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课文学写作】第8讲 跟着课文学托物言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06:41 1

摘要: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托物言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赋予平凡事物以深刻内涵,使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得以巧妙寄托,让文章意蕴深远。今天,我们将深入探寻七至九年级人教版(2024 版)语文课文中托物言志手法的奥秘,助力同学们在考场作文中斩获高分。

【跟着课文学写作】第8讲 跟着课文学托物言志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托物言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赋予平凡事物以深刻内涵,使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得以巧妙寄托,让文章意蕴深远。今天,我们将深入探寻七至九年级人教版(2024 版)语文课文中托物言志手法的奥秘,助力同学们在考场作文中斩获高分。

一、托物言志的定义与内涵​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的 “志” 依托于某个具体的 “物” 上。这里的 “物” 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为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借助 “物”,更巧妙、完美、充分且富有感染力地表达个人志向。如 “松、竹、梅” 岁寒三友常象征高洁志向;“泥土” 多抒发谦逊情怀;“蜡烛” 常颂扬无私奉献精神。在创作时,作者抓住事物本质特征,展开联想与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深入挖掘事物蕴含的意蕴,以委婉、曲折、含蓄之法揭示主题,使文章 “言在此而意在彼”,读来含蓄生动、意味深长。​

二、托物言志在课文中的作用​

(一)丰富文章内涵​

深度解读:在《紫藤萝瀑布》中,宗璞细致描绘了盛开的紫藤萝花。那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花瀑 “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作者表面写花的繁茂、生机,实则借紫藤萝在经历劫难后依然蓬勃绽放,联想到生命的长河永不停息。个人的不幸在生命长河中微不足道,从而鼓励人们面对生活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原本平凡的紫藤萝花,因作者托物言志,承载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极大丰富了文章内涵,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技巧提炼:同学们写作时,要选有独特内涵或经历的事物,深入挖掘其与生活、人生的联系。像写小草,可由小草在墙角、石缝中顽强生长,联想到生命力的坚韧,从而为文章增添深度。​

(二)使情感表达更委婉动人​

深度解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经典。文中对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的描写,将莲花的形态与君子品性完美融合。作者借莲花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尊崇与向往,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这种借物抒情的方式,避免了直白表述,让情感如涓涓细流,在对莲花的描绘中缓缓流淌,更具感染力。​

技巧提炼:当想表达复杂或难以直言的情感时,不妨找与之契合的事物。如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可写故乡的老槐树,通过描写老槐树的沧桑、夏日为人们遮荫等,委婉传递对故乡的思念。​

(三)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深度解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白杨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作者以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及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对其外形、生长环境等的生动描写,使白杨树形象鲜明。读者被白杨树坚韧不拔的形象打动,进而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文章艺术感染力极强。​

技巧提炼: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写事物。写梅花,可从颜色、姿态、香气入手,“红梅如燃烧的火焰,在皑皑白雪中傲然挺立,散发着清幽香气,似在向寒冬宣告不屈”,增强感染力。​

三、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一)精准选择 “物”​

紧扣主题:选择与要表达的 “志” 有紧密内在联系的事物。如表达不畏艰难的精神,可像郑燮在《竹石》中选择竹子,竹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其扎根岩石、不惧风雨的特点与不畏艰难精神契合,有力支撑主题。​

挖掘独特性:寻找有独特外形、习性或经历的事物,使文章脱颖而出。如写仙人掌,其在干旱沙漠中顽强生存,与其他植物相比,耐旱性独特。通过描写仙人掌适应沙漠环境的特征,可表达在艰苦环境中坚守、顽强生存的意志。​

(二)细腻描写 “物”​

多感官运用: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方面描写事物。如描写桂花,视觉上 “金黄的小花密密麻麻地簇拥在枝头,像繁星闪烁”;嗅觉上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而甜美的香气,沁人心脾”。多角度描写使桂花形象更立体,读者如临其境。​

细节刻画:抓住事物关键细节,展现其独特魅力。如杨朔在《荔枝蜜》中对蜜蜂的描写,“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通过对蜜蜂勤劳酿蜜这一细节刻画,突出蜜蜂无私奉献精神,为后文赞美像蜜蜂一样的劳动者做铺垫。​

(三)巧妙关联 “物” 与 “志”​

自然过渡:在描写事物过程中,自然引出 “志”。如写蜡烛,先描述蜡烛 “在黑暗中默默燃烧,蜡油一滴滴落下,直至燃尽自己,带来光明”,接着过渡到 “蜡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那些默默耕耘的老师们的写照吗?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深入阐释:对 “物” 与 “志” 的关联深入分析,让读者理解。如写蚂蚁,蚂蚁虽小,但 “它们分工明确,齐心协力搬运食物,面对困难从不退缩”。接着阐释 “蚂蚁的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团队合作至关重要,只要像蚂蚁一样团结,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使读者明白借蚂蚁表达团结精神的意图。​

四、优秀范文借鉴拓展​

(一)《紫藤萝瀑布》—— 宗璞​

原文精彩片段呈现:“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托物言志手法解析:宗璞先描绘紫藤萝盛开的繁茂景象,展现其生机活力。在经历十年浩劫后,紫藤萝顽强重生,蓬勃绽放。作者借紫藤萝的命运,联想到生命的长河永不停息,个人遭遇的不幸只是短暂波折。通过对紫藤萝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与敬畏,以及面对生活困境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托物言志手法,将抽象的生命感悟融入具体的紫藤萝形象中,使文章富有哲理与感染力。​

借鉴要点:学习作者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写,从整体到局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事物特点。在关联 “物” 与 “志” 时,要自然流畅,由对事物的感悟升华到对生命、生活的思考,使主题深刻。写作时可选取经历时代变迁或个人生活起伏的事物,借其变化抒发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二)《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精彩片段呈现:“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托物言志手法解析:周敦颐开篇点明世人对不同花卉的喜爱,引出自己对莲花的独特钟情。接着从莲花生长环境、形态、香气等方面细致描写,赋予莲花高洁、正直、端庄等君子品质。通过将莲花与菊花、牡丹对比,突出莲花君子形象,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以及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人生态度。这种托物言志手法,借莲花这一具体事物,将抽象的人格理想具象化,引发读者对高尚品德的思考。​

借鉴要点:写作时可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所托之物的独特品质。深入挖掘事物特征与所言之志的相似点,如写竹子,从其空心联想到谦虚品质,从其挺拔联想到正直品格。对事物的描写要简洁而精准,以凝练语言展现事物神韵,同时注意语言典雅,提升文章格调。​

(三)《白杨礼赞》—— 茅盾​

原文精彩片段呈现:“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没有倒垂的;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托物言志手法解析:茅盾对白杨树的干、枝、叶、皮进行全方位描写,突出其笔直、向上、倔强挺立的特点。白杨树生长在北方广袤的土地上,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强生长。作者借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以及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抗日军民,通过对其赞美,表达对民族精神的歌颂与对祖国的热爱。这种托物言志手法,将白杨树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使命感。​

借鉴要点:在写作中,可选择具有时代特征或能代表某类群体精神的事物。对事物的描写要突出其能体现所托之志的特征,运用有力语言增强感染力。从不同角度展现事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状态,如写梅花在寒冬绽放,可从其在雪中的姿态、与其他植物对比等方面描写,为言志做充分铺垫。同时,可结合时代背景,赋予事物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五、写作训练营​

(一)基础练习​

根据 “志” 选择合适的 “物”​

志:坚韧不拔的毅力​

合适的物:青松、翠竹、胡杨​

解析:青松在悬崖峭壁上扎根生长,无论风雨如何侵袭,始终屹立不倒,展现出顽强生命力与坚韧毅力;翠竹虽纤细,但遇狂风暴雨依然挺立,且不断生长,象征着在困境中坚持不懈、追求向上的精神;胡杨能在干旱沙漠中存活千年,死后不倒千年,倒后不朽千年,其坚韧不拔的特性令人赞叹。​

志:无私奉献的精神​

合适的物:蜡烛、春蚕、绿叶​

解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直至燃尽最后一滴蜡油,是无私奉献的典型象征;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一生默默吐丝,为人类奉献宝贵丝绸,体现无私奉献精神;绿叶衬托花朵,为其提供养分,却不与花朵争艳,甘愿默默奉献。​

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事物​

物:秋天的银杏​

描写:秋天,走进银杏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金黄的世界,银杏叶如一把把小巧的扇子,在枝头摇曳(视觉)。脚下踩着厚厚的银杏落叶,发出 “沙沙” 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听觉)。捡起一片银杏叶,轻轻揉搓,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那是秋天独有的气息(嗅觉)。用手触摸,叶片光滑细腻,脉络清晰可见,仿佛能感受到生命的纹理(触觉)。​

解析:通过视觉描绘银杏林整体金黄的色彩与银杏叶的形状,让读者有直观视觉感受;听觉上,落叶 “沙沙” 声增添画面动态感与真实感;嗅觉从银杏叶清香展现秋天独特味道;触觉通过触摸叶片感受其质地,使读者从多方面感知秋天的银杏,丰富事物形象。​

(二)拓展创作​

1.以 “小草” 为题,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写作提示:先描写小草的外形、生长环境等,展现其平凡与顽强;再借小草抒发自己对坚韧、平凡中伟大等品质的赞美之情。​

参考范文:《小草》​

在城市的角落、荒野的小径、墙角的缝隙,处处都有小草的身影。它没有花朵的娇艳,没有大树的挺拔,只有纤细的身躯和嫩绿的叶片。春天,小草从土里探出脑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它都努力生长。狂风呼啸,它被吹得东倒西歪,却从不折断;暴雨倾盆,它被打得贴在地面,雨过天晴后又昂起头来。小草虽平凡,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与百花争艳,默默为大地增添一抹绿色。我赞美小草,它让我懂得,即使平凡如草芥,只要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也能在生活中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解析:范文开篇点明小草生长环境广泛且平凡的特点,接着描写其在不同恶劣天气下的表现,突出顽强生命力。最后借小草抒发对平凡中蕴含伟大精神的赞美,实现托物言志,符合写作要求。​

2.选择一种传统意象,如 “梅”“兰”“竹”“菊” 等,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进行描写(400 字左右)​

写作提示:详细描写所选意象的形态、生长习性等,挖掘其象征意义,融入自己的情感与志向。​

参考范文:《梅》​

寒冬腊月,百花凋零,唯有梅花独自绽放。瞧,那一朵朵红梅,如点点火焰,在皑皑白雪中格外醒目。它的花瓣小巧玲珑,却透着一股坚韧的力量。梅树的枝干曲折苍劲,有的如游龙蜿蜒,有的似利剑直指苍穹。在冰天雪地中,梅花迎着寒风,傲然挺立。“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梅花历经寒冬,才散发出清幽香气。它不畏惧严寒,不随波逐流,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展现最美的姿态。我敬佩梅花,它让我明白,在人生道路上,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我们应如梅花一般,坚强不屈,保持高洁品格。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恶劣,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解析:范文先从视觉角度描写梅花在雪中的形态、颜色,以及梅树枝干特点,展现梅花外在美。接着引用诗句,阐述梅花经历寒冬才得扑鼻香的特性,挖掘其象征意义。最后借梅花表达面对困难应坚强不屈、坚守信念的志向,成功运用托物言志手法。​

(三)专项提升​

针对 “成长的感悟” 这一主题,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构思写作框架​

框架设计:​

开头:描写一颗落在石缝中的种子,周围环境恶劣,石头坚硬,土壤稀少(为种子成长设置艰难环境,暗示成长不易)。​

中间:描述种子努力发芽,根须在石缝中艰难伸展,寻找水源和养分。幼苗在风雨中摇摆,却始终没有倒下,逐渐长大。(通过对种子成长过程的细致描写,展现其顽强生命力,对应成长中克服困难的过程)。​

结尾:由种子成长为一棵坚强的小树,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在成长道路上,会遇到各种挫折,但只要像种子一样有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就能不断成长,实现梦想。(借种子成长的经历,抒发对成长的感悟,点明主题,实现托物言志)。​

解析:此框架以种子在石缝中成长为线索,将种子成长与个人成长紧密联系。通过对种子成长环境、过程的描写,为结尾言志做足铺垫,逻辑清晰,符合托物言志写作思路。​

将下列事物组合起来,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坚持与执着的赞美之情​

事物:蜗牛、葡萄藤、晨露​

参考文段:清晨的葡萄藤上,挂着晶莹的晨露,折射出淡淡的晨光。一只蜗牛正附着在藤上,背着重重的壳,一点点向上攀爬。它的动作极慢,仿佛每挪动一步都耗尽了全身力气,晨露顺着藤叶滑落,滴在它身上,它却丝毫没有停歇。葡萄藤蜿蜒向上,高处的枝叶在风中轻摆,仿佛在嘲笑蜗牛的不自量力。但蜗牛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执着地攀爬,即使偶尔滑落,也会立刻调整姿态,继续向上。这小小的生灵,用它的坚持诠释着执着的力量。生活中,我们也常会遇到 “葡萄藤” 般的阻碍,但若能像蜗牛一样,不为外界干扰所动,坚守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终会抵达心中的 “葡萄架”。​

解析:文段将蜗牛、葡萄藤、晨露组合,通过描写蜗牛在葡萄藤上顶着晨露艰难攀爬的场景,突出其坚持与执着。再由蜗牛联想到生活中的我们,借物言志,赞美坚持与执着的精神,符合写作要求。​

六、真题实战演练​

(一)2023 年中考作文题目​

以 “这株植物,触动了我”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二)写作思路点拨​

【审题立意】​

审题:“这株植物” 是写作的核心载体,需具体描写其形态、生长环境、生长过程等;“触动了我” 要求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抒发自己被触动的情感,或从中获得的感悟、启示。​

立意:可借植物的生长经历,表达对生命坚韧的赞美;或借植物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抒发对顽强意志的敬佩;也可借植物的某种特性,阐述对人生的思考,如坚持、低调、奉献等。​

【选材构思】​

选材:选择一株有特殊经历或独特特性的植物,如生长在石缝中的绿萝、在干旱中开花的仙人掌、被风雨摧残后重新焕发生机的栀子花等。​

构思:开头点明 “这株植物” 的存在及其给人的初始印象;中间详细描写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重点刻画能体现其精神品质的细节,如仙人掌在沙漠中如何储存水分、绿萝的气根如何顽强附着在岩石上;接着写植物的某个瞬间或经历触动了自己,如看到仙人掌在贫瘠土地上绽放花朵;最后由植物联想到人生,抒发自己的感悟,点明主题。​

【“物” 与 “志” 的结合】​

物:选择生长在墙角的一株蒲公英。描写它的茎纤细却挺拔,叶子边缘有些破损,白色的绒球在风中轻轻摇晃,种子随时准备随风飘散。它生长的墙角土壤稀少,阳光也不充足,但它依然努力生长、孕育种子。​

志:借蒲公英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努力传播种子的特性,表达对生命不屈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平凡生命中蕴含伟大力量的感悟。蒲公英虽渺小,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对生命延续的执着,正如生活中那些平凡却努力生活的人们,触动人心。​

(三)高分范文示例​

《这株植物,触动了我》​

外婆家的墙角,不知何时冒出了一株蒲公英。初次见到它时,我并未在意 —— 它实在太普通了,纤细的茎像根脆弱的丝线,几片边缘卷曲的叶子匍匐在干裂的泥土上,与周围杂乱的杂草混在一起,毫不起眼。​

墙角的位置并不好,阳光被屋檐遮挡,只有午后片刻能洒下几缕微光,土壤更是贫瘠得泛着白色,仿佛一捏就会碎成粉末。我曾以为,这株蒲公英用不了多久就会枯萎,就像之前那些在墙角短暂出现又消失的野草一样。​

然而,它却出乎我的意料。几场春雨过后,它的茎竟悄悄拔高了些,原本卷曲的叶子也舒展开来,虽然依旧带着被虫咬过的痕迹,却透着一股倔强的绿意。更让我惊讶的是,在一个清晨,我发现它的顶端冒出了一个小小的花苞,像一颗饱满的绿珍珠,被几片嫩叶小心翼翼地包裹着。​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时常留意它。花苞慢慢膨大,终于在一个周末的午后绽放了。那不是什么艳丽的花,只是一圈淡黄色的小花簇拥在一起,朴素得像邻家女孩的笑脸。没有蜂蝶环绕,它就那样安静地开在墙角,接受着稀疏的阳光,努力地展现着自己的存在。​

花谢之后,它结出了一个白色的绒球。风一吹,绒球便散开,带着种子的小伞在空中打着旋儿,有的落在了附近的泥土里,有的则被风吹向了远方,消失在视线中。我站在原地,看着那些远去的种子,忽然被深深触动。​

这株生长在墙角的蒲公英,没有优越的生长环境,没有精心的照料,甚至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它。但它从未抱怨,只是默默地扎根、生长、开花、结果,用尽全身力气完成生命的轮回。它的茎或许纤细,却支撑起了生命的重量;它的花或许朴素,却蕴含着对生命的热爱;它的种子或许渺小,却承载着延续生命的希望。​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许多人。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清洁工,无论严寒酷暑都坚守街头;那些身患重病却依然积极面对生活的人们,用微笑对抗命运的刁难;那些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的追梦者,在无人知晓的夜晚独自奋斗。他们就像这株蒲公英,平凡却坚韧,渺小却伟大。​

这株墙角的蒲公英,用它的存在告诉我:生命的力量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坚韧与执着。它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像蒲公英一样,努力生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活出生命的意义。​

七、写作模板与技巧总结​

(一)写作模板​

【植物类托物言志模板】​

开头:“在______(地点),生长着一株______(植物名称)。它______(初始形态 / 给人的初始印象),并不起眼。”​

示例:“在校园的围墙边,生长着一株爬山虎。它的藤蔓细细的,紧紧贴在斑驳的墙壁上,叶子小小的,绿得有些发暗,并不起眼。”​

中间:“(描写植物的生长环境,如土壤、阳光、气候等)。但它(描写植物的生长状态 / 展现其精神品质的细节)。有一次,(具体事件,如经历风雨、干旱等),它(表现出的顽强 / 坚韧等)。”​

示例:“围墙边的土壤硬邦邦的,夹杂着许多碎石,阳光也只有半天能照到。但它的藤蔓却一点一点地向上延伸,吸盘牢牢地抓住墙壁,即使遇到凸起的砖块,也会绕过去继续攀爬。有一次,一场暴雨夹杂着狂风席卷了校园,许多树木都被吹得东倒西歪,我以为这株爬山虎会被刮下来,可雨后再看,它只是几片叶子被打落,藤蔓依旧紧紧贴在墙上,甚至还冒出了几个新的嫩芽。”​

结尾:“看着这株______(植物名称),我______(内心感受)。它让我明白______(从植物身上获得的感悟 / 道理)。”​

示例:“看着这株爬山虎,我心中充满了敬佩。它让我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坚定的目标和顽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终会到达自己想要的高度。”​

【物品类托物言志模板】​

开头:“我家有一件______(物品名称),它______(外观描述 / 来历),看起来______(给人的初始印象)。”​

示例:“我家有一把老藤椅,它是爷爷年轻时亲手编的,藤条的颜色已经变成了深褐色,有些地方甚至磨得发亮,看起来有些陈旧。”​

中间:“(描写物品的使用场景 / 经历)。它(物品的特性,如耐用、实用、承载回忆等)。有一次______(与物品相关的事件),让我对它有了新的认识。”​

示例:“夏天的傍晚,爷爷总喜欢坐在藤椅上,摇着蒲扇给我讲故事。藤椅很结实,无论坐多久都不会晃动,藤条之间的缝隙透着凉气,格外舒服。有一次,我不小心把一杯水洒在了藤椅上,本以为它会变形,可爷爷只是用布擦干,它依旧像以前一样结实。后来爷爷去世了,藤椅却一直留在家里,每次看到它,就像看到爷爷慈祥的笑容。”​

结尾:“这件______(物品名称),不仅______(物品的作用),更让我______(情感 / 感悟)。它教会我______(道理)。”​

示例:“这把老藤椅,不仅是我休息的地方,更承载着我与爷爷的回忆。它教会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在于外表的光鲜,而在于内在的品质和所承载的情感,就像爷爷的爱,朴实却深沉。”​

(二)技巧总结​

1.“物” 的选择要典型:所选之物需有鲜明的特征,且其特征与要表达的 “志” 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能让读者轻松理解 “物” 与 “志” 的关联。避免选择过于生僻或特征不明显的事物,以免增加写作难度和读者理解难度。​

2.描写要细致入微:运用多感官描写和细节刻画,展现事物的形态、颜色、气味、触感等,以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状态,让事物形象立体可感。只有细致的描写,才能为 “言志” 做好铺垫,使 “志” 的表达更自然、更有说服力。​

3.“物” 与 “志” 的关联要自然:在描写事物的过程中,逐步引出 “志”,避免生硬地将 “物” 与 “志” 捆绑。可通过对事物的评价、联想、感悟等方式,实现从 “物” 到 “志” 的过渡,让读者觉得 “志” 是从 “物” 中自然生发出来的。​

4.情感要真挚动人:托物言志的文章,情感是灵魂。要将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情感融入描写中,无论是赞美、敬佩还是感悟,都要发自内心。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5.主题要深刻明确:借物所言之 “志” 要明确,且有一定的深度,能给读者带来启发或思考。避免主题浅显、空洞,要从 “物” 的特性中挖掘出与人生、社会相关的深刻内涵,使文章更有价值。​

八、结语​

托物言志是一种精妙的写作手法,它让平凡的 “物” 承载起丰富的 “志”,使文章在生动的描写中蕴含深刻的内涵,在委婉的表达中传递真挚的情感。通过对七至九年级人教版(2024 版)语文课文的学习,我们领略了《紫藤萝瀑布》中生命的坚韧、《爱莲说》中君子的高洁、《白杨礼赞》中民族的精神,这些经典之作都是托物言志的典范。​

在写作实践中,我们要学会精准选择 “物”,细腻描写 “物”,巧妙关联 “物” 与 “志”,让 “物” 成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桥梁。无论是一株植物、一件物品,还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深入思考,都能从中挖掘出独特的意义,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希望同学们能将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让自己的文章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考场上脱颖而出。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感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精神,让自己的人生也如这些被赋予 “志” 的 “物” 一样,富有意义、绽放光彩。​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