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几乎绝迹的床虱又出现了!医生:红疹奇痒难消,严重可感染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5 10:1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5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场原本温馨的探亲旅行,却因为一只小虫子,变成了彻夜难眠的噩梦。

李阿姨从外地儿子家探亲回来后,身上接连出现了大片红疹,瘙痒难忍。她以为是过敏,擦了药膏也无济于事。直到去医院检查,医生的一句话让她大吃一惊:“这是床虱叮咬造成的。”

原来,李阿姨所住的旧城区宾馆卫生条件不佳,床垫缝隙里潜伏着一群“老熟人”——几乎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床虱

医生表示,这些小虫子叮咬后,不仅奇痒难忍,还可能引发皮肤感染、过敏反应,甚至继发湿疹。而令人担忧的是,床虱正在悄悄“回归”,多个城市已经陆续报告相关病例。

床虱,也叫臭虫,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小型寄生昆虫,专门吸食人类或动物的血液。

它们个体虽小,但生命力极强,可在无食物状态下存活半年以上。白天躲藏在床垫缝隙、墙角、地板裂缝中,夜晚悄悄爬出吸血,叮咬无声无息,事后红肿奇痒,令人彻夜难眠。

不同于蚊子叮一下就飞走,床虱常常成群结队出动,一晚可能叮咬十几次。而人体对其唾液中蛋白质的过敏反应,常在叮咬数小时后才显现。

更麻烦的是,床虱叮咬部位多为背部、腿部、腰部等不易察觉区域,难以及时发现。

床虱曾在20世纪中期因广泛使用杀虫剂而几近绝迹。但近年来,它们正悄然卷土重来。

一方面,杀虫剂的过度使用导致床虱进化出“抗药性”,传统方法已难以彻底清除。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频繁、二手家具流通、部分住宿场所卫生不达标,都为床虱传播提供了温床。

据《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统计,2023年在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床虱相关投诉量同比增长超60%,不少为酒店、出租屋引发的群体感染事件。

多数人被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色丘疹、风团状反应或线状排列的红痕,局部瘙痒剧烈,有灼热感。

症状可能持续数天到一周,严重者甚至会出现:

继发性皮肤感染:反复抓挠导致皮肤破损、细菌入侵。

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反复发作。

心理影响:长期瘙痒引发焦虑、失眠,影响生活质量。

特别是婴幼儿、老人、过敏体质人群,症状更加明显,不及时处理甚至可能引发蜂窝织炎等并发症

第一步,确认迹象。

床虱昼伏夜出,不易被发现,但可以通过以下线索判断:

床单上有血点或黑色小斑点(床虱排泄物);

床垫缝隙有活虫或虫卵;

早晨起床后身上出现线状红疹、瘙痒加重。

第二步,彻底清理。

高温杀虫:床单、被罩、衣物用60℃以上热水清洗。

吸尘+蒸汽机:重点清理床垫、地毯、家具缝隙。

请专业除虫机构处理:市售杀虫剂效果有限,建议联系有资质的灭虫公司。

第三步,避免“回炉”感染。

不从来源不明的渠道购买二手床垫或家具;

旅行住宾馆时检查床铺,行李箱避免放在地上;

用密封袋打包衣物,回家后立刻清洗晾晒。

如果你近期有:

夜间瘙痒加重、醒来身上红疹成列出现;

怀疑住宿环境卫生差、有“虫子爬行”感;

红肿持续不退、抓破后化脓渗液……

请尽早就医,及时处理,避免感染扩散或误诊为其他皮肤病

虽然床虱不传播疾病,但它带来的皮肤损害和心理困扰,足以影响正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定期清理床铺、沙发、地毯,保持干净干燥;

每季度高温暴晒床垫、被褥,杀灭潜在虫卵;

外出旅行带上便携床单,降低被叮咬风险;

家中发现虫迹,第一时间采取专业处理。

写在最后

别小看一只小小的床虱,它可能让你整夜难眠、满身抓痕、焦虑不安。

面对它的“回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防范于未然,才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最好的保护。

如遇疑似床虱叮咬,应及时就诊,由皮肤科医生进行专业诊断与处理。切忌抓挠、拖延,避免小问题变大麻烦。

参考资料:[1]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4年第2期.《2023年中国城市床虱传播现状调查》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常见媒介生物对人健康的危害及预防》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医内科程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