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艾滋病是“过去的事”,但现实却令人皱眉: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4年报告,全球每年仍有超过6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青壮年。
“现在都2025年了,艾滋病不早就被控制住了吗?”——这句话,最近在一次义诊中我又听到了。
值得警惕的是,这并不是个别人的误解。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是“过去的事”,但现实却令人皱眉: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4年报告,全球每年仍有超过6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青壮年。
更令人焦虑的是,近三年内新发HIV感染者中,15~24岁人群占比持续上升。这意味着,在本该最活跃、最灿烂的年纪,有人悄悄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而他们中,很多人并不“乱”,只是犯了几个“看起来没那么严重”的错误。
所以今天,我们不谈教条,不吓唬人,只讲实话。宁可熬夜打游戏,也别做这7件事。它们才是真正拉你进深渊的“隐形杀手”。
“我和对象三年了,从来没出轨,他也不是那种人。”
听起来很美好,但“忠诚”无法等同于“免疫”。HIV的潜伏期可以长达8~10年,在此期间,携带者可能毫无症状却具有传染性。现实中,不少人是在婚检或体检中意外发现感染。
尤其是初期的感染,病毒载量极高,传播概率也更大。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就可能成为一生的遗憾。稳定关系当然值得珍惜,但更应珍视健康的底线。
“就那一次,没戴套,也没事啊。”
这是不少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侥幸语录”。
但病毒不会因为你是“第一次”就手下留情。根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超过70%的性传播HIV感染者表示感染发生在对方“看起来很健康”的情况下。
病毒不会写在额头上,它只在你放松警惕时悄悄进入身体。比起“那一次”,真正危险的是你对那一次的态度。
这个偏见非常普遍,但也极其危险。近年来异性恋传播HIV的比例在逐步上升。疾控中心202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异性性传播已占全国新发HIV感染的三分之二以上。
HIV不是某个群体的“专属”,它不分性别、不挑对象。病毒只认传播途径,不看你的性取向。
这类“生活美容性行为”看似无害,但若操作过程中使用了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传播HIV的风险依然存在。
尤其是在一些非正规场所,重复使用针具、交叉污染的现象仍有发生。而更危险的是,有些人还会在朋友之间“互相扎针”“DIY穿孔”,这类行为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可能。
穿孔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信任了谁的手。
确实,献血前会进行HIV筛查,但需要明确的是,窗口期的存在让检测并非“百分百保险”。
HIV感染后,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才会产生足以检测到的抗体。这个“窗口期”通常为2周到3个月不等。在此期间,即便感染者已经具有传染性,血液检测也可能呈阴性。
如果你曾有高风险行为,即便“验血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检测不是护身符,高危不做才是真保险。
近年来,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发展,HIV感染者的寿命确实大幅延长,但这并不等于“治愈”。
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免疫系统损伤。只要停药,病毒就可能迅速反弹。长期吃药不仅意味着每天服药,还要忍受副作用、支付代价、接受歧视。
防得了一次感染,省下的可不仅仅是药钱那么简单。预防永远比治疗更划算。
“她那么阳光,怎么可能有病?”
这是最常见的“视觉偏见”。HIV感染者在早期几乎没有任何外在表现,即便到了后期,也可能只是“容易感冒”“常发烧”,并不会让人一眼看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感染者直到进入艾滋病期才被确诊,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一位曾在我门诊确诊的大学生小伙子,在得知结果时眼泪直流:“我从来没觉得她有病,她还那么爱笑。”
疾病没有标签,判断别人健康与否也不该靠主观感觉。
我曾接诊一位20岁的男孩,大学在读,性格内向,平时最大的爱好是打游戏。某次同学聚会后,他喝了点酒,第一次进了夜店,被一个漂亮女孩主动搭讪。
那晚,他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一年后,体检时发现HIV阳性。他哭着对我说:“我真的就那一次。”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只有“乱的人”才会得。但很多人只犯了一次错,就再也回不去了。
打游戏会上瘾、熬夜、伤眼,但至少不会致命。相比之下,那些“看起来无害”的选择,才是真正可能改变你一生的决定。
如果你要记住一件事,那就是:艾滋病从不是“过去的病”,它仍然潜伏在不经意的角落。
——别让自己成为“以为没事”的那一个。
第一,建立“零侥幸”的安全意识。任何亲密行为中,只要涉及体液交换,都必须使用屏障保护措施,哪怕是“第一次”“最后一次”。
第二,进行定期、高质量的检测。有过风险行为后,务必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检测,尤其注意“窗口期”时间点。
第三,远离非正规扎针、穿刺、美容操作。选择正规的医疗或美容机构,确保所有器具一次性使用或严格消毒。
第四,给自己和伴侣多一点“健康透明”。在关系开始前,主动做一次性病检测,不只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对方负责。
第五,别用标签和偏见判断他人。健康不是外表,安全不是感觉。防护是科学,而不是“信任”。
在我们这个时代,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当回事。
它不是“脏病”,也不是“某些人”的病。它是一个可以被控制、被预防的疾病,但前提是你得先把它当回事。
宁可打游戏,也别拿健康开玩笑。游戏输了可以重开,人生输了却不能重来。
参考文献
王丽等.(2023).中国HIV性传播感染者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4(6),845-850.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2023年度我国艾滋病防控工作进展报告.中国公共卫生期刊,40(2),112-117.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