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营养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中国科协老年营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临床营养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亚太临床营养学会理事。
作者:孙建琴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营养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老年营养健康质控中心主任。
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营养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营养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中国科协老年营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上海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临床营养主任委员,上海市食疗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亚太临床营养学会理事。
擅长各种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营养评估和健康管理,主持完成数十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科技成果奖4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编营养学专著和营养科普书10多本。牵头组织制定多个膳食营养相关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肌肉衰减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担任多本学术杂志编委。
文章来源:孙建琴营养工作坊
已授权《临床营养网》转载
早餐习惯暗藏危机
白粥、咸菜、油条和馒头等高碳水食物,是许多老人几十年的早餐“标配”,但这看似简单的饮食习惯,可能正在悄无声息地“吃掉”他们的肌肉。
70岁的张大爷体重偏瘦,近半年走路不稳,稍动就累。社区肌少症筛查结果显示,他已患上肌少症。医生拿着报告解释:“您的肌肉量严重不足,这直接导致走路不稳和疲劳。”进一步膳食调查发现,张大爷早餐常以高碳水的馒头、烧饼和油条应付,午餐简单,晚餐才稍显丰盛。这种“早餐马虎、午餐凑合、晚餐集中”的饮食模式,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也为肌少症埋下隐患。(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科学解密丨肌肉健康的密码
肌肉的核心成分是蛋白质, 其健康依赖两个关键: 足量蛋白质和合理分配。
蛋白质是肌肉修复的“基石”,老年人需要足够的蛋白质才能维持正常代谢,刺激肌肉合成。蛋白质摄入不足,身体将缺乏肌肉修复的“原料”,直接导致肌肉流失。蛋白质膳食摄入的智慧还在于分配。将蛋白质均衡分配至三餐,如同为肌肉细胞搭建了24小时不间断的“修复流水线”,确保任何时段都能高效利用营养素。需要警惕的是老人餐桌上的隐形陷阱,老年人餐桌上最常见的饮食模式是早餐和中餐蛋白质摄入不足,晚餐丰富。早餐和午餐蛋白质摄入过低,无法有效刺激日间的肌肉合成代谢,造成长时间“原料”匮乏。晚餐集中摄入大量蛋白质,虽能产生合成效应,但身体处理能力有限,利用率显著下降,浪费增加。
根据《肌少症膳食营养处方及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5)》, 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应达1.2-1.5克/千克体重,且需均衡分配于三餐。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三餐蛋白均衡的老年人四肢骨骼肌量更高。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相比传统“晚餐集中模式”(早餐15%、午餐15%、晚餐60%),三餐均衡分配的蛋白质摄入能显著提升肌肉蛋白合成效率。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实践指南|每餐达标,肌肉常青
预防肌少症,蛋白质不能“集中火力”,而应“三餐均衡”。每餐摄入20-30克优质蛋白,能最大化刺激肌肉合成,远胜“总量达标”却分配不均的吃法。
1. 早餐告别“碳水陷阱”:抛弃白粥、油条和咸菜,试试“牛奶、鸡蛋和肉松”,轻松补充≥25克蛋白,激活肌肉“工厂”。
示例:250ml牛奶+1个鸡蛋+ 1个肉包+15克坚 果+半个苹果
2. 午餐充当“主力补给”:摄入约30克蛋白(如120克鱼肉),为下午活动储备能量。
示例:糟溜鱼片+蚝油生菜+玉米胡萝卜排骨汤+杂粮米饭
3. 晚餐避免“蛋白过载”:摄入蛋白质≥25克(如80克虾仁),兼顾营养与消化。
示例:五彩虾仁+蒜炒鸡毛菜+荠菜豆腐汤+米饭
选择鸡蛋、鱼肉、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搭配适量运动,让肌肉更强健,晚年更健康!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来源:鲁七七Lu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