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候学创始人。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当选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候学创始人。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当选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开创气象教育事业,创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组建早期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展物候观测、高空探测及天气预报等业务,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会战打响后,杭州频频遭受敌机轰炸。国难当头,为了积蓄救亡图存的教育科研力量,当年11月,浙江大学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
从杭州出发,迁移4次,历时2年多,跋涉2600余公里,其间“不停课不停学”……这次“西迁”也被后人称为“文军长征”。而“文军长征”的总司令,正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和气象事业的奠基者,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
1910年9月,竺可桢作为第二批“庚款”留学生,乘上驶往美国的轮船。出于对“中国以农立国,万事农为本”的考量,他选择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农学,毕业后转至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1918年,他在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后,毅然选择回国,下决心用自身所学填补中国气象科学的空白。
彼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对此感到很痛心:“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
1928年,竺可桢在南京北极阁建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所长。他自办或合办测候所28个,协助地方兴办50多个,覆盖全国各地包括西藏拉萨及峨眉山、泰山顶部等偏远地区,并接管了北京、青岛的观象台。1930年元旦,气象研究所绘制完成东亚天气图,开始发布天气预报与台风预报,并将摄氏度规定为中国天气温度的标准单位。自此,中国人终于拉开主导中国气象事业的帷幕。
1936年4月,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长,面对学校师资匮乏、基础设施差的情况,大量引进学养敦厚的专家学者,坚持招收一流学生,让校风焕然一新。一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被迫西迁。
数百名师生带着图书和教学设备,“驮”着一所学校艰难前行,历经浙江於潜、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最终在贵州遵义、湄潭落脚。
前路未知,后有敌寇,竺可桢需要边稳定学生情绪,边寻找新的落脚点。初次迁移后,他在日记里写道:“自至杭长浙大以来,余两鬓几全白,颓然老翁矣。”
虽然心力交瘁,他仍然尽一切能力保护学生,并节衣缩食,将自己的救济费分给同事。无论环境多么艰苦,竺可桢始终第一时间复课,利用庙宇祠堂作教室,结茅架竹建校舍,确保图书馆与实验室随迁同行。
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浙江大学师生仍取得诸多科研突破,在《自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浙江大学的“求是”校训也在战火中诞生。求是——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这也成为战争中浙江大学精神最好的诠释。
待到1946年秋复员回杭时,浙江大学由最初的3个学院16个系扩展到7个学院26个系,教授和副教授人数从70人增至201人,学生数量也从600余人增加至2000多人。在西迁时期的浙江大学学生中,有26人此后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创立了我国首个多学科自然资源研究机构、首批沙荒治理与冰川海洋科研机构等多个“第一”。
在竺可桢推动下,中国科学院先后派出了地质和土壤调查队,分赴东北、西北、中南、华北、华东、西南各地,开展有关煤、铁和有色金属矿藏的调查勘探活动,开展土壤调查工作,勘察铁路、水库、工厂的工程地质条件。
无论是在早年的求学岁月,还是在硝烟弥漫的西迁之路,抑或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科研工作,竺可桢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以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推动中国现代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诠释了一位知识分子对民族的责任。
《百年巨匠》京剧篇“龙凤呈祥”及名家名段演唱会在梅兰芳大剧院成功演出
关于我们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31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体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计划陆续完成,届时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纪录片、“百位大师特展”、“百部图书出版”献礼。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45家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5年2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5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来源:百年巨匠