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门诊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奇怪的是,很多人一旦肩膀疼,就自动把锅甩给“肩周炎”。其实,肩膀疼不仅仅是肩周炎,还可能是肩袖撕裂、颈椎病……
“医生,我这肩膀疼了好久,是不是得了肩周炎?”
这是门诊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奇怪的是,很多人一旦肩膀疼,就自动把锅甩给“肩周炎”。其实,肩膀疼不仅仅是肩周炎,还可能是肩袖撕裂、颈椎病……
今天,我们就来帮大家把这几个常见的肩部疼痛问题分清楚。
为什么肩膀容易疼?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能前后左右转,能上举外展,灵活得像个“全能机器人”。但灵活性高意味着稳定性差,因此肩膀容易受伤。而颈椎、神经和肩膀又紧密相连,所以肩痛有时会“互相牵连”,让人搞不清楚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肩周炎
# 肩关节僵硬、夜间疼痛的老朋友
小李是一名办公室职员,每天长时间伏案工作。最近,他发现自己的肩膀开始酸痛, 尤其是早晨起床时,肩关节僵硬,甚至抬手有点困难。经医生检查,他得了肩周炎。
肩周炎,也叫“冻结肩、五十肩”,是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关节囊、韧带、肌腱、滑液囊等)发生慢性炎症和粘连,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的一种疾病。
主要症状
肩周炎的症状并不仅仅是疼痛,还包括活动受限和夜间不适:
疼痛:肩关节周围酸胀、钝痛或疼痛,通常位于外肩区域,有时位于上臂;通常在疾病早期以及活动手臂时症状会加重。活动受限:尤其是肩关节外展、抬高手臂、向后伸手,日常穿衣、梳头动作困难。夜间疼痛:很多患者夜间疼痛明显,影响睡眠,常因翻身或压肩痛而惊醒。肩关节僵硬:早晨起床时最明显,逐渐活动后,会稍微缓解。缓解建议与注意事项:
保持肩关节轻度活动: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如长时间低头或抱臂。急性疼痛期可冰敷,减轻疼痛;避免过度牵拉或强行抬肩,以免加重炎症。
肩袖撕裂
# 力量下降、抬手疼痛的肩膀困扰
在城市的另一端,老王喜欢打羽毛球,前两周一个扣杀没打稳,现在发现手抬不高,而且肩膀有“咔咔”响声,有时候疼得连扣球都不敢。经过医生检查,发现老王这是肩袖撕裂。
肩袖撕裂通常是肩部肌腱受损,导致肩关节力量下降或疼痛。可能是急性拉伤(运动时突然拉伤),也可能是慢性磨损(长期重复动作引起)累积的慢性损伤。
主要症状:
疼痛:尤其在抬手、外展或用力时疼痛明显,夜间疼痛也常见;力量下降:手臂抬不起、拿东西无力;响声/卡顿感:活动时肩膀可能有“咔咔”声或突然失力;活动受限:主动抬手困难,但被动抬手可能不疼。缓解建议与注意事项:
避免高强度举手或旋转动作;急性期可冰敷,减轻疼痛;症状严重或持续,尽快就医,必要时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认,别盲目锻炼或吃药。
颈椎病
#肩背放射痛、手指麻木的背锅侠
小王最近刷手机、低头工作久了,肩膀酸痛之外,还出现手指麻木、抓东西没力的情况。以为是肩膀出问题,医生检查后才发现,是颈椎病在“牵连”肩膀和手臂。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骨刺形成或韧带增厚,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或血管,导致肩颈、手臂甚至手指的疼痛和麻木。因为肩膀神经和颈椎紧密相连,肩膀痛有时并非肩关节本身问题,而是颈椎的原因。
主要症状:
放射痛:肩背、手臂、手指放射性疼痛;麻木/刺痛:手指或前臂麻木、抓握无力;肩颈僵硬:转头、后仰或低头受限;伴随症状:有时头晕、头痛。
如何在家自测?
1. 肩周炎:把手背到身后摸对侧肩胛骨,或抬手举过头顶,看能否顺利完成。动作明显受限或疼痛明显,应考虑肩周炎。
2. 肩袖撕裂:
落臂试验:双手举过头顶,然后慢慢放下。如果无法控制地将手臂放下,或在放下过程中出现疼痛,提示可能存在肩袖撕裂。
抗阻外旋试验:肘关节弯曲 90°,别人抵住你的手,你用力往外推,如果无力或疼痛,提示可能 存在肩袖问题。
3. 颈椎病:
颈部压迫试验:头偏向一侧,用手按压头顶,如果肩膀和手臂麻木加重,说明颈椎神经可能受压。
颈部牵拉试验:头往健侧抬高牵拉,如果症状缓解,也提示颈椎病。
小提醒:自测只是初步参考,最终诊断仍需医生 + 影像学检查(X光、MRI)。拖延治疗会加重病情,尤其是肩袖撕裂和颈椎病。盲目按摩可能反而伤害肩膀。
美德瑞健康提示
肩膀是人体的“交通枢纽”,别随便下结论,早发现早治疗,才能真正“抬得起、举得高、不再痛”。
参考资源:
1.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n.d.). Frozen shoulder – Adhesive capsulitis. OrthoInfo. Retrieved September 3, 2025, from https://orthoinfo.aaos.org/en/diseases--conditions/frozen-shoulder/
2.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2016). The painful shoulder: Part I. Clinical evaluation.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94(11), 925–933. https://www.aafp.org/pubs/afp/issues/2016/1201/p925.html
本文仅为科普,不作为诊疗依据,个人情况请遵医嘱。
来源:乐游健康养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