王衍随即登上皇帝位。
当上了皇帝的王衍骄奢无道且沉溺于神仙之说。不过,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地盘上最为有名的禅师大随法真。于是在公元918年十月十五日,王衍赐予法真禅师敕号、紫衣以及寺额,然后派出内侍拿着这些东西来到大随山,准备当面赐予法真禅师。
一个僧人能获得皇帝的如此嘉赏,那是一件无比荣光之事啊。可是面对王衍的嘉赏,法真禅师根本就不接受。
内侍没法,只得又把这些东西带回了成都复命。
王衍一看,马上又派人把这些东西给法真禅师送来了,可是法真禅师还是不接受。
所谓事不过三,王衍第三次又派人把这些东西给法真禅师送来,但是法真禅师依然态度坚决,绝不接受这些东西。
王衍看到法真禅师不慕虚荣,对法真禅师愈加钦佩。不过,自己在怎么说也是一国之君啊,在自己的地盘上送点东西竟然送不出去,那自己这个皇帝岂不是当得太窝囊了。
于是王衍又把一个内侍喊了过来对他道:“这次派你到大随山去当使臣,不过你听好了,我的心愿就是法真禅师一定要接受我的那些嘉赏,如果法真禅师还是像前面三次那样不接受我的嘉赏,那么就是你的罪过了,回来后,我一定把你的脑袋砍下来。”
这个内侍接到这个要命的差事,立即提心吊胆的来到了大随山。
自然,法真禅师还是坚决不接受这些东西。
这个内侍一看法真禅师不接受嘉赏,当即三魂就吓飞了两魂。他扑的一下就跪在了法真禅师面前,然后不停的礼拜道:“师父啊,这次你说什么都得收下皇帝的恩赐啊。我来时皇帝说了,要是师父不接受的话,回去后就把我的脑袋砍了。万望师父慈悲,救救我的性命啊。”
法真禅师一看居然还有这种事,人命关天啊,没办法,法真禅师只得接受了王衍的赏赐。
内侍一看法真禅师把东西收下了,于是对法真禅师道:“师父既然收下了皇帝的恩赐,那么还烦请师父回表谢恩,我也好带回去交差。”
法真禅师道:“老僧自住山来无纸墨,汝随我口传语大王:须善保,治家治国,事无偏倾。领取传言,无令忘失。欲求相见,是何年月。”
这个内侍听后,赶紧回到了成都给王衍复命。
王衍看到法真禅师终于收下了自己的嘉赏,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再次派出一名使臣来到大随山,并且要求这名使臣留在山中一直伺候法真禅师。
法真禅师看到王衍派人来伺候自己,自然是不接受。他对这个使臣道:“老僧不为名利,须得个人作什么?”
对于法真禅师的话语,这个使臣在一旁听得惘然无措。
估计是想到自己也不会在这个俗世停留多少时日了,法真禅师于是就让这个使臣暂时留在身边。
公元919年七月八日,法真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可是同学们惊讶的发现,法真禅师的嘴巴竟然因为患风而歪斜了。
看到同学们吃惊的眼神,法真禅师对着大家道:“还有人能医治我的嘴巴吗?”
大家一听,一个个赶紧回去给老师找药医治。
附近的那些在家信众听说法真禅师嘴巴患风歪斜了,也一个个来到山中给法真禅师送药。
不过,对于大家送来的药,法真禅师统统没有接受。
七天以后,法真禅师趁着僧众们在一起用斋时,当着他们的面自己用手把嘴巴搬正了,然后对他们道:“如许多时鼓这两片皮,至今无人医得吾口。”
说完后,法真禅师就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六岁。
释迦摩尼说法四十九年,可是既不承认自己有法可得,更不承认自己有法可说。
法真禅师同样如此啊。自己的嘴巴噼里啪啦口若悬河的说了这么多年,自己不能使自己的嘴巴闭上,也无人能使自己的嘴巴闭上,实在是一件遗憾之事啊。
对于禅而言,不论你是什么人,也不论你说的是什么金玉良言,你一定要做到随说随扫。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若有所执,即被所缚也。
所以,只有随说随扫,方能至于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方为彻底。
法真禅师圆寂前能如是说,实在是彻悟之人啊。
王衍听闻法真禅师圆寂了,感到非常的伤心。于是命令中书令王宗寿带着祭品来到大随山祭拜法真禅师,并且赐予法真禅师“神照大师”之谥号。
法真禅师在四川弘法十余年,并且声势浩大,在当时的江湖中也算是坐镇一方之大佬了,可惜其法嗣却不旺盛,从而导致自己圆寂后,大随山就后继无人了。
来源:红尘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