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方言:小时候经常听的“大”或是“大大”,现在怎么没人喊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5 11:40 1

摘要:当然,这种称呼在80后和93年之前的人比较多,93年之后,甚至可以说是95年之后的人很少就这么说了。

对80后或90后来说,在农村一般称自己的父亲称之为“大”。

当然,这种称呼在80后和93年之前的人比较多,93年之后,甚至可以说是95年之后的人很少就这么说了。

渐渐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基本上不会再称自己的父亲为“大”,不会称自己的大伯为“大大”。

这种现象逐渐地消失起来了。

我也曾疑惑过为啥这样。

渐渐的,称自己的父亲为“大”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也成为一种乡村的叫法了,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变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

其实,把父亲称之为“大”,这种称谓并不是豫东独有的,很多地方都有。

比如说像豫东的周口、商丘。

豫中的开封。

还有豫南等地方,都是把自己的父亲称之为大。

而像安徽的阜阳、亳州。

以及山东的菏泽、济宁。

尤其是江苏的徐州和宿迁等地方也都是这么说的。

因为这些地方的说话其实大部分都算是中原官话区,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发音也是相同的,在传统的称呼和发音方面,几乎一直保持着一致。

这种喊法说起来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村里。

对于90后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印象里,在80后或者是80后到93年左右是比较常见的。

一个“大”的发音,那是指父亲,但如果是两个“大大”同时出现呢?

那一般就是称之为大伯了。

2.

为啥会这样呢?

如果说这是方言,倒也是可以的。

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还真有说头。

《广雅·释亲》记载:“爹,父也。”

北宋官修的韵书《广韵》(公元1008年)其中明确记载:“爹,羌人呼父也。徒可切。”

“徒”的声母(t) + “可”的韵母和声调(a,上声),拼读出来就是 tǎ(类似今天的“塔”音,但声母浊化,听感上更近于/dɑ̌/)。

“大”(dā)通常发阴平声(第一声),发音短而重。“大大” (dà da)通常第一个“大”发去声(第四声),第二个“大”发轻声。

前者指父亲,后者指大伯。

这也是一个读音的变化。

不过,这种现象在95之后,甚至00之后,逐渐的就消失不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我想了一下,大概是和普通话是有关系的。

93年或者是95年的孩子,上小学,那个时候班级里面贴的字画除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外,好有两句话。

就是“写规范字”,“讲普通话”。

当普通话开始普及的时候,像“大”或“大大”这种喊法,逐渐的在学校里消失了,

顶多就是回到家之后,还这么喊着,或者是在家里的时候听别人这么喊着。

就形成了在家里说“大”,但是在学校的时候是说“爸”的局面。

而到了95甚至00后,他们的上学的时候,普通话普及的非常普遍,而且再加上95或者是00后的父母,他们自身也会对普通话有所倾斜,所以说爸爸这种称呼逐渐固定化了。

而像“大”这种喊话的方式,似乎只有在村里,或者说在稍微年纪偏大一些的人群中比较流传。

3.

像50后、60初,他们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生活在乡村,他们的母语就是方言,所以“大”这个称呼就一直流传下来了。

只是到了90年代后,甚至是00后,他们的视野开阔了,普通话也比较普及了。再加上新闻联播、电视剧等等,所有的都是在说普通话,很少再说家乡话。

久而久之,“大”这种称呼逐渐的少了,再加上一些人开始流动,比如说去一些大城市,或者去他乡,慢慢的把这种称呼给弱化掉。

小的时候,在村里听到最多的就是“大,回家吃饭了!”

那个时候小,再加上自己读书,喊的都是“爸”。

总是以为,喊“大”是需要一定年纪的,比如说你结婚,结婚之后要改口,就改成了“大”。

在我小时候,我甚至一度是这么认为的。

但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

我记得我们村有个人结婚,结完婚之后,还是喊“爸”而没有改变成“大”,当时我就觉得,嗯,这个人可能读过书,改变不过来了。

在我们小的时候,甚至还一度讨论过这个问题,觉得喊“大”是必须到一定年纪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里的年代差,比如家里五个孩子,老五是95年人,但是老大可能是82年的,那么95年的这个人也会跟着82年的大姐一起喊“大”。)而年纪小的喊“大”是不合适的,甚至我们还打赌,谁敢喊,就给谁一毛钱买汽水。

我们总是偷偷喊一声赶紧跑了。

觉得做了大人的事情!

不过现在,这种称呼越来越少了!

这是进步呢,还是筛选呢?有时候乡音或是乡话,都成了在外打工人对接的暗号了。

下一章我们讲,为啥到了一定年纪,把自己的父亲喊成“叔”了!

来源:董你的天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