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朋友们坐过高铁吗?”“坐过!”“高铁有什么优点?”“快,平稳还便宜。”9月4日上午,人大附中经开学校二楼礼堂内,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正在与该校学生面对面互动交流。
“小朋友们坐过高铁吗?”“坐过!”“高铁有什么优点?”“快,平稳还便宜。”9月4日上午,人大附中经开学校二楼礼堂内,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正在与该校学生面对面互动交流。
这是2025“科创薪火 铸梦未来”开学第一课的现场。卢春房围绕中国高速铁路创新与发展,分享了高铁的优势、关键技术、安全保障等方面,启发学生们像一代代“高铁人”一样爱国奉献求实创新。
2025“科创薪火 铸梦未来”开学第一课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协党校)、新京报承办,邀请院士、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在9月4日走进北京10所中小学校。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空军指挥学院教授、空军大校陈洪,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齐莎等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立足自身科研领域,以航空航天、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为主题,通过讲述妙趣横生的科研经历、深入浅出的科普知识以及感人至深的科学家故事,讲授科学家精神,并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分享。他们不仅传递“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更将点燃青少年探索未知、铸梦未来的热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这是一场科学文化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传承科技薪火。
讲中国高铁发展
院士详解中国高铁腾飞过程“拆解”高铁的技术创新
“短短二十多年,高铁营业里程已经达到4.8万公里,是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两倍以上,而且保持着世界最快高铁的纪录。”卢春房用一组直观的数据对比开启了讲座。他告诉学生们,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高铁虽然起步晚但是有后发优势。
他介绍,中国高铁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无到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中国建设了大量的高铁线路,最著名的就是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卢春房曾担任京沪高铁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他告诉学生们,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铁技术的最大挑战,它把中国高铁的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验证体系全面地建立起来了。京沪高铁2011年6月正式开通运营,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012年以后,中国高铁发展进入自主创新阶段,这也是高铁技术进步最快的一个阶段。“原先我们引进的技术虽然有一些创新,但很多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自主创新,所有的技术难题都要由我们中国人自己解决。”卢春房表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高速铁路在这一时期建成通车,包括世界第一条在风沙地区建设的高速铁路兰新高铁,世界上第一条环海岛的高速铁路海南环岛高铁等。
随着高铁技术创新转向智能化,高铁发展也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越来越多的智能高铁出现了,这一阶段在智能建设方面的典型是京张智能高铁,这是世界首条智能高铁示范线,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交通保障线。
随后,卢春房从学生们的高铁乘坐体验切入,向学生们普及了高铁在安全、节能环保、运输能力、全天候运行、高效快捷、舒适等诸多方面的优势。
高铁速度很快,为什么人不会像坐飞机一样耳朵突然听不到声音?高铁的噪声为什么比普通火车小得多?高铁上为什么没有安全带?高铁拐弯的时候为什么人没有太多感觉?卢春房一边讲解高铁的优势,一边为学生们解答疑惑。
诸多优势的背后是逐个突破的高铁关键技术。卢春房介绍,高速铁路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其中,最关键的是线路、动车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牵引供电这四项基本要素。随后,卢春房一一为同学们拆解,并分析了为保障高铁安全所作的努力,以及高铁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最后,卢春房还带领学生们一起畅想了中国高铁的未来: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智能、更绿色。
讲科学家精神
鼓励年轻一代学科学爱科学 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讲座开始时,卢春房用两个疑问引发学生们思考:中国高铁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创新的典范?为什么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我们就赶超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卢春房表示,这与高铁技术团队不断发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不无关系。他提到,科学家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以报国、强国情怀从事研究实验,拼搏奉献,求真务实,在两弹一星等方面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并逐步形成科学家精神。这种精神激励鼓舞着无数科技人员勇于创新,为建成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高铁人”是无数科技人员的缩影。卢春房表示,高铁技术尤其是复兴号,涉及多个行业,“过去我们受制于人,为了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工程师们、科学家们做到了在创新中‘万无一失’,不留下任何遗憾,不留下任何瑕疵。这也体现了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高铁的技术创新周期也特别长,困难也很多,科研人员必须坐得住冷板凳。”
与此同时,高铁创新并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行为,而是服务于建设“交通强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生活的向往。强烈的家国情怀是支撑铁路研发团队攻坚克难的根本力量。
“团队精神也是高铁创新路上必不可少的。在高铁技术创新过程中,老一辈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大胆起用年轻人。”卢春房表示,自己年轻时也得到很多老科学家的指导,“不管是技术还是管理还是人生的道理,我都受益匪浅。”
在讲座最后,卢春房也向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报国情怀不可或缺,国家强盛才能有大家的幸福生活,为国家强盛贡献力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有强烈的报国情怀必能发奋图强、勤奋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卢春房鼓励学生们学科学、爱科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争当科学家。
当天的讲座也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该校五年级12班学生刘亦扬说道,“卢院士讲了很多我们国家的‘世界第一’,我觉得很骄傲,我们国家有这么多高科技的设备。”刘亦扬对卢春房在讲座中提到的高铁的优势感同身受,“我坐过高铁也坐过普通的火车卧铺,高铁很安静很快很平稳。”五年级14班的刘昊宸家里就有和谐号的车模,“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车,觉得高铁十分神奇。我希望以后所有的火车都能用上磁悬浮技术。”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